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6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液pH对纳米生物炭与针铁矿的异质团聚及左氧氟沙星吸附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马锋锋 李庆 +2 位作者 赵保卫 焦雅仙 康宏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2-861,共10页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水体中的异质团聚行为及LEV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XRD、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技术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等特征,通过设计不同溶液pH条件下的团聚实验、沉降实验及吸附实验,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间的团聚行为及其对LEV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酸性(pH=5~6)条件下,由于BNPs与GT表面携带相反电荷,静电引力驱动2种颗粒发生异质团聚。②在碱性(pH=8~9)条件下,BNPs+GT异质团聚体的水力学直径(D_(h))增长更快,氢键及路易斯酸碱作用成为促进异质团聚的主要作用机制,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在异质团聚中占主导地位。③在吸附过程中,溶液pH通过调控BNPs+GT的表面电荷和团聚行为,显著影响着团聚体对LEV的吸附性能,氢键(普通氢键和电荷辅助氢键)、静电以及孔隙填充共同作用,BNPs与GT间的异质团聚掩蔽或占据了BNPs部分吸附位点和有效官能团,使得BNPs对LEV的吸附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溶液pH通过调控BNPs与GT的表面电荷和分子间作用力主导其异质团聚机制,而异质团聚行为通过掩蔽/占据吸附位点和官能团显著抑制了BNPs对LEV的吸附效能。研究结果可为解析BNPs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抗生素归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炭 针铁矿 异质团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暴露对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
作者 张亚平 莫璀玲 +1 位作者 李迎鹏 徐棵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人类健康等方面应用广泛,属于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一种典型代表物。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与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CPs可以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稳态来造... 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人类健康等方面应用广泛,属于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一种典型代表物。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与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PCPs可以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稳态来造成各种疾病。为了探索左氧氟沙星对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毒性作用,采用环境浓度下的左氧氟沙星(0、0.01、0.1、1、10、100mg·L^(-1))浸泡成年斑马鱼10d,然后采用石蜡切片与HE染色、16SrD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斑马鱼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斑马鱼肠道组织切片显示肠腺体结构紊乱、黏膜层糜烂,绒毛脱落,炎症细胞数量增多,随着左氧氟沙星浓度的升高,损伤作用越强。16SrDNA高通量测序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中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下降至对照组的70%,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综上,左氧氟沙星会对斑马鱼造成显著的肠道损伤,导致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下降,进而使其免疫和代谢功能弱化。该研究为深入了解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肠道毒性相关机制提供了线索,并将为左氧氟沙星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稳态 环境毒理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剂β-FeOOH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的性能与机制分析
3
作者 付欢 郑云 +3 位作者 蒋永琪 王建米 周俊 雍晓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研究了β-FeOOH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EV)的降解性能及其机制。采用水热法合成β-FeOOH催化剂材料并对其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改变β-FeOOH光催化反应体系的LEV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H_(2)O_... 研究了β-FeOOH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EV)的降解性能及其机制。采用水热法合成β-FeOOH催化剂材料并对其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改变β-FeOOH光催化反应体系的LEV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H_(2)O_(2)质量浓度和初始pH等条件,考察β-FeOOH对目标污染物LEV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探讨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活性氧物种及其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LEV、H_(2)O_(2)和β-FeOOH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200和100 mg/L,初始pH 7的条件下,20 min内LEV的降解率达到100%,180 min内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达到100%。EPR和猝灭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是β-FeOOH光催化降解LEV反应过程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本研究制备的β-FeOOH光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体系可为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一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FeOOH 光催化 (lev) 活性物种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黄花鸢尾对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机制
4
