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准噶尔托里地区塔尔根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托里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时间约束 被引量:26
1
作者 宋彪 李锦轶 +3 位作者 张进 朱志新 王煜 徐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5,共7页
西准噶尔中部的托里断裂切错了塔尔根岩体,如果确定了该岩体的时代,就可以限定托里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最大时限。所研究的样品为浅肉红色二长花岗岩,采样位置位于托里县城以南、托里断裂南东,距离该断裂面约50m。用SHRIMP对岩石中... 西准噶尔中部的托里断裂切错了塔尔根岩体,如果确定了该岩体的时代,就可以限定托里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最大时限。所研究的样品为浅肉红色二长花岗岩,采样位置位于托里县城以南、托里断裂南东,距离该断裂面约50m。用SHRIMP对岩石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共测得29个颗粒的31个数据。这31个数据中,206Pb/238U年龄最小值为279.5Ma±2.7Ma,最大值为337.3Ma±2.7Ma,相差达58Ma,差异大于17%。Th/U比为0.31~0.88,U含量为65×10-6~384×10-6,Th含量为23×10-6~142×10-6。根据CL图像,将其中13个点的206Pb/238U年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将加权平均值295.8Ma±2.5Ma作为岩体的侵位年龄。塔尔根岩体被托里断裂左行错开这一地质现象,以及该岩体的锆石定年结果,清楚地表明托里断裂的左行走滑运动一定是发生在295Ma以后,即其左行走滑运动不是发生在石炭纪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塔尔根二长花岗岩 托里断裂 左行走滑 锆石SHRIMP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点苍山高温糜棱岩的显微构造与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46
2
作者 曹淑云 刘俊来 +3 位作者 Bernd LEISS Axel VOLLBRECHT 邹运鑫 赵春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8-1400,共13页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的L与LS型构造岩是其一个明显的特征。本文对点苍山地区高温糜棱岩主要矿物开展了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变形机制及组构分析,并对于遭受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一个花岗质岩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长石、角闪石、石英等主要矿物具有典型的达角闪岩相条件下的高温晶质塑性变形和动态生长特征,它们也为走滑剪切变形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微观构造证据。对于点苍山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眼球状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显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这套花岗质岩石从走滑剪切前期岩浆的侵位之后经历了早期强烈的岩浆期后交代作用—亚岩浆流动—高温固态塑性剪切变形的递进演化过程。由此可见,岩浆的上升与就位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制约,岩体又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改造。同时对这套构造前期就位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定年分析,获得33.88±0.32Ma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点苍山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起始时间至少应该为早渐新世30.88±0.3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高温糜棱岩 显微构造 SHRIMP锆石定年 左行走滑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时间及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2 位作者 吴素娟 刘洋 赵远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75,共13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元古宙裂谷带,是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发育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裂谷带自西向东分别沉积了中元古代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和化德群。最近的研究表明,分布在狼山地区的渣尔泰群中火山岩夹层锆石U-Pb... 华北克拉通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元古宙裂谷带,是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发育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裂谷带自西向东分别沉积了中元古代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和化德群。最近的研究表明,分布在狼山地区的渣尔泰群中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及碎屑锆石年龄将其时代限定为新元古代,而渣尔泰山一带的渣尔泰群碎屑锆石年龄最小峰值大于1 700 Ma,二者很可能不是同一套地层。前者被从原渣尔泰群中解体出来,称为狼山群。但由于狼山群与渣尔泰群岩石组合的相似性,以及地层展布在区域走向上相连,特别是它们都是华北北缘重要的含矿层,矿化特征也具相似性,导致目前为止这两套地层的叠置关系还不清楚,这对于认识华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谷发育特征和演化,以及对认识相关矿化规律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难度。本文对发育于狼山地区平行山体走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狼山韧性剪切带内变形岩石糜棱面理走向NE-SW,向NW或SE陡倾,矿物拉伸线理向SW或NE缓倾,野外及显微运动学标志显示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内两个糜棱岩化云母石英片岩样品中变形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356.7±2.5)Ma和(379±4.7)Ma,表明剪切带形成于晚泥盆世。狼山韧性剪切带很可能是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导致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发生相对滑动所形成的。该剪切带晚泥盆世的左行走滑导致新元古代狼山群和中元古代渣尔泰群叠置到一起。因此,在渣尔泰山北侧和狼山南部及阿拉善块体北缘的覆盖层之下,很可能分别存在隐伏的新元古代成矿带和中元古代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 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 ^40Ar/^39Ar测年 新元古代狼山群 中元古代渣尔泰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喜山期陆内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 被引量:46
