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3例^(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表现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多 薛云龙 吕平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7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影像资料,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结果肿块位于前纵隔1例,... 目的探讨胸部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影像资料,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结果肿块位于前纵隔1例,右中纵隔1例,左上肺门1例,类圆形1例,分叶状2例,伴有斑点状钙化2例,肿块最大径4.4~5.9cm;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患者伴有单侧胸腔积液。肿块放射性分布不均匀2例,大致均匀1例;目测分级2级1例,3级1例,4级1例,T/Nmax值4.5~7.2。结论单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肿块,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的增高,葡糖糖代谢明显增高的病变需要与恶性病变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海宏 杨东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5期722-722,725,共2页
患者女性,37岁。体检发现右上纵隔肿物,无明显临床症状。X光片表现为右上纵隔突向肺野的半球形肿物,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图1),CT平扫右上纵隔肿物(图2),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图3)。手术切除,肿块有包膜,病理切片显示滤泡内和滤泡间有丰... 患者女性,37岁。体检发现右上纵隔肿物,无明显临床症状。X光片表现为右上纵隔突向肺野的半球形肿物,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图1),CT平扫右上纵隔肿物(图2),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图3)。手术切除,肿块有包膜,病理切片显示滤泡内和滤泡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增生,淋巴细胞呈团状结构围绕在透明变性的血管壁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纵隔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2020年读片窗(6)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龙胜 《安徽医学》 2020年第6期738-739,共2页
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5岁。左上腹部及上腹部疼痛1年余。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及上腹部疼痛,有压痛,程度一般,呈压迫样疼痛,无反跳痛,伴头晕眼花,程度一般,疼痛程度逐渐加重。病程中,患者无明显发热,大便正常,小便较多,无尿... 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5岁。左上腹部及上腹部疼痛1年余。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及上腹部疼痛,有压痛,程度一般,呈压迫样疼痛,无反跳痛,伴头晕眼花,程度一般,疼痛程度逐渐加重。病程中,患者无明显发热,大便正常,小便较多,无尿频尿急尿痛,近期体质量无明显改变。体检:体温36.3℃,脉搏6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4/64 mmHg,神清,精神可,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上腹部及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左肾区有叩击痛,双下肢不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 巨淋巴结增生症 良性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
4
作者 余武康 陈祖华 杨光钊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9期992-993,共2页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胸内 CT诊断 CASTLEMAN病 组织学改变 良性胸腺瘤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
作者 杜金梁 解中福 +7 位作者 孙桂琴 田会铭 严加和 吕纯义 王竹岩 缪飞 吴永成 巴奇 《中国罕少见病杂志》 1995年第2期8-11,共4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为罕见的良性疾病,临床及X线诊断中易误诊,作者结合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X线征象,并复习有关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诊断 鉴别诊断 X线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征像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洪斌 刘付广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6期180-181,共2页
目的通过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分析,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增生症病5例,结合CT影像表现,综合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CT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结果本组5例... 目的通过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分析,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增生症病5例,结合CT影像表现,综合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CT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发生于颈部1例,腋窝1例,纵隔1例,2例发生于盆腔。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多较清楚,大小2.2~6.3cm之间。增强扫描3例,其中纵隔1例,盆腔2例,2例均匀强化,3例患者均见延时强化。1例肿块内见裂隙状无强化低密度影;颈部患者1例平扫病灶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呈长柱状,2例病例见钙化。结论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CT具有特征性表现,对本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肿块内分支样钙化及裂隙样低密度应考虑本病,确诊仍需病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CT影像诊断 良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
7
作者 袁娜 李光乾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7期759-760,共2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较少见[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儿童患者在国内更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关键词 儿童 巨淋巴结增生症 EB病毒感染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祥武 潘克华 +2 位作者 董丽卿 吴恩福 杨开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9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隔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叶敬霆 李文辉 +1 位作者 曹乾乾 束余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4期189-192,共4页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s Disease(CD)、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以慢性渐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该病误诊率较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本例为1例46岁男性患者,因体检发...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s Disease(CD)、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以慢性渐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该病误诊率较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本例为1例46岁男性患者,因体检发现后纵膈占位1年入院,初诊为"后纵隔肿瘤;畸胎瘤?",拟行胸腔镜辅助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切除困难,出血量多,中转开胸后成功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提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证据。该病例手术效果虽满意,但如术前即可明确诊断并了解肿瘤特性,可减少术中对患者造成的损害,遂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 后纵隔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诊断儿童纵膈淋巴肿大中的应用
