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InSAR技术的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久东 田辉 周春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该地区在卫星雷达视线方向上隆起了25.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奎拉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二轨法 地震同震形变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短基线差分干涉纹图集监测地表形变场 被引量:40
2
作者 葛大庆 王艳 +2 位作者 郭小方 范景辉 刘圣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6,共6页
针对重复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的失相干和大气扰动问题,介绍一种基于短基线差分干涉纹图集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及形变速率提取算法。选择短基线干涉像对构成差分干涉纹图集,以均值相干系数阈值为长时间间隔下相干目标识别指标,... 针对重复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的失相干和大气扰动问题,介绍一种基于短基线差分干涉纹图集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及形变速率提取算法。选择短基线干涉像对构成差分干涉纹图集,以均值相干系数阈值为长时间间隔下相干目标识别指标,将离散相干点目标构建成Delaunay三角网,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完成相位解缠;视大气扰动引起的相位延迟为随机误差,以奇异值分解法对形变相位序列进行最小二乘处理解算形变累积量,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得到相干目标的形变速率。试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对长时间序列形变场时空变化连续监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失相干 大气扰动 奇异值分解 干涉纹图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序列差分干涉纹图的地表形变速率提取 被引量:7
3
作者 葛大庆 郭小方 +2 位作者 王毅 王艳 刘圣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1期24-26,31,I0002-I0004,共7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序列差分干涉纹图的地表形变速率提取算法。该算法根据空间离散分布的相干目标,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成相位解缠网络,应用最小费用流算法完成相位解缠;根据序列差分干涉相位,利用线性模型解算相干目标形变速率,进而抑制... 介绍了一种基于序列差分干涉纹图的地表形变速率提取算法。该算法根据空间离散分布的相干目标,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成相位解缠网络,应用最小费用流算法完成相位解缠;根据序列差分干涉相位,利用线性模型解算相干目标形变速率,进而抑制大气波动对形变信号的影响。以廊坊地区2004~2005年ASAR数据为例,获取了该地区地表沉降线性速率及其演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失相干 大气波动 干涉纹图集 线性形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 被引量:24
4
作者 姚鑫 张永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 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难以快速、全面的捕捉到这种信息,这突显出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AR)在同震形变场研究中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其观测原理,在地震同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已获取的D-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结果。基于差分干涉雷达观测及相关资料,对龙门山断裂在本次地震中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涉雷达形变图像与地表破裂范围、逆冲角度的变化、上下盘升降关系及大型余震的展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场 干涉雷达 d—insar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用于震后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孝青 党亚民 《海洋测绘》 2008年第6期25-28,共4页
简要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原理以及二轨差分处理流程,利用D-InSAR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影像数据,获取了巴姆地区震后一个月期间的形变场,得到了形变等值线图和最大形变处剖面图,通过对震后形变场深入分析与解译,分析研究了地震... 简要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原理以及二轨差分处理流程,利用D-InSAR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影像数据,获取了巴姆地区震后一个月期间的形变场,得到了形变等值线图和最大形变处剖面图,通过对震后形变场深入分析与解译,分析研究了地震造成的地壳运动。这些结果有利于分析地震后地壳运动趋势、幅度以及进行震后灾害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二轨差分 巴姆地震 震后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SAR干涉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艳玲 黄珹 +1 位作者 丁晓利 李志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6-307,共12页
简要介绍了SAR、InSAR、D-InSAR的发展概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InSAR、D-InSAR技术的最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基线SAR干涉技术、极化干涉技术、大气效应的削弱、永久散射体方法、InSAR与LIDAR和GPS等数据源... 简要介绍了SAR、InSAR、D-InSAR的发展概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InSAR、D-InSAR技术的最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基线SAR干涉技术、极化干涉技术、大气效应的削弱、永久散射体方法、InSAR与LIDAR和GPS等数据源的融合技术,以及InSAR并行算法等。详细论述InSAR、D-InSAR技术在地球科学及气象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对InSAR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合成孔径雷达(SAR) 综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 差分干涉(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5