4
作者 吴海威 张连生 嵇少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指示左行剪切。剪切带应变机制复杂,剪切应变值变化较大,估算走滑位移量在200km以上。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走滑剪切运动发生在喜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喜山期 左行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左行走滑的新证据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2,共8页
 通过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早更新世冲积相砾岩的追踪,发现疏勒河古冲积扇沉积的西边界距现今疏勒河河口约 10km,由此提出了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以来左行走滑错动 10km的沉积学新证据。通过对疏勒河河口阶地的分析,认为疏勒河河道沿...  通过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早更新世冲积相砾岩的追踪,发现疏勒河古冲积扇沉积的西边界距现今疏勒河河口约 10km,由此提出了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以来左行走滑错动 10km的沉积学新证据。通过对疏勒河河口阶地的分析,认为疏勒河河道沿阿尔金主断裂 2 8km的肘状弯曲除主要反映了断裂的左行走滑外,可能还包含了河流弯折段侧向侵蚀因素的影响。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期间的位错量和走滑速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左行走滑 第四纪 疏勒河 沉积学 阶地 河口 冲积 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北东向断裂左行走滑时代及构造背景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朝 储东如 +3 位作者 汪雅菲 王松 吴雪峰 夏立元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2-650,共19页
皖南地区地处扬子板块的东部,晚中生代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其中北东向断裂作为控制构造格架的重要断裂,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演化。前人多集中于探讨断裂的活动期次,对于各期活动时限的研究存在争论... 皖南地区地处扬子板块的东部,晚中生代发育多期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其中北东向断裂作为控制构造格架的重要断裂,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演化。前人多集中于探讨断裂的活动期次,对于各期活动时限的研究存在争论,这恰恰是制约深入研究皖南地区乃至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北东向断裂的左行走滑表现为高角度平移断层,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指示其形成于NNE-SSW向挤压环境,锆石U-Pb年代学及地层切割关系指示皖南地区左行走滑时代为早白垩世末期。结合前人古生物、地层等方面研究,认为皖南地区左行走滑活动时限应在121~110 Ma。该期活动或与早白垩世末期伊泽奈崎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左行走滑 年代学 地质调查工程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大型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其活动时限
7
作者 许志琴 李海兵 +4 位作者 陈文 吴才来 杨经绥 金小赤 陈方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8-288,共1页
在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近东西向大型韧性剪切带,宽 2 km、长 350 km,由火山质、花岗质和钙质糜棱岩组成。韧性剪切带的微构造特征表现为近直立面理、A型剪切褶皱、水平及斜向拉伸线理、左行走滑和斜向左行走滑的剪切指向以及大... 在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近东西向大型韧性剪切带,宽 2 km、长 350 km,由火山质、花岗质和钙质糜棱岩组成。韧性剪切带的微构造特征表现为近直立面理、A型剪切褶皱、水平及斜向拉伸线理、左行走滑和斜向左行走滑的剪切指向以及大量变形花岗岩脉的贯入。韧性剪切带西段花岗质糜棱岩中糜棱质和重结晶石英的晶格优选方位测量结果表明存在早期高温条件(>650℃)下形成的{1010}<C>滑移系及后期中低温条件(650~3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祁连山 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 活动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坪地区构造弱信息提取及左行走滑断层证据 被引量:38
8
作者 范湘涛 卢华复 +2 位作者 石火生 郭华东 邵芸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3-28,共6页
通过对柯坪地区TM数据、航天飞机SIR A数据以及高光谱数据的综合处理和野外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雷达图象对地面结构信息的表现能力 ,采用多种数据源复合的方法 ,增强低序次构造信息和浅覆盖物下的地质体界面信息 ,从图象上提取有用的构... 通过对柯坪地区TM数据、航天飞机SIR A数据以及高光谱数据的综合处理和野外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雷达图象对地面结构信息的表现能力 ,采用多种数据源复合的方法 ,增强低序次构造信息和浅覆盖物下的地质体界面信息 ,从图象上提取有用的构造弱信息。这些信息显示的一系列证据确定了该区强烈左行走滑活动特征 ,从而揭示本区地质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格局和运动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 低序次构造 弱信息提取 柯坪地区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左行走滑的低温年代学约束
