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1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云南省芒市M_(S)5.0地震震害特征
2
作者 刘绍昌 杨健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屋建筑与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及原因,给出灾区房屋建筑震害矩阵,同时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震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芒市M_(S)5.0地震震中位于龙陵-瑞丽断裂南段,性质为左旋走滑,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均为走滑破裂类型;地震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约为334 km^(2),烈度圈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长27 km,短轴长15 km,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东向,与距震中最近的龙陵-瑞丽断裂走向一致;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低于云南省不同区域同级别历史地震中的巧家M_(S)5.0地震、通海M_(S)5.0地震、云龙M_(S)5.1地震,失去住所人数、平均震害指数(除高于2021年云南省盈江M_(S)5.0地震外)和可比直接经济损失均低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基于本次地震受灾范围小、无人员伤亡、房屋建筑破坏与经济损失轻的震害特征,提出相应的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建议,为提高德宏州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市 m_(s)5.0 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武隆M_(S)5.0地震地震动模拟
3
作者 陈凯 董娣 +2 位作者 易江 王同军 耿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8-822,共5页
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对武隆M_(S)5.0地震进行地震动模拟。震中100 km内4个台站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加速度时程、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均与实际记录较为一致;个别台站受模型参数、环境噪声和局部场地效应影响,与实际记录存在一定差异... 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对武隆M_(S)5.0地震进行地震动模拟。震中100 km内4个台站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加速度时程、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均与实际记录较为一致;个别台站受模型参数、环境噪声和局部场地效应影响,与实际记录存在一定差异。对震中100 km内的323个网格点进行模拟,得到的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与现场烈度调查数据较为一致。本研究可以为重庆地区抗震设防和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有限断层 地震动模拟 武隆m_(s)5.0地震 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微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3 位作者 刘敬光 翟璐媛 史健宇 周元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0-399,共10页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源区的b值,并结合余震展布形态,初步分析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在平面上显示出NNW-SSE优势展布方向,长度约14km,震源优势深度集中在3~15km;深度剖面展示出主震的发震断层面较陡,并且具有向西倾的趋势。综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展布形态和周边地质构造背景,认为巧家M_(S)5.0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NNW-SSE向走滑性质的断裂,与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定位方法 微震检测 m_(s)5.0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020年巧家M_(S)5.0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其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宋倩 梁姗姗 +2 位作者 于湘伟 章文波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3-1324,共22页
本文联合地震震相报告数据与波形互相关数据,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以及震后一个月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研究,并结合距主震最近的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特征对巧家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 本文联合地震震相报告数据与波形互相关数据,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以及震后一个月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研究,并结合距主震最近的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特征对巧家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重定位结果显示,巧家M_(S)5.0主震位于27.19°N,103.17°E,震源深度约为11.9 km,余震震中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向,在深度方向上主要分布在5~1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呈现较为直立的分布形态.重定位后巧家地震序列在N-S、E-W和U-D三个方向上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64 km、1.06 km和1.94 km.主震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76°/70°/-13°,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270°/78°/-160°,基于重定位后余震的优势分布方向,本文认为巧家M_(S)5.0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较高角度并以右旋走滑性质为主,发生在上地壳的浅源地震事件.余震序列重定位结果还进一步揭示了巧家地震造成的破裂分为南北两段,破裂方向由东到西,且两段破裂均未破裂到地表,其中南侧破裂较北侧破裂倾角更大且埋深更深,而北侧破裂的时间则短于南侧破裂.此次巧家地震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序列共轭破裂的近EW向分支方向高度相似,两个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相一致,结合以往鲁甸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鲁甸地震对巧家地震的触发可能性较小.因此,2020年巧家M_(S)5.0地震是该区域块体运动造成的挤压应力累积作用下的一次应力释放过程,产生的破裂为与包谷垴—小河断裂成锐角形式的撕裂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m_(s)5.0地震 地震序列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雷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枪主动源的祁连山地区地下介质衰减变化
7
作者 邹锐 郭晓 +7 位作者 孙点峰 王亚红 张元生 秦满忠 刘旭宙 李少华 宋婷 刘岸果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4-1221,共18页
国内外利用重复震源开展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研究主要基于激发源波形的时间变化信息,而将振幅变化信息应用于地下介质变化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文中利用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激发的高重复性波形的振幅信息,应用频谱比法计算祁连山中东段地... 国内外利用重复震源开展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研究主要基于激发源波形的时间变化信息,而将振幅变化信息应用于地下介质变化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文中利用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激发的高重复性波形的振幅信息,应用频谱比法计算祁连山中东段地区的介质衰减参数t^(*)随时间的变化,获得了观测台站不同震相的衰减变化特征。与气枪激发波形的走时变化、张掖甘州地区地面气压、地表温度、降水量等物理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衰减变化与走时变化具有正相关性,且2019年张掖甘州M_(S)5.0地震震源区附近的ZDY27台的衰减变化存在0.03s的同震相对变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气枪主动源的衰减变化计算是探测地下介质变化的有效方法,这为基于气枪主动源连续探测地下介质变化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甘州m_(s)5.0地震 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 衰减变化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