作者 卢洪斌 卢少勇 +2 位作者 曾泽泉 贾高彬 黄张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对LVFX降解促进作用显著,LVFX在植物根系及茎叶组织中呈现“脉冲式”变化趋势,根系附近LVFX的吸收和释放同时存在,植物吸收LVFX后对其向上传输动力大于向下传输动力。当黄花鸢尾根系接触到LVFX后,植物组织内保护酶活性迅速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抑制LVFX的胁迫作用。该文对深入认识LVFX对植物的胁迫机理,加强人工湿地对LVFX等新污染物控制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黄花鸢尾 迁移转化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促进多级孔ZIF-8衍生Co-Ni-N-C活化PMS降解水中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1
5
作者 景凌云 刘莎莎 +7 位作者 张泽强 刘光龙 蒋莉 孙志丽 胡叶强 郝鹏波 郑银琴 杨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3-1694,共12页
ZIF-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作为一种典型的微孔材料,孔结构单一,金属负载量有限,影响其催化降解性能。添加ZnO作为模板可以有效调节ZIF-8的孔径大小和孔结构,同时具有大比表面积、高金属负载量以及丰富的孔道结构等特点... ZIF-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作为一种典型的微孔材料,孔结构单一,金属负载量有限,影响其催化降解性能。添加ZnO作为模板可以有效调节ZIF-8的孔径大小和孔结构,同时具有大比表面积、高金属负载量以及丰富的孔道结构等特点。本文通过采用SEM、ICP-OES和BET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双金属负载量进行了详细分析。表征测试结果显示,加入ZnO模板后衍生得到的多级孔(微/介孔)Co-Ni-N-C材料中,双金属元素呈现高度分散的状态,不易发生团聚,并含有丰富的活性位点。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Co-Ni-N-C及过氧单硫酸盐(PMS)投加量为0.30g/L、pH=9的条件下,在t=30min时对左氧氟沙星(LEV)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97.02%。在Co-Ni-N-C/PMS催化体系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硫酸盐自由基(·SO_(4)^(−))、超氧自由基(·O_(2)^(–))和单线态氧(^(1)O_(2))等活性物种与水中的LEV发生化学反应,导致LEV的分解或转化为其他物质,使其成为较小的分子或无害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咪唑框架-8 ZnO模板 单硫酸盐 多级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治疗大环内酯类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6
作者 林秋玉 海元平 +6 位作者 李永秀 李虹艾 陈金妮 向夏雨 符增珍 尹飞飞 向伟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263-1270,共8页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在治疗大环内酯类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在儿童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多西环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的MUMPP...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在治疗大环内酯类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在儿童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多西环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的MUMPP患儿的临床数据。检测肺炎支原体(MP)的P1基因型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比较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多西环素治疗效果。通过电话随访,评估用药后1年内的不良反应。结果:2023年共收集97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样本,其中2700例MP阳性(感染率27.74%),耐药基因检测阳性2435例(阳性率90.19%)。感染高峰集中在6~8月和10~12月,患者以3~7岁儿童为主(40%~50%),女童感染率(31.10%)高于男童(24.11%)。在随机抽取的400例MUMPP患儿中,均检测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其中A2063G突变398例,A2064G 2例。P1基因分析显示,主要流行株为1a型和2g2型。与阿奇霉素相比,左氧氟沙星和多西环素组退热更快。随访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组9例患儿出现一过性腿痛,占左氧氟沙星组4.5%(9/200),停药后缓解。结论:左氧氟沙星和多西环素在治疗MUMPP儿童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耐受性良好,尤其适用于大环内酯耐药率高的地区。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这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儿童 超说明书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甲基联苯胺和吖啶橙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比率型荧光测定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1
7
作者 翟好英 赵文林 周文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3,共8页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10 nm的光激发下,TMB在350~500 nm处的荧光光谱和AO的吸收光谱重叠。以TMB作为能量供体,AO作为能量受体,构建了FRET体系。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该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62.5%,供体-受体间距离为2.17 nm,进一步说明TMB和AO之间发生了FRET。当在体系中加入LVF后,TMB将荧光能量转移给LVF,LVF又作为供体将能量转移给AO。LVF在TMB和AO之间起到桥梁作用,LVF将吸收的TMB荧光能量转移给AO,使得TMB荧光强度明显降低,AO的荧光强度则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体系的FRET效率。在最优实验条件下,F546 nm与F402 nm之比与LVF浓度(2~80μmol·L^(-1))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_(546 nm)/F_(402 nm)=87.916c+3.108,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LOD)为15.7 nmol·L^(-1)。一些常见的阳离子(K^(+),Mg^(2+),Ca^(2+),Cu^(2+),Mn^(2+),Zn^(2+),Co^(2+),Ni^(2+),Cr^(3+)等)、阴离子(F^(-),Br^(-),NO_(3)^(-),IO_(3)^(-),CO_(3)^(2-),SO_(4)^(2-)等)、糖类(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药物(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异烟肼)和几种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等)均不干扰LVF的测定,表明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对LVF具有高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商用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3%~97%之间。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在临床研究中对LVF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开发一种简便、选择性和灵敏的检测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传感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LVF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 吖啶橙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比率型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复合Eu掺杂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