9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2 位作者 张进江 季建清 王雪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地层中保留大量的左行压剪的几何学与运动证据,左行活动时限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取自4条主断层的不同部位断层泥及断层碎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远小于周围未发生变形的地层年龄,构造活动使得断层带物质的磷灰石... 沂沭断裂带晚白垩世地层中保留大量的左行压剪的几何学与运动证据,左行活动时限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取自4条主断层的不同部位断层泥及断层碎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远小于周围未发生变形的地层年龄,构造活动使得断层带物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通过相关软件对不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模拟,显示在70-60Ma前及约10Ma开始出现快速抬升(冷却)。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在70-60Ma经历过较大规模左行挤压活动。约10Ma的快速抬升事件,具有区域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约10Ma的快速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左行走滑 晚白垩世-早古新世 冷却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8
10
作者 柳祖汉 吴根耀 +2 位作者 杨孟达 郭泽清 温志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行走 左行走滑 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位移的确定——来自阿尔金山东段构造成矿带的新证据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陈柏林 崔玲玲 +5 位作者 白彦飞 王世新 陈正乐 李学智 祁万修 刘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87-3396,共10页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走滑断裂之一,呈北东东向延绵近1500km,以其强烈的贯穿性、巨大的规模、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大的位移量为特征。但是对于其左行位移量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300~500km,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700~80...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走滑断裂之一,呈北东东向延绵近1500km,以其强烈的贯穿性、巨大的规模、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大的位移量为特征。但是对于其左行位移量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300~500km,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700~800km,甚至900~1000km。最近十余年的找矿进展显示出阿尔金山东段是一条重要的铁铜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其矿床成因类型、不同矿种组合关系及其反映的成矿作用条件与北祁连山西段非常相似,可以认为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是北祁连山西段成矿带的西延部分,即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是北祁连山西段成矿带被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断错的部分。因此,依据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与祁连山西段成矿带的可比性,将此作为标志物,作者认为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总位移量为400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位移量 阿尔金断裂 成矿带 阿尔金山东段 北祁连山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哈拉阿拉特山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孙自明 洪太元 张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北段的哈拉阿拉特山,以往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对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发现该区总体表现出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其形成受控于达尔布特断裂...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北段的哈拉阿拉特山,以往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对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发现该区总体表现出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其形成受控于达尔布特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叠-三叠纪是以逆冲推覆为主兼具走滑的斜向冲断,形成该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特征的走滑—冲断构造;侏罗纪以来主要以左行压扭走滑变形为主,沿达尔布特断裂变形强烈,形成花状构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前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但强度较弱。因此,目前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所见到的构造现象实际上是二叠纪至三叠纪斜向冲断和侏罗纪以来的压扭走滑两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样式,总体构成走滑—冲断复合构造。这一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对地震解释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指出逆冲推覆构造下盘的隐伏背斜未经后期走滑改造,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布特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斜冲左行走滑 油气前景 新疆哈拉阿拉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走滑与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应力场
13
作者 顾承串 朱光 +2 位作者 赵田 李云剑 张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1-733,共23页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火山岩锆石U-Pb定年以及断层擦痕位移矢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在尚志隆起以及白垩纪‒古近纪地堑外侧保存着左行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未变形火山岩的年龄(125 Ma),限定起源时间为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期之前依兰‒伊通断裂带转变为伸展变形,南段控制发育的叶赫地堑具有典型的断陷盆地特征。在出露的花岗岩基底及地堑内下白垩统均可见一期NE走向正断层发育。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左行走滑活动是在近S-N向(偏NNW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晚期又叠加了NW-SE向的拉张应力场作用,导致该断裂带转为正断活动。本文认为太平洋区伊泽奈崎板块早白垩世初向东亚大陆下平板俯冲,随后俯冲板片后撤导致强烈的弧后伸展,是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左行走滑与伸展活动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左行走滑 伸展断陷 应力场 依兰‒伊通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95