7
作者 路旭 匡绍君 +1 位作者 贾有良 黄立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66-70,共5页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并据此得到一些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监测 去干扰处理 合成孔径雷达 水准测量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基线子集(SBAS)干涉技术的地表时序沉降估计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延霞 史照良 +1 位作者 曹敏 刘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340,共8页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遭受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尤为严重,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无锡是长三角地区大规模地面沉降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为此,本文利用10景ALOS PALSAR影像,基于短基线子集(SBAS)干涉技术,评...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遭受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尤为严重,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无锡是长三角地区大规模地面沉降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为此,本文利用10景ALOS PALSAR影像,基于短基线子集(SBAS)干涉技术,评估了无锡市从2007年1月12日到2011年3月10日的地表时序形变。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区沉降速率较快;2007年到2009年沉降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2009年到2010年监测结果出现异常陡降。实验证明利用短基线子集(SBAS)干涉技术对大范围的长时间序列沉降监测可行且有效,其监测结果可以让决策者全面掌握地面沉降灾害的整体状况,从而为地理国情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沉降规律追溯历史工程活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短基线子集 地面沉降 差分干涉 大气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InSAR观测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乔学军 郭利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ERS1/2 SAR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1996~1999年间伽师强震群部分地区的差分干涉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同期的地震活动及地壳形变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断层的影响,柯坪断裂带南北...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ERS1/2 SAR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1996~1999年间伽师强震群部分地区的差分干涉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同期的地震活动及地壳形变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断层的影响,柯坪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的差异运动量约为5mm/a(LOS方向),其中1998年8月2日Ms6.0地震和27日Ms6.6地震可能与隐伏断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insar 隐伏断层 天山 差分干涉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视处理对时序InSAR技术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传广 张永红 +2 位作者 张继贤 邓喀中 吴宏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90-194,197,共6页
高分辨率的SAR影像虽然可以细致刻画目标细节信息,但会大幅度增加运算量。为降低数据冗余、减轻运算负担,对基于多视处理的时序InSAR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天津市西郊地面沉降监测为例,利用2009年9月30日—2010年10月9日间获取的18景条带模... 高分辨率的SAR影像虽然可以细致刻画目标细节信息,但会大幅度增加运算量。为降低数据冗余、减轻运算负担,对基于多视处理的时序InSAR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天津市西郊地面沉降监测为例,利用2009年9月30日—2010年10月9日间获取的18景条带模式Terra SAR-X影像,以不同的倍数进行多视处理,然后分别采用时序InSAR技术筛选相干点目标,并反演地表沉降信息,研究了多视处理对形变反演精度、相干点目标的密度与分布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单视结果相比,3×3、5×5与10×10倍多视后仍可以反映形变的整体分布,但会在某些区域出现较大偏差;多视处理对形变精度、PS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地物属性有关。不同的多视倍数对形变精度的影响不同,并且与地物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 多视处理 时序insar 沉降反演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38,共4页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DW)在GPS大气延迟估计加密插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样本点和待插值点间水平距离和高程差赋予不同影响因子的改进反距离加权(IIDW)内插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的插值精度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特别当待插值点的高程较样本点的总体高程有明显偏移时,改进的内插法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差分insar(dinsar) 插值 大气延迟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图像的最小范数法相位解缠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永志 王卫东 李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推导了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实用计算公式,应用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递推算法对InSAR图像进行了计算处理,将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计算结果与 Goldstain枝切法相位解缠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具...  