8
作者 张晓君 韦慧珍 +1 位作者 王维雪 孙墨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8-52,共5页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金属氧化物WO_(3)与掺杂稀土元素Eu两种改性手段对g-C_(3)N_(4)进行修饰,制备不同复合比例的WO_(3)/Eu/g-C_(3)N_(4)新型催化剂,构建Z型异质结。将制备的样品用于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溶液,3%WO_(3)/Eu/g-C_(3)N_(4)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光照50 min后降解率达到80.71%。经过四次稳定循环测试,催化剂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主要活性物种是·O_(2)^(-)和h^(+),并提出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的机理。本研究可为优化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及抗生素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稀土元素 化钨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9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Cu(Ⅱ) 高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价铁/黄铁矿-微生物协同去除水体中氧氟沙星和硝酸盐的性能
10
作者 刘鑫 信欣 +3 位作者 邱玉倩 祝金焱 刘松雨 王钦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86-4595,共10页
以地下水中硝酸盐及检出率较高的氧氟沙星(OFL)作为目标污染物,基于零价铁(ZVI)和黄铁矿(FeS_(2))双介质反应体系,研究了铁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种群(M)的接种量对ZVI/FeS_(2)去除硝酸盐和OFL的去除效果;探究了主要水化学参数,硝酸盐和OFL... 以地下水中硝酸盐及检出率较高的氧氟沙星(OFL)作为目标污染物,基于零价铁(ZVI)和黄铁矿(FeS_(2))双介质反应体系,研究了铁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种群(M)的接种量对ZVI/FeS_(2)去除硝酸盐和OFL的去除效果;探究了主要水化学参数,硝酸盐和OFL浓度对耦合体系(ZVI/FeS_(2)+M)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微生物强化ZVI/FeS_(2)去除水体中硝酸盐和氧氟沙星的机制.结果表明,铁反硝化功能微生物能明显强化ZVI/FeS_(2)对硝酸盐和OFL的去除,当ZVI/FeS_(2)的质量比例和总投加量分别为2:1和16g/L,微生物(M)接种量为5.81g/L, ZVI/FeS_(2)+M耦合体系中的硝酸盐在168h内几乎被完全去除,而OFL的去除率也高达90.44%.同时, ZVI/FeS_(2)+M体系在不同温度(10~30℃),硝酸盐浓度(25~150mg/L), OFL浓度(500ng/L~200ug/L)和共存离子的存在下均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微生物的介入大大延缓了ZVI表面的钝化氧化现象,同时加速了ZVI/FeS_(2)的溶矿作用,其溶矿过程中生成的FeS, Fe^(2+)和S2-均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循环6次后的ZVI/FeS_(2)+M耦合体系对硝酸盐和OFL的去除率分别为73.80%和79.25%,仍高于ZVI/FeS_(2)单批次的去除效果(62.73%和6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黄铁矿 脱氮微生物 地下水污染修复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分析方法在氧氟沙星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兴东 曲扬 +1 位作者 胡骁飞 李俐俐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42-749,共8页
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是一种主要的氟喹诺酮类(FQs)药物,因其抗菌性好、价格低廉而常被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医疗保健中,但其残留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巨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OFLX在食品和环境中有较多残留,建立对OFLX的即时... 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是一种主要的氟喹诺酮类(FQs)药物,因其抗菌性好、价格低廉而常被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医疗保健中,但其残留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巨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OFLX在食品和环境中有较多残留,建立对OFLX的即时检测方法势在必行。与传统的色谱、光谱检测技术相比,免疫分析法在特异性、检测效率、现场适用性和前处理的简便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该文综述了OFLX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分析技术在OFLX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现状,比较了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荧光免疫法、免疫传感器法、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法、核酸适配体技术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OFLX免疫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抗生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免疫分析 生物传感器 核酸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12
作者 胡文英 张琪琪 +1 位作者 杨磊 李丹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1564,共14页
以氧氟沙星(OFL)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聚合溶液pH7.0,采用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对OFL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对该... 以氧氟沙星(OFL)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聚合溶液pH7.0,采用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对OFL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对该传感器形貌、电化学性能以及对氧氟沙星的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对该印迹电极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OFL与OPD的物质的量比、聚合圈数、洗脱剂及洗脱时间、pH等研究.在最佳条件下,DPV峰电流差值与OFL在1.0—38.0 nmol·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69 nmol·L^(-1).该OFL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将本方法应用于测定莆田市城厢区下磨溪才子大酒店段地表水水体中OFL的含量,回收率为88.5%—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聚合 分子印迹膜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氧氟沙星滴耳液的质量分析