10
作者 赵廷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3期63-64,共2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整理我院自2006~2009年资料保存完整、诊断明确的1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儿的病例,年龄1~13岁,男7例,纵膈淋巴瘤8例,其中何杰金氏病HD3例、非何杰金氏病(NHD)5例,肺结核4例,转移瘤3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整理我院自2006~2009年资料保存完整、诊断明确的1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儿的病例,年龄1~13岁,男7例,纵膈淋巴瘤8例,其中何杰金氏病HD3例、非何杰金氏病(NHD)5例,肺结核4例,转移瘤3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肺结节1例,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淋巴 CT表现 淋巴肿大 诊断 非何杰金氏病 纵隔淋巴结肿大 巨淋巴结增生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Castleman病1例
11
作者 刘君瑞 李恒平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0期1336-1337,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2天”于2020年11月26日入我院,平素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无小便发黄等症状,体质量、体力无明显下降。既往无特殊,否认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肿瘤...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2天”于2020年11月26日入我院,平素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无小便发黄等症状,体质量、体力无明显下降。既往无特殊,否认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19、癌胚抗原1.9、糖链抗原12-5、糖链抗原19-9、糖链抗原72-4、糖链抗原242、糖链抗原50等检查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胰腺体部前上方可见一最大截面大小约8.6 cm×6.0 cm的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影,CT值约55 HU,动脉期胰腺体部前方团块影明显强化,CT值约为155 HU,静默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减弱,边缘可见血管贴边,考虑胰腺体部前上方占位性病变,需鉴别巨淋巴结增生症,副结瘤或神经内分泌肿瘤,见图1A、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巨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学 病理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附6例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祖华 杨光钊 +4 位作者 章良 姚渭土 夏建余 郑双丽 周任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结果:6例胸内Castleman病均为局限型;透明细胞型5例,浆细胞型1例。病灶位于中纵隔2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前纵隔;肺门...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结果:6例胸内Castleman病均为局限型;透明细胞型5例,浆细胞型1例。病灶位于中纵隔2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前纵隔;肺门1例;后纵隔3例。CT表现为纵隔及肺门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光整伴分叶状1例;病灶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2例,出现斑点状钙化2例,不规则坏死1例为浆细胞型;2例行MRI检查的表现T1WI像中纵隔病灶为稍高信号,右肺门为高信号,T2WI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CT与MRI表现相似,病灶显著强化,CT值增加40HU左右,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在T1WI增强上呈均匀高信号。结论:Castleman病有一定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局灶型Castleman’s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艳玲 武淮昌 +1 位作者 张东臣 卫莎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8期1394-1396,共3页
目的探讨局灶型Castleman’s病(LCD)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LCD的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混合型1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透明血管型7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病灶内含丰富增生的小血管,增强动脉期呈明... 目的探讨局灶型Castleman’s病(LCD)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LCD的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混合型1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透明血管型7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病灶内含丰富增生的小血管,增强动脉期呈明显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中高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纤维瘢痕,CT上表现为放射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增强延迟期范围逐渐缩小;2例病灶内可见变性血管壁的钙化影,1例病灶内见多发囊变影,增强无强化。5例病灶周围伴多发肿大淋巴结,病理为慢性反应性淋巴结炎。5例病灶周围见增粗血管影环绕。结论腹部L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块内组织成分的多样性及其比例的不同是导致肿块CT表现多样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局灶型Castleman’s病的CT表现
14
