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Healon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冯建辉 赵翠洁 宋万玲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1期862-863,共2页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和透明质酸钠(Healon)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18例143眼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62例74眼和对照组56例69眼。治疗组术中使用MMC和Healon,而对照组常规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不使用...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和透明质酸钠(Healon)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18例143眼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62例74眼和对照组56例69眼。治疗组术中使用MMC和Healon,而对照组常规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不使用MMC和Healon。结果治疗组术后2周眼压≤21mmHg72眼(1kPa=7.5mmHg),占97.30%;而对照组≤21mmHg61眼,占88.41%.术后浅前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眼和18眼,术后I V型滤过泡分别为3眼和13眼。结论本术式联合MMC和Healon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中,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透明质酸钠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房水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子诚 袁华音 +3 位作者 孙思勤 张国梅 胡闻 陈柯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形态学情况 ,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  2 0只兔 4 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 (NPTS) ,对照组 (小梁切除 +虹膜根切术 )和正常组 ,术后 1周...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形态学情况 ,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  2 0只兔 4 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 (NPTS) ,对照组 (小梁切除 +虹膜根切术 )和正常组 ,术后 1周于正常组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 bovineserumalbumin ,FITC BSA) ,于 2、4、6、8、10h各处死家兔 4只 ,摘除双侧眼球作冰冻切片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房水池、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眼压相似 (实验组 2 .19kPa± 0 .37kPa ,对照组 2 .0 0kPa± 0 .34kPa ;P >0 .0 5 ) ,术后 1周时眼压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 1.5 1kPa± 0 .35kPa ,对照组 1.4 4kPa± 0 .31kPa;P >0 .0 5 )。实验组术后葡萄膜巩膜途径各部位的荧光强度均比正常组和对照组增强 ,而正常组亦强于对照组。结论 NPTS具有和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压效果 ,房水由房水池和 (或 )睫状体间隙到脉络膜上腔后 ,主要经前巩膜排出 ,后巩膜及脉络膜排出较少 ,是其降压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切除 葡萄膜巩膜途径 脉络膜上腔 房水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儿童前巩膜葡萄肿
3
作者 朱勤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64-865,共2页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儿童前巩膜葡萄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前巩膜葡萄肿患儿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5~30个月(平均17个月),回顾性分析术后角巩膜病灶、眼压、视力、并发症及眼眶外形等。结果22例患者中,20例巩膜...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儿童前巩膜葡萄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前巩膜葡萄肿患儿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5~30个月(平均17个月),回顾性分析术后角巩膜病灶、眼压、视力、并发症及眼眶外形等。结果22例患者中,20例巩膜葡萄肿消失,18例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残存部分视力的10眼中,5眼术后视力有所提高(光感定位不准的5眼中2眼提高至眼前数指,1眼眼前手动,余2眼不变;光感定位准确的3眼中2眼提高至眼前数指,余1眼不变),2例术后葡萄肿扩大、眼压进行性升高,行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术。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儿童前巩膜葡萄肿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控制眼压、挽救部分视力、避免早期行眼球摘除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葡萄肿 复合式小切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钧 盛耀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5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切除 巩膜深层切除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式小梁切除术
5
作者 杨西强 余晓临 吴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41-442,共2页
关键词 巩膜隧道式小切除 眼压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启珍 罗顺利 王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4-786,共3页
目的观察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lophotocoagulation,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NVG患者46例... 目的观察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lophotocoagulation,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NVG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TSCPC治疗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为(38.9±3.2)mmHg(1 kPa=7.5 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mmHg、(17.8±1.6)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显著控制NVG患者眼压,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 改良小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治疗青光眼 被引量:3
7
作者 谭祖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4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34眼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手术,术后随访降压效果及并发症3~16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27.7±8.3)mmHg(1k... 目的 探讨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34眼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手术,术后随访降压效果及并发症3~16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27.7±8.3)mmHg(1kPa=7.5mmHg),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15.1±3.6)mmHg。无1例发生前房延缓形成。结论 复合式改良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反转引流术可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并发症,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小切除 巩膜反转引流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勤 罗顺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8-490,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行抗青光眼手术的160例(220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前眼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5眼)、B组(78眼)、C组(67眼),各组患者分别行小梁切除术... 目的比较不同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行抗青光眼手术的160例(220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前眼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5眼)、B组(78眼)、C组(67眼),各组患者分别行小梁切除术(42眼、26眼、22眼)、巩膜咬切术(25眼、28眼、25眼)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8眼、24眼、20眼)。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220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者共86眼(39.1%),其中行小梁切除术者42眼(46.7%),行巩膜咬切术者31眼(39.7%),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者13眼(25.0%);3种术式之间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显著低于其他2种术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他2种术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之间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原因不明,与其他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前眼压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低,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原因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巩膜咬切 复合式小切除 浅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