13
作者 肖钦钦 陈希 +5 位作者 张银花 王杰 刘卫德 段和祥 裴昆 章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312,共9页
目的探讨国产氧氟沙星滴耳液的质量现状与风险点,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供质量控制参考依据。方法在法定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出发,重点对关键辅料质量控制、原辅料相容性及杂质谱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评价产品的... 目的探讨国产氧氟沙星滴耳液的质量现状与风险点,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供质量控制参考依据。方法在法定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出发,重点对关键辅料质量控制、原辅料相容性及杂质谱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评价产品的质量现状。结果186批次样品按法定标准检验,合格率为100%。但现行质量标准存在缺失及方法适用性差;部分企业产品存在渗漏;多家企业药品说明书不规范;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批次间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甘油、乙醇、丙二醇等辅料可加速氧氟沙星降解;尼泊金酯类、三氯叔丁醇等抑菌剂稳定性差;抑菌剂存在过度添加风险;不良反应与产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相关;分析了氧氟沙星滴耳液中11个杂质的来源,采用UPLC-QTOF-MS初步推测了4个降解杂质的可能的结构式。结论本品总体质量较好,但多家企业处方设计存在较大风险,建议企业在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时,重点关注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及产品效期内关键辅料质控等方面,从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耳液 原辅料相容性 杂质谱 抑菌剂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剩余污泥和屠宰废物厌氧共消化的影响
14
作者 李江涛 吴宇琦 宋秀兰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92,共8页
以剩余污泥和屠宰废物的厌氧共消化体系为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NOR),考察了NOR对厌氧共消化过程中甲烷产率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了有机物的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NOR质... 以剩余污泥和屠宰废物的厌氧共消化体系为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NOR),考察了NOR对厌氧共消化过程中甲烷产率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了有机物的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NOR质量浓度为10 mg/L和15 mg/L时,厌氧共消化50 d后,最大产甲烷速率分别由对照的(17.62±0.84)mL/(g·d)增至(24.26±0.84)mL/(g·d)和(23.06±0.87)mL/(g·d);当NOR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厌氧共消化过程的主要产甲烷菌为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rcina,甲烷主要生成路径为氢型产甲烷和乙酸型产甲烷;当NOR质量浓度为10 mg/L时,脂肪酸合成和降解过程中绝大多数脂肪酸合成酶、裂解酶和氧化还原酶被富集,促进了脂肪酸的合成和降解,为后续甲烷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消化 剩余污泥 屠宰废物 微生物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G-CSF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鑫炜 杨丽萍 +5 位作者 姚琼 赵洁 贺少龙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左氧氟沙星+G-CSF预防感染组和G-CSF支持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细菌感染发生率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及移植90天后存活情况。结果: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发性骨髓瘤54例,急性白血病36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POEMS综合征1例。47例接受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55例接受G-CSF支持治疗。左氧氟沙星+G-CSF组中40例(85.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3例(27.66%)明确为细菌感染。G-CSF组中44例(80.00%)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6例(29.09%)细菌感染。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46,P=0.50;χ^(2)=0.03,P=0.87)。左氧氟沙星+G-CSF组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1%(40/47),与G-CSF组的85.45%(47/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84)。左氧氟沙星+G-CSF组与G-CSF组左氧氟沙星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57%(3/35)和21.43%(6/28),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左氧氟沙星+G-CSF与G-CSF组患者住院中位时间为25 d vs 22 d,住院中位费用为78216.24元vs 80724.38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0,P=0.09;t=0.94,P=0.09)。移植后90天内,左氧氟沙星+G-CSF组有2例(4.26%)死亡,G-CSF组有1例(1.82%)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47)。结论:较G-CSF支持相比,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应用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无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杂质N的全合成工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洁利 王凯 +6 位作者 罗艳娟 商甜波 陈彩萍 章潮军 沈华良 沈润溥 虞国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8-474,共7页