作者 刘艳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5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s病(LCD)的CT表现方法搜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LCD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8例患者1例为混合型,7例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动脉期均呈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中高强化;6例病灶内... 目的探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s病(LCD)的CT表现方法搜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LCD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8例患者1例为混合型,7例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动脉期均呈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中高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放射状或分支状低密度纤维瘢痕影,延迟期范围逐渐缩小,2例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影,1例病灶见多发囊变影,增强无强化;5例病灶周围伴多发肿大淋巴结,5例边缘可见增粗血管影环绕。结论腹部L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照 张丽 +1 位作者 刘斌 赵旖旎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0期1316-1318,共3页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病灶部位及最长径、内部成分(包...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病灶部位及最长径、内部成分(包括囊变、坏死、钙化)、包膜完整与否、平扫CT值及增强后三期CT值。结果 11例(84.62%)病灶位于肾上腺区,2例(15.38%)位于腹膜后(分别位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胰腺体部与腹主动脉之间);病灶长径2.31~15.00 cm,平均6.27 cm,其中5例(38.46%)长径<5 cm,6例(46.15%)长径5~10 cm,2例(15.39%)长径>10 cm;1例(7.69%)出现钙化,5例(38.46%)囊变,7例(53.85%)坏死,1例(7.69%)囊变与坏死程度相当,13例(100%)病灶有完整的包膜;病灶CT值:平扫(46.58±15.14)HU,皮质期(116.08±17.85)HU,髓质期(108.04±16.07)HU,延迟期(102.86±12.18)HU;4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诊断为副节瘤,1例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伴囊变坏死,1例诊断为肾上腺良性病变,1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待排,1例诊断为无功能腺瘤,2例诊断为腺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囊实性占位。结论嗜铬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影像表现,多发生于肾上腺区,少数见于肾上腺外腹膜后区。当病灶体积大、内部坏死或囊变、包膜清晰、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以动脉期强化最为显著时,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螺旋CT 副神经节瘤 巨淋巴结增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文娟 邢风娟 唐永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的CT、MRI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病理证实的UCD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本组透明血管型39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位于颈胸部1... 目的探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的CT、MRI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病理证实的UCD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本组透明血管型39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位于颈胸部10例,腹部30例,盆部6例;CT多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肿块;位于腹膜后者常见边缘模糊并伴有腹膜增厚;本组41%病灶伴有钙化,包括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相较于透明血管型UCD多样的钙化形态,浆细胞型均表现为点状钙化;部分病灶内可见小片状出血、囊变及纤维信号,MRI对这些征象的显示具有优势。结论本组UCD病灶多位于腹部,影像表现与病灶位置及病理类型相关,钙化、纤维成分等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天疱疮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津铭 张宏伟 吕锟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9期1347-1348,共2页
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腹部CD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12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腹部局限型CD的临床资料,分析腹部CD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CD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2~70岁,平均(49.41±13.79)岁,5... 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腹部CD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12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腹部局限型CD的临床资料,分析腹部CD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CD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2~70岁,平均(49.41±13.79)岁,5例位于腹腔内肠系膜根部,4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盆腔.12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均较清晰,肿块平均(7.25±4.25)cm.CT平扫为软组织密度,9例病灶内可见钙化灶.2例行MRI检查,平扫T1W1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较高信号;内部信号较均匀,弥散加权成像序列(DWI)呈不同程度高信号.CT/MRI增强后表现为显著强化,9例具有持续强化表现,4例病灶内或周边可见滋养血管.结论腹部局限型C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变多边界清楚且均匀显著强化,病变内或周边滋养血管及钙化灶或为该病相对特异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巨淋巴结增生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腔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与低度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比较
18
作者 蔡利强 毛新峰 +1 位作者 陈春强 赵育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5期726-728,共3页
目的探讨腹盆腔局灿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LCD)的CT表现,并与低度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HV-LCD14例和EGIST23例,分析两者临床及CT特征,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腹盆腔局灿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LCD)的CT表现,并与低度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比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HV-LCD14例和EGIST23例,分析两者临床及CT特征,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与低度恶性EGIST相比,HV-LCD具有直径较大(5.77±1.38,t=2.409,P=0.021),病灶内低密度影相对少见(28.6%,x^(2)=5.450,P=0.020),呈裂隙样改变,钙化多见(42.8%,x^(2)=4.5,P=0.042),呈树枝状、弧形钙化影,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速升缓降-平台型”(92.8%,x^(2)=15.53,P<0.001),肿瘤周边常见结节状增粗、迂曲血管影(62.3%,x^(2)=6.698,P=0.010)。两者形态、边缘、强化程度、增强后病灶内供血血管、动脉期最高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盆腔HV-L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巨淋巴结增生症 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