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4例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小庆 钟家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4-989,共6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GCAA)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预防GCAA的形成及随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KD的患儿共3 191例,其中并发GCAA...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GCAA)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预防GCAA的形成及随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KD的患儿共3 191例,其中并发GCAA的患儿34例全部纳入作为研究对象,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的全部患儿76例,并发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CAD)的病例共2 020例,从中随机抽取304例为KD并发CAD组,未并发任何冠脉损害的病例1 061例,从中随机抽取216例为冠脉正常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对4组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心脏受累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再对与GCAA发生有关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最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描述各指标的OR值及95%CI。结果:纳入GCAA组患儿34例中,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8±3.8)岁;中小CAA组患儿76例,其中男54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2.8±2.6)岁;CAD组患儿304例,其中男212例,女92例,平均年龄为(2.4±1.9)岁;NCAL组206例,其中男113例,女103例,平均年龄为(3.0±2.2)岁。据本组Pearson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1.0岁或≥5.0岁、发热时间>14 d、白细胞计数≥20.00×109个/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计数≥800×109个/L、C-反应蛋白>100 mg/L、血沉>100 mm/h、在病程的第10天以后应用首剂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第1剂2g/kg的IVIG不敏感者、红细胞压积降低与CAA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沉>100 mm/h[OR=2.946,95%CI(1.167,7.439),P值=0.022],发热时间>14 d[OR=3.317,95%CI(1.302,8.450),P值=0.012]两者为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热时间>14 d、血沉>100 mm/h是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诊断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并巨大冠状动脉瘤一例
2
作者 彭碧波 李晓 +1 位作者 左敏静 黄小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38,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既往体健,因20余天前电击伤,昏迷10余分钟醒来后感胸前区针刺样疼痛,伴心悸、手足麻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主动脉窦瘤",后送入我院救治。入院后复查心脏彩超,
关键词 螺旋CT诊断 冠状动脉左室瘘 巨大冠状动脉瘤 心脏彩超检查 动脉 病例资料 手足麻木 电击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急性期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施婷婷 于明华 +5 位作者 张丽 曾华松 刘特长 虢艳 王红英 公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 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GCAA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GCAA组纳入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0岁,平均(2.9±2.8)岁。中小CAA组纳入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Pearsonχ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6个月或≥5岁、发热时间>14d、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Hb降低、ESR升高和ALB降低与GCAA发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延误诊断(OR=2.998,95%CI:1.004~8.950,P=0.047),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OR=6.556,95%CI:1.561~28.542,P=0.010),ESR≥100mm.h-1(OR=3.591,95%CI:1.164~11.079,P=0.026)为发生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ESR≥100mm.h-1为KD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远期预后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丽 于明华 +4 位作者 施婷婷 虢艳 刘特长 王红英 汪周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GCAA患儿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探索KD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诊断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损害严重...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GCAA患儿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探索KD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诊断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损害严重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扩张(CAD)组、中小冠状动脉瘤(CAA)组和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组。随访起止时间为急性期出院后至2009年5月。所有纳入随访的患儿均于急性期出院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各随访超声心动图1次,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对急性期3个月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形态未恢复患儿行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心脏室壁运动、左右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和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情况。死亡患儿行尸解及冠状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CAD组纳入166例,中小CAA组纳入59例,GCAA组纳入15例。①随访3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2/15例(13.3%)恢复正常,显著低于CAD组和中小CAA组(P均<0.001);GCAA组1例(6.7%)显示冠状动脉扩张;10例(66.7%)表现为CAA,其中3例为GCAA,3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②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D组(6/9例vs8/55例,P<0.001),与C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例vs17/31例,P>0.05);非参数检验提示,3组间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以GCAA组发生率较高(Z=-4.2,P<0.001)。③GCAA组6/1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6例仍存在CAA,1/6例GCAA退缩为轻度CAD。5/6例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和)闭塞,其中1例闭塞后再通,1例合并侧支血管形成。④GCAA组死亡2例,尸解冠状动脉大体可见,左右冠状动脉各分支呈串珠样膨大,瘤样扩张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可见充满暗红色血栓样物质,管壁显著增厚。冠状动脉分支和前降支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内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结论KD并发GCAA患儿的预后较差,冠状动脉损害可持续存在;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常规超声心动图与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应用,对KD并发GCAA的远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预后 超声心动图 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冠状动脉瘤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康复: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想 刘兴德 +5 位作者 许滔 蒋清安 舒华 吕晶 巫廷春 杨艳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94-1297,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反复胸闷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呈活动后胸闷,主要位于胸骨后,呈憋闷感,持续时间约5min,休息后可逐渐缓解。2天前患者自觉胸闷症状持续存在、休息时亦无明显缓解,活动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急诊入院。心血...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反复胸闷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呈活动后胸闷,主要位于胸骨后,呈憋闷感,持续时间约5min,休息后可逐渐缓解。2天前患者自觉胸闷症状持续存在、休息时亦无明显缓解,活动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急诊入院。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重度吸烟二十余年和高血压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 胸闷症状 心血管危险因素 病例资料 巨大冠状动脉瘤 持续时间 重度吸烟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急腹症起病的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继发心力衰竭行CABG一例
6
作者 王涛 华益民 +1 位作者 周开宇 王晓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58-59,共2页
背景: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病因不详,由于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易发生误诊、漏诊。巨大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的主要危害之一,尽管川崎病一直有报道,但就心血管外... 背景: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病因不详,由于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易发生误诊、漏诊。巨大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的主要危害之一,尽管川崎病一直有报道,但就心血管外科方面而言,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尤其对于不完全川崎病而言,误诊、漏诊以及在治疗上的争议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不完全川崎病 急腹症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合并巨大右冠状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4
7
作者 任延鹏 蔡谦谦 +3 位作者 梁富翔 孙伟 刘瑞生 宋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9-1119,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主因“间断活动后胸闷、气短10余年”收住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起间断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较前显著加重,遂于我院就诊。
关键词 巨大冠状动脉 左心室瘘 临床资料 患者 胸闷 气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合并巨大右冠状动脉瘤诊治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志聪 林丰夏 宋银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7-907,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0年,活动后气促1年"入院。查体:血压130/60 mm Hg(1 mm Hg=0.133 k Pa),心前区可见抬举性搏动,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心电图...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0年,活动后气促1年"入院。查体:血压130/60 mm Hg(1 mm Hg=0.133 k Pa),心前区可见抬举性搏动,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厚伴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图1):左心室射血分数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冠状动脉 左心室瘘 诊治 ST-T改变 心电图示 活动后气促 舒张期杂音 左心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