推导了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实用计算公式,应用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递推算法对InSAR图像进行了计算处理,将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计算结果与 Goldstain枝切法相位解缠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具有收敛快、计算结果精度高等优点。经过 6 次递推后,获得与Goldstain枝切法基本相同的结果。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出现残差点较 Goldstain枝切法少,图像较Goldstain枝切法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图像 相位解缠 最小范数法 Goldstain枝切法 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月华 王润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 角反射器(CR) 设计 安装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三维点云的SAR卫星监测拱坝变形方法研究
14
作者 曾广栋 陈一鸣 +3 位作者 侯春尧 谭大文 刘杰 李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7-244,共8页
变形监测是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针对SAR卫星在拱坝变形监测中无法采用传统数字地形获取坝体侧面高程相位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点云的高分辨率SAR卫星监测拱坝变形方法。该方法通过距离-多普勒模型对朝向雷达方向的坝体三维点... 变形监测是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针对SAR卫星在拱坝变形监测中无法采用传统数字地形获取坝体侧面高程相位的难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点云的高分辨率SAR卫星监测拱坝变形方法。该方法通过距离-多普勒模型对朝向雷达方向的坝体三维点云进行坐标转换,并结合干涉对基线信息对坝体高程进行精确仿真,最后进行坝体视线向-水平形变投影,以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拱坝形变场提取。该方法的实例应用显示,观测到的坝体水平变形结果精度可达4 mm左右。随着SAR卫星分辨率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此方法有望实现更高频次和更高精度的坝体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insar 变形监测 拱坝 LIdAR 差分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现今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瑞春 季灵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研究得到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2003-2010年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表明:1)临汾盆地现今地壳形变场整体上表现为盆地下沉,两侧山体相对隆升的继承性变形特征,罗云山断裂为地壳形变速率差异的分界地段;2)罗... 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研究得到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2003-2010年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表明:1)临汾盆地现今地壳形变场整体上表现为盆地下沉,两侧山体相对隆升的继承性变形特征,罗云山断裂为地壳形变速率差异的分界地段;2)罗云山断裂中段和南段的差异运动相比北段更为显著,最大差异形变速率分别为4mm/a和6mm/a;而在断裂范围内,变形速率均为2mm/a左右,与同期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较为一致;3)盆地内部在整体下沉的背景下,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变形速率,且形变速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以临汾市区为界,洪洞一临汾凹陷北部和南部的变形速率分别为0~4mm/a和4~8mm/a;襄汾凸起较为稳定,变形速率在零值附近波动;南部的侯马凹陷形变速率进一步加大,其东北部和西部区域的形变速率分别为4—8mm/a和8~1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干涉图堆叠技术 临汾盆地 罗云山断裂 平均变形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ALOS干涉雷达观测及初步分析
16
作者 许丹 姚鑫 +3 位作者 陈奇 孙岳 刘远 刘丰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4期373-380,共8页
2008年3月21日发生在新疆于田的7.3级地震是继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最大一次7级以上地震。地震是构造活动的集中反映,会伴随着较大的地表形变及断裂的明显活动,能够放大构造正常的活动方式,同震变形场是这种放大作用在地... 2008年3月21日发生在新疆于田的7.3级地震是继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最大一次7级以上地震。地震是构造活动的集中反映,会伴随着较大的地表形变及断裂的明显活动,能够放大构造正常的活动方式,同震变形场是这种放大作用在地表的直观反映,对于认识发震断裂运动性质,研究邻近构造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西北缘自然环境恶劣,常规方法无法对于田地震开展及时有效的同震形变测量,凸显出差分干涉雷达(InSAR)技术的优势。在介绍InSAR观测原理基础上,通过地震前后ALOS干涉雷达观测获取了于田地震的同震变形场,并结合构造背景揭示出:于田Ms 7.3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康西瓦断裂东南端的南北2个分支(大红柳滩断裂和慕士山南麓断裂)和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帚状的3个分支交汇的三角地带;于田地震引发了阿尔金断裂一近南北向分支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破裂长度为25.6 km;发震断层为正断层,倾向西,上盘的最大运动幅度在200 cm以上;于田地震所在的两大断裂交汇处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同震形变场 差分干涉雷达(insar)技术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