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谢连永 陈超 +4 位作者 孔文君 杜葵芳 董宏伟 郭纯刚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并经感染科专科医师确诊的AIDS患者145例,其中合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者75例为微血管病变组,合并CMVR者70例为CMVR组。所有患者均进行AIDS相关病史询问,同时行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载量和CD4+T细胞检测,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等眼科检查。对全身情况允许的微血管病变组25例、CMVR组70例进行血液和房水CMV-DNA检测。结果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91±0.16,13例(17.33%)患者已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CD4+T细胞数为22(0~506)个·μL^-1,8例(10.67%)患者有眼前节反应;CMVR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63±0.37,34例(48.57%)患者已开始HAART,CD4+T细胞数为13(1~48)个·μL^-1,23例(32.85%)患者有眼前节反应,上述指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微血管病变组25例中房水CMV-DNA阳性0例,血液CMV-DNA阳性8例(32.00%);CMVR组70例中房水CMV-DNA阳性60例(85.71%),血液CMV-DNA阳性33例(47.14%);两组血液中CMV-DNA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但房水中阳性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AIDS合并CMVR患者比AIDS合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患者视力更差,CD4+T细胞计数更低,眼前节反应及房水CMV-DNA阳性率更高,且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患者未接受HAART的人数明显高于CMVR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2
作者 卢淑文 蔡洁 +3 位作者 唐东永 谢子康 王芬 梁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0-844,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注射液,更昔洛韦 5.0~7.5 mg·kg^-1,每天2次静脉滴注;成人每次给予膦甲酸钠3 g,每天3次静脉滴注;同时在局部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对比的指标有: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情况、视觉诱发电位、眼电图和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检测指标包括CD4+T细胞计数,血液、前房水、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等。通过检查结果辅助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72±0. 83) logM AR,较治疗前(1. 14±0. 83) logM AR提高(P=0. 001),其中1例患者经过全身和局部抗病毒治疗后视力不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为(13. 62±3. 04) mmH g(1 kP a=7. 5 mmH g),治疗后为(12. 77±2. 89) mmH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19)。注药后患者眼底病变范围逐渐变小(P <0. 05)。治疗1个月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N2-P2振幅及眼电图光峰电位较治疗前升高(均为P <0. 05),视觉诱发电位P2潜伏期和视网膜电图(明适应) a波及b波潜伏期和振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3例患者治疗前血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1例患者2眼经过治疗后眼内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治疗前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均明显高于前房水,而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又明显高于血液(均为P <0. 05),说明三个部位的CMV-DNA病毒载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玻璃体>前房水>血液。治疗后玻璃体、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治疗前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CD4+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 <0. 05);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CMV-DNA病毒载量无相关关系(均为P> 0. 05),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关系(P <0. 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 0. 0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与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20 178. 973+0. 165X,Y=171 849. 77+0. 168X,均为P <0. 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小剂量更昔洛韦是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玻璃体内注射 更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上 谢连永 +4 位作者 于晶 凌宇 董宏伟 郭纯刚 潘志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 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 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 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 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电生理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病变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小伟 叶俊杰 +6 位作者 耿爽 徐海燕 赵家良 闵寒毅 马楠 韩阳 李太生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总结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眼部病变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房水、泪液病毒学检... 目的总结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眼部病变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房水、泪液病毒学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的223例HIV/AIDS患者的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其中男性157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39.2±9.7)岁(8.0-78.0岁)。对所有患者的感染方式、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3例HIV/AIDS患者中,有眼部并发症者99例(44.4%),共156只眼,其中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64只眼(40例),HIV视网膜病变54只眼(35例),HIV/梅毒双重感染合并眼底病变20只眼(13例),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16只眼(10例),慢性泪腺炎2只眼(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mm3的HIV/AIDS患者泪液分泌低于正常人(P=0.008)。在行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有效且血浆HIV检测为阴性的16例HIV/AIDS患者的泪液中发现HIV-1病毒,中位病毒载量为2291(519,6667)拷贝/ml。结论在HIV/AIDS患者眼部病变中,CMV视网膜炎是AIDS晚期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早期发现和及时给予全身及眼部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患者血液HIV检测阴性时,房水和泪液HIV仍持续阳性,提示防止HIV病毒播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眼部病变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房水 泪液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