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丹燕 朱斌 +1 位作者 祝因苏 田传帅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9期955-959,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1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5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一致,7例病灶内见裂隙状、小片状非坏死性低密度影,4例病灶内或边缘见簇状、点状、小片状或中央放射状钙化,1例见多发囊变。胸、腹部各有1例伴有纵隔及后腹膜多发小淋巴结,且腹部病例伴有肝脾肿大。另有1例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胸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90~130HU;腹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50~80HU,其中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最高,余腹部病例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l例,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T2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结论:LC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该病可能,确诊依赖于手术和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巨淋巴结增生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尹亮 黄世明 +2 位作者 林志春 岳建兰 陈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又称为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CD的发病率低,其CT及MRI表现已有较多报道[2-3],但常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又称为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CD的发病率低,其CT及MRI表现已有较多报道[2-3],但常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易漏诊和误诊。18F-FDG PET/CT可以从解剖形态和葡萄糖代谢方面评价CD,但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CD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天佑 郭华 高剑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4-576,共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的特殊炎症引起[1]。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临床上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14例,现将其CT表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玉立 黄锦成 康益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0,共2页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本组7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术后无并发症,经随访无复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巨淋巴结增生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误诊淋巴瘤一例
5
作者 陈新龙 何平生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4期257-257,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 误诊 淋巴 病例报告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泽锋 钟建平 +2 位作者 张盛箭 周良平 彭卫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CD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9例)和浆细胞型(1例);所有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 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CD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9例)和浆细胞型(1例);所有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椭圆形和或豌豆形居多。局灶肿块型9例,CT平扫均为等密度,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实质期5例病灶进一步持续性强化;4例强化稍退出;3例肿块周围可见扩张扭曲血管影。多发结节型1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进一步强化。本组4例行MRI扫描,平扫T1WI上低信号影,T2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局灶肿块型病灶(3例)均明显且持续强化,肿块周围均可见完整包膜;多发结节型病灶(1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及MRI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腹部C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覃宝涛 李胜亮 +1 位作者 孙庆洲 张淑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丽娜 刘爱连 +1 位作者 时畅 张秋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1-984,共4页
目的探讨MRI诊断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LC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理学确诊的LCD患者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25例LCD中,位于纵隔10例,颈部3例,腹膜后1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以单发病灶为主(24/... 目的探讨MRI诊断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LC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理学确诊的LCD患者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资料,并与临床和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25例LCD中,位于纵隔10例,颈部3例,腹膜后1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以单发病灶为主(24/25,96.00%),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23/25,92.00%),边缘多光滑规整(23/25,92.00%);MR平扫16例为T1WI均匀等稍低信号、T2WI均匀稍高信号,4例病灶内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3例T1WI及T2WI为边缘裂隙样低信号,2例T2WI中心区低信号;动态增强扫中,6例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延迟期仍持续均匀强化,2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3例动脉期软组织区域显著强化,延迟期见分隔样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内见线状及裂隙样不强化影;病灶包膜强化完整、连续。DWI中4例表现为均匀一致稍高信号、4例为斑片状高低混杂信号、2例中心区裂隙状低信号;病灶实质区平均ADC值为(1.78±0.14)×10-3 mm2/s,液化、囊变区平均ADC值为(2.98±0.51)×10-3 mm2/s。结论 MRI可准确显示LCD的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方式,尤其对病灶包膜的显示更清晰;DWI在显示病变范围和内部结构方面较常规MRI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扩散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 被引量:9
9
作者 熊丽琴 柳曦 +1 位作者 史河水 纪正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岩 谢汝明 +2 位作者 周震 过丽芳 周新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23-2027,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 目的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肺部CT表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强军 陈殿森 +2 位作者 陈岚 王俊霞 王永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肺部病变的CT特征。方法收集14例肺部有异常表现的CD患者,包括多中心型(MCD)8例,单中心型(UCD)6例,对其肺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肺门UCD表现为肺门单发均质等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均质明...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肺部病变的CT特征。方法收集14例肺部有异常表现的CD患者,包括多中心型(MCD)8例,单中心型(UCD)6例,对其肺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肺门UCD表现为肺门单发均质等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均质明显或显著强化;1例腹膜后UCD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表现为两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纵隔UCD两肺见多发边缘清晰、小叶中心分布小结节。8例MCD均以两肺多发小结节为主,2例见最大径为1~2cm大结节;4例结节边缘模糊,4例边缘清晰;小结节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其中3例见少许小结节分布于胸膜下。其他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4例,磨玻璃密度影4例,索条影4例,斑片状实变3例,囊腔2例,血管支气管束增粗1例。结论 CD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可能与病理分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娟 蔡林 +1 位作者 沈丹华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均阳性。