化合物((S)-(-)-2,3-二氢-3-甲基-9,10-双(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是抗菌药左氧氟沙星的杂质N,可作为左氧氟沙星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对照品。针对其合成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左氧氟沙星杂质N(6)... 化合物((S)-(-)-2,3-二氢-3-甲基-9,10-双(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是抗菌药左氧氟沙星的杂质N,可作为左氧氟沙星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对照品。针对其合成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左氧氟沙星杂质N(6)的合成工艺。以左氧氟沙星中间体环合酯((S)-(-)-2,3-二氢-3-甲基-9,10-二氟-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乙酯)(1)为原料,先在8位引入硝基,经N-甲基哌嗪的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3),再在氢氧化钠作用下水解、铁粉/氯化铵体系还原、重氮化脱除8-氨基得到目标化合物。该工艺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总收率约为35.8%,解决了缺少左氧氟沙星相关研究中杂质N对照品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合成 杂质N 重氮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负载纳米铁阴极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凡 郭波 +3 位作者 曹群 金史怡 王瑞麟 陈彩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13-5521,共9页
利用浓硫酸对碳纳米管(CNT)进行改性,并以改性CNT(MCNT)上负载铁(MCNT-Fe)作为阴极,构建非均相电芬顿体系,用于去除左氧氟沙星(LFV)的研究.阴极材料的SEM、XPS、XRD和FTIR的表征结果显示:负载铁以纳米Fe_(2)O_(3)形式存在,大多数粒子(&g... 利用浓硫酸对碳纳米管(CNT)进行改性,并以改性CNT(MCNT)上负载铁(MCNT-Fe)作为阴极,构建非均相电芬顿体系,用于去除左氧氟沙星(LFV)的研究.阴极材料的SEM、XPS、XRD和FTIR的表征结果显示:负载铁以纳米Fe_(2)O_(3)形式存在,大多数粒子(>80%)大小在8nm以内;MCNT表面存在多种含氧基团.阴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CV)和阻抗分析(EIS)表明:与CNT和MCNT比较,MCNT-Fe阴极的氧还原活性更大,电子传递能力更强.因而MCNT-Fe阴极的电芬顿法有更高的LFV去除效率.该电芬顿法在优化条件下,pH值3~9,反应240min时LFV去除率可达92.7%~95.7%;线态氧(^(1)O_(2))起主要作用(贡献率达64.6%).此外,MCNT-Fe阴极在多次重复使用中性质稳定,经6次循环使用后的LFV去除率仍可达到89.3%.拓宽的pH值适用范围、稳定的阴极表现以及良好的LFV去除效果非常利于MCNT-Fe阴极的电芬顿法的实际应用,本文提出的^(1)O_(2)可能的形成机制为该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阴极 电芬顿 碳纳米管 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在水环境中的赋存、风险及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卢洪斌 卢少勇 +1 位作者 曾泽泉 黄张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399,共8页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基因(ARGs)及耐药细菌,而且危害生物安全,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及其引发的ARGs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左氧氟沙星(LVFX)是使用最广泛的FQs之一,因生物体...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基因(ARGs)及耐药细菌,而且危害生物安全,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及其引发的ARGs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左氧氟沙星(LVFX)是使用最广泛的FQs之一,因生物体代谢率低且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因此亟需掌握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厘清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比较分析现有技术对其去除效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综述了LVFX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特征,从诱导微生物产生ARGs和耐药细菌及威胁水生态安全两个方面阐述了LVFX的生态风险,系统阐述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LVFX的效果及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高效低耗降解LVFX并抑制ARGs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基因 环境风险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致过敏性休克1例
19
作者 郭志刚 房秀梅 +2 位作者 杨建森 贾天祺 郑利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4-586,共3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多为混合感染,常需要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联合治疗。左氧氟沙星等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肌腱断裂等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在OMSI中使用。该研究利用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和文献研究法,针对1例临床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多为混合感染,常需要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联合治疗。左氧氟沙星等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肌腱断裂等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在OMSI中使用。该研究利用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和文献研究法,针对1例临床药师参与的OMSI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处理建议,为临床快速辨析不良反应及可疑药物、确定应对方案提供借鉴,完善OMSI用药选择,及时救治了休克,有效地治愈了OM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颌面间隙感染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处理碳毡阴极增强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佩佩 刘欣宇 +2 位作者 王春蕾 丁灯 柴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3,70,共6页
本文通过水热酸处理碳毡(GF),增加其亲水性和表面缺陷数量,增强了电芬顿降解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性能。采用SEM、XRD、XPS、Raman、FT-IR、接触角等测试技术对酸处理修饰的碳毡(MGF)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MGF表面羧基含量和缺陷数... 本文通过水热酸处理碳毡(GF),增加其亲水性和表面缺陷数量,增强了电芬顿降解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性能。采用SEM、XRD、XPS、Raman、FT-IR、接触角等测试技术对酸处理修饰的碳毡(MGF)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MGF表面羧基含量和缺陷数量明显增加。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电流0.15 A,pH为2,O_(2)曝气量为0.4 L/min,FeSO_(4)加入量为20 mg/L,该体系反应20 min后,LEV降解率达到96.1%,并且MGF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经过4个循环LVX降解率仍能达到95.4%。这项工作表明MGF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芬顿阴极材料,在水处理领域显示了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碳毡 电芬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