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FAP动物模型观察小檗碱对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朴美玉 曹海龙 +4 位作者 何娜娜 许梦雀 鄢芳 周冰 王邦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动物模型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探讨其治疗FAP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4周龄Apc(Min/+)小鼠20只,随机分为小檗碱组和对照组,0.1%的小檗碱混入饮水中给药。连续给药12...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动物模型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探讨其治疗FAP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4周龄Apc(Min/+)小鼠20只,随机分为小檗碱组和对照组,0.1%的小檗碱混入饮水中给药。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小鼠,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i NOS、MR和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结果小檗碱组肠道息肉总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16.727,P=0.001)。小檗碱组肠道息肉间质中F4/8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5.327,P=0.043),i NOS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7.335,P=0.004),而M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5.634,P=0.016)。小檗碱组i NOS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7.827,P=0.035),MR、IL-1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6.923,P=0.039;t=8.135,P=0.026)。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改变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从而发挥抑制息肉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Apc(Min/+)小鼠 肿瘤相关细胞 巨噬细胞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庆勇 朱武飞 王群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本文主要综述了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不同类型(M型和M2型)对肿瘤细胞的所产生的不同作用,M1型巨噬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而M2型巨噬细胞却参与了肿瘤的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肿瘤血管生... 本文主要综述了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不同类型(M型和M2型)对肿瘤细胞的所产生的不同作用,M1型巨噬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而M2型巨噬细胞却参与了肿瘤的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细胞迁移等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大部分表现出M2样的表型,且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基于TAM促肿瘤作用,通过抑制M2型巨噬细胞的作用或调控TAM表型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已取得相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细胞 巨噬细胞分型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彤 梁静 +5 位作者 刘相富 顾玉荣 张岩岩 邬喆斌 何秀婷 郑玉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5,共10页
【目的】为了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核苷(酸)类(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TDF))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MDMs)的极化化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与HBVDNA、HBeAg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01例CHB患者和20名健康人... 【目的】为了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核苷(酸)类(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TDF))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MDMs)的极化化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与HBVDNA、HBeAg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01例CHB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技术(PBMC)分离培养获得86例CHB患者和12例健康人的MDM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Ms的特异性标志物(CD80,HLA-DR,CD163和CD206)的表达,从而评估MDMs的极化状态(即M1型/M2型极化状态)。通过qPCR检测15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中MDMs的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表达。【结果】我们发现在CHB患者外周血中CD163^(+)CD206^(+)MDMs(M2型MDMs)的比例较正常人群显著减少(P=0.030)。同时,抑炎因子IL-10的mRNA水平表达也明显下降(P=0.040)。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进展,CD163^(+)CD206^(+)MDMs(M2型)的比例逐渐增加(P<0.001),而CD80^(+)HLA-DR^(+)MDMs(M1型)逐渐地降低(P=0.005)。另外,M2型MDMs与HBeAg(P=0.019),HBVDNA水平(P=0.002),AST(P=0.048)和ALT(P=0.030)均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M2型MDMs对CHB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预测HBVDNA阴转率[ROC 95%CI为0.705(0.594,0.815)]和HBeAg的血清转化率[ROC 95%CI为0.740(0.634,0.847)]。【结论】CHB患者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过程中MDMs极化状态呈现规律动态变化,M2型MDMs与HBVDNA和HBeAg水平呈负相关,对CHB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有一定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 HBEAG 巨噬细胞分型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组织学转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廖婷 邹瑞 +2 位作者 闫璟 汤珊 朴正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9-1752,共4页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植入体内后的长期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于脊柱双侧分别形成1.5 cm×1.5 cm大小U形切口,左侧(试验组)植入ADM,右侧(阴性对照组)切断后仅原位缝合。于术...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植入体内后的长期组织学转归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于脊柱双侧分别形成1.5 cm×1.5 cm大小U形切口,左侧(试验组)植入ADM,右侧(阴性对照组)切断后仅原位缝合。于术后相应时间点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包括常规HE染色,Masson′s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巨噬细胞M0及M1、M2分型。结果:ADM 5个月后体积未见明显变化;HE观察2周内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之后逐渐消退;Masson′s染色及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显示ADM植入后胶原排列逐渐规则致密,Ⅰ/Ⅲ型胶原数值与未植入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提示,不同时期ADM组M2/M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联ADM植入后可长期维持稳定的体积,胶原排列逐渐规则致密;胶原亚型不同时期呈现规律性升降;ADM具有促进促炎性M1巨噬细胞向修复重建作用的M2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真皮基质 组织学转归 胶原纤维 巨噬细胞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