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扩增、分枝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诊断: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海深 王勇 +2 位作者 杨义军 钟涛 黄平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以及与组织病理学联系。方法:7例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局限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例弥漫型为浆细胞型;局限型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以及与组织病理学联系。方法:7例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局限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例弥漫型为浆细胞型;局限型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轮廓清,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强化幅度接近主动脉强化幅度;弥漫型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密度欠均,边界欠清,周围脂肪层模糊,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部分结节呈不完全环形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型(透明血管型)术前可以明确诊断,弥漫型(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新功 孙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皮肤和皮下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Rosai-Dorfman病)多见于青少年,临床上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皮肤出现丘疹、结节,伴发热和白细胞升高。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特征性。该病的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关键词 皮肤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组织病理: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鉴别颈部不典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淋巴瘤的价值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晓荣 梁奎 +1 位作者 艾迪拜·木合买提 宋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超声造影(CEUS)鉴别颈部不典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淋巴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常规超声无法定性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87例共102枚淋巴结,均行SWE并分析弹性图(2D-SWE)及最大弹性模量值(Max-SWE),行CEUS...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超声造影(CEUS)鉴别颈部不典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淋巴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常规超声无法定性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87例共102枚淋巴结,均行SWE并分析弹性图(2D-SWE)及最大弹性模量值(Max-SWE),行CEUS并分析淋巴结灌注及增强模式。按照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反应性增生组及淋巴瘤组,比较两组常规超声、SWE及CEUS的声像图差异以及3种成像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不典型反应性增生组多呈非中央门型、均匀蓝色、Max-SWE<39.6 kPa及门部开始均匀增强。常规超声的血流类型、2D-SWE、Max-SWE及CEUS在不典型反应性增生组与淋巴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20、0.774、0.836及0.722,其中Max-SWE的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分别为80.0%和83.3%;2D-SWE的敏感度最高(89.3%)。结论对于常规超声难以鉴别的颈部不典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淋巴瘤,可首选SWE;其次为C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淋巴 巨淋巴结增生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弹性成像技术 造影剂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2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明 何恢绪 +5 位作者 胡卫列 吕军 聂海波 李清荣 王元利 王鹏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773-2774,共2页
目的:提高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 目的:提高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2年,肿物无复发。结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误诊率较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物是治疗局灶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有效方法,对于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则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Casdeman氏病 腹膜 血管滤泡 文献分析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下异位胸腺伴局部淋巴结增生一例
17
作者 浦征宇 潘永康 +1 位作者 段光琦 张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胸腺 巨淋巴结增生 颌下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Castleman病^(18)F-FDGPET/CT显像误诊为卵巢癌多发淋巴结转移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红霞 张金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74-75,共2页
病例 女,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20余天,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明显压迫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呼吸困难,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月经不规律.周期37~90天,经期3-6天,量少,无痛经。查体:双侧颈后、腋下及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枚... 病例 女,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20余天,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明显压迫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呼吸困难,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月经不规律.周期37~90天,经期3-6天,量少,无痛经。查体:双侧颈后、腋下及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枚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无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卵巢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小网膜巨淋巴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尼军 刘小庆 +1 位作者 张华文 潘高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5,共3页
病例男,40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晨起上腹部疼痛,纳差,无发热、呕吐及肩背部放射痛,上腹部查体及肿瘤系列检查未见异常。B超和MRI示:肝胃间隙一大小约3.0 cm×3.6 cm×4.3 cm实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实质均匀,考虑良性占位,... 病例男,40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晨起上腹部疼痛,纳差,无发热、呕吐及肩背部放射痛,上腹部查体及肿瘤系列检查未见异常。B超和MRI示:肝胃间隙一大小约3.0 cm×3.6 cm×4.3 cm实性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实质均匀,考虑良性占位,间质瘤可能。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VR、MIP)示:肝胃间隙肿块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较平扫CT值升高约60 HU),病灶由腹腔干供血,周围有显著强化迂曲、扩张动脉影;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持续强化,与腹腔动脉强化一致,考虑良性占位,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可能性大(图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并发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林 朱梅刚 赵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并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诊断要点与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CD并发HL进行分析。结果CD具有弥漫性多细胞成分的背景中有散在胸腺小体样生发中...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并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诊断要点与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CD并发HL进行分析。结果CD具有弥漫性多细胞成分的背景中有散在胸腺小体样生发中心和双核、单核、多核及嗜酸性大核仁的R-S细胞(CD30与CD15膜点阳性)。本例与文献报道共23例CD并发HL病例中,浆细胞型CD占73.9%(17/23)。HL中滤泡间HL 12例,NSHL6例,两者占78.3%(18/23)。结论CD并发HL病例多发于CD浆细胞型、滤泡间与NSHL,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D生发中心B细胞、HL的R-S细胞及组织细胞产生IL-6以及患者免疫机能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并发症 霍奇金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