14
作者 潘家伟 白明坤 +9 位作者 李超 刘富财 李海兵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吴坤罡 王平 卢海建 陈鹏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的玛沁-玛曲段是历史地震空区,因此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区段。同时需要考虑到近20多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强震活动具有跳跃性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价中,应重点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带中东段玛沁-玛曲段和南部边界带鲜水河断裂带等的强震活动性及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行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发震构造 巴颜喀拉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岭下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被引量:35
15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5 位作者 温泉波 邹运鑫 梁道俊 赵英利 李伟 赵立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古应力值测量,明确了岭下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石英组构以低温底面组构为主,滑移系为{0001},变形温度在400℃左右的变形特征,并初步认为嫩江一八里罕断裂带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结合断裂带相关年代学资料,确定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34~113Ma),其形成机制与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运动与NWW向NNW转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 岭下地区 韧性剪切带 构造变形 EBSD 左行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杨庚 王晓波 +3 位作者 李本亮 石昕 李选 管树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2,共7页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作用 横向走断层 斜向挤压构造 达拉布特边界断裂 油气分布规律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3 位作者 王金铎 王振兰 韩文功 于建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及第一手野外资料,判定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经历了强烈的活动,表现为左旋兼具逆冲的性质。通过分析覆盖在郯庐断裂带之上火山岩中的断裂发育样式和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地层覆盖关系,认为中新世以来,相当于渤海湾盆地的东营运动之后,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变化,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显著的活动,发育了新的断裂体系。郯庐断裂新生代兼有垂向位移的走滑活动奠定了中国东部古近纪盆地形成、沉积演化和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作用 地表地质 地震反射剖面 早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飞 王镇远 +3 位作者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245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左行走滑 行走 额尔齐斯断裂带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 被引量:46
19
作者 崔军文 张晓卫 李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9-516,共8页
阿尔金断裂具有线性与弧形相叠加的几何学特征及强烈的时空不均一性,阿尔金断裂是一条同时具有逆冲、左行走滑和正滑复杂力学性质的巨型断裂系。走滑作用和正滑作用的主要时期分别为白垩纪-新生代和上新世-第四纪,逆冲作用则是晚古生代... 阿尔金断裂具有线性与弧形相叠加的几何学特征及强烈的时空不均一性,阿尔金断裂是一条同时具有逆冲、左行走滑和正滑复杂力学性质的巨型断裂系。走滑作用和正滑作用的主要时期分别为白垩纪-新生代和上新世-第四纪,逆冲作用则是晚古生代以来一直起主导作用的变形事件(大约305Ma以来)。阿尔金断裂的形成与其两侧地块的强烈不均一变形(阿尔金山腹地以收缩变形为主,祁连地块以逆冲扩展为主)有关,它经历了分段破裂、逐段连接和逐渐扩展的动力学过程,其形成与祁连地块中的上叠式逆冲序列和青藏高原隆升同步,随着自南而北逆冲扩展和青藏高原隆升的不断加剧,阿尔金断裂北东端点往北东方向扩展,南西端点往南西方向生长,这一运动学过程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 阿尔金断裂 逆冲序列 扩展 左行走滑 生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被引量:90
20
作者 吴根耀 梁兴 陈焕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0-175,共16页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界。早白垩世,随亚洲大陆雏形的出现,郯庐断裂带形成并扩大其规模(如包括了依兰—伊通断裂)。江西的赣江断裂和鄂东南湘东北的团(风-)麻(城)断裂白垩纪时与郯庐断裂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可视为郯庐断裂带的南延。从本质上说,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斜向(左行)汇聚—剪切造山带,这一造山作用在中生代里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左行走滑活动始自三叠纪,至早白垩世造山带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于晚白垩世达到全盛的张裂活动则是造山带坍塌的反映。新生代起东亚地区进入新的地史阶段,郯庐断裂带进入消亡期,更新世时已明显解体为活动方式各不相同的若干段。文章还简要讨论了古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印支期走滑活动的性质和东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构造格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形成和解体 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 左行走滑 燕山运动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