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汤雪柏 徐伟 +1 位作者 李晓宏 张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7.13±0.78)mm,P<0.01]、IVMD[(22.45±8.00)ms vs(27.63±13.09)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飞(综述) 董颖雪 夏云龙(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7-720,共4页
左束支阻滞(LBBB)可导致左心室激动的电机械不同步,最终导致病理性的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及猝死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临床研究发现,一些既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本文对L... 左束支阻滞(LBBB)可导致左心室激动的电机械不同步,最终导致病理性的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及猝死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临床研究发现,一些既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本文对LBBB的流行病学、预后、诊断及管理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LBBB相关“心肌病”存在的证据及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阻滞 心力衰竭 心肌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希氏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左束支阻滞一例
4
作者 冯海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89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4岁。平素健康,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因卵巢粘液腺癌住院。体检Bp14.3/9.3kPa,听诊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X线示主动脉球部突出。
关键词 迷走神经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82例分析
5
作者 朱玉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12期811-811,共1页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82例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图室(510120)朱玉琼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临床上远较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3BB)少见,且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门诊...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82例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图室(510120)朱玉琼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临床上远较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3BB)少见,且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门诊心电图室所见的82例分析如下。1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传导阻滞 完全性 左束支阻滞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在评估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代静文 张旻 陈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5-790,共6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传统心电图相比,心脏磁共振可对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性、心肌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传统心电图相比,心脏磁共振可对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性、心肌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筛选策略。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43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伟 黄萍 +6 位作者 张丽 汪周平 王燕飞 袁家 张旭 吴璠 谢小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功能减低16例。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7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6例为心肌病,4例为心肌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3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颅脑外伤及溺水儿童各1例。12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第1~7日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早期均恢复,4例治疗后无好转在介入封堵术后第3~8日时取出封堵器及修补室间隔缺损后恢复正常。12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患儿恢复正常,3例逐渐进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仍为LBBB;随访时间中位数24(12~49)月,随访结束时,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出现迟发性LBBB;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仍LBBB,1例暴发性心肌炎仍为LBBB并伴心脏增大及心功能减低;1例2月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因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余儿童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LBBB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等,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处理,并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治疗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除极顺序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静 李治安 +4 位作者 王新房 谢明星 刘俐 杨娅 吕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BBB心室最早除极部位位于右室前壁心尖段,与正常组迥然不同(P<0.0001);②剑下四腔切面显示CLBBB心室除极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室间隔全部、左室前侧壁心尖、左室前侧壁全部;正常人心室除极顺序则为:室间隔基中部、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心尖及左室前侧壁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左室前侧壁基部。③和正常组比较,CLBBB患者右室前壁电除极收缩耦联正常(P>0.05),而各左室壁除极明显延迟(P<0.0005),前间隔除极方向由心尖指向心底。结论能显示心室肌收缩顺序的DTI技术可直观、实时、精确地反映CLBBB的心室电除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成像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除极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辅助诊断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之琼 吴承暘 +2 位作者 信俊昌 赵越 李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299,共7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标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辅助诊断,将对LBBB早发现、早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常用的支持向量机(SVM)等传统的机器学习...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标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辅助诊断,将对LBBB早发现、早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常用的支持向量机(SVM)等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容易产生局部最优解,准确度有待提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首先,利用小波进行心电信号预处理,包括基线漂移、肌电噪声及工频干扰的去除;接着,确定QRS波群与T波位置;然后,根据临床上LBBB患者比正常人的QRS波群持续时间延长等特点,建立融合时域、形态与能量3类特征的特征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提取的特征集合,提出基于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此外,在MIT_BIH数据库中的5 000份ECG数据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处理与波形提取算法能有效去除噪声并提取QRS-T特征波;在LBBB的判别上,相比SVM算法、ELM算法的训练时间缩短了88.5%;同时,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LBBB检出率和正常人检出率的指标上,分别提升2.4%、5.4%、1.2%、3.6%和2%。因此,基于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学习机 左束支传导阻滞 机器学习算法 心电信号处理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RS离散度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世南 秦永文 +5 位作者 张海成 白元 吴景玲 薛卫军 鲁轩浩 李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情况。方法 42例心内科住院时发现的伴有LBBB的患者,按病因分为孤立性LBBB组(7例)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LBBB组(35例),另选择28例正常人作为...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情况。方法 42例心内科住院时发现的伴有LBBB的患者,按病因分为孤立性LBBB组(7例)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LBBB组(35例),另选择2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数据,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QRSD、QRS间期(QRSd);LBBB两组QRSD、QRSd分别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做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 LBBB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立性LBBB组LVEDD外(P=0.14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之间比较,除QRSd外(P=0.175),其余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QRSd与QRSD均与LVEF呈负相关,其中QRSd的相关系数为-0.310(P=0.046),QRSD的相关系数为-0.341(P=0.027);QRSD与TS-SD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18(P=0.040),其余指标相关性不强。结论心电图QRS离散度对评价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损害方面有参考价值,对评价心室非同步运动方面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电描记术 QRS离散度 QRS间期 非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电轴右偏
11
作者 沈文锦 王桂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89年第4期371-412,共2页
患者女性,64岁。有慢性支气管炎及高血压史。近两年来,间断出现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并多次发生“心衰”,1986年11月12日入院。体检:两肺散在干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及主动脉瓣区可闻Ⅱ级收缩期吹风性杂音。肝大,伴压痛。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右偏 主动脉瓣区 干湿罗音 肝大 充血型心肌病 左前分支阻滞 慢性支气管炎 预激综合征 电轴左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兴鸿 汪蕾 +6 位作者 杨勇 郭风 王道宇 张海龙 耿庆海 郭琳 方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采用门电路(简称"门控")控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方法:2010-10至2013-05,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 目的:采用门电路(简称"门控")控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方法:2010-10至2013-05,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连续病例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1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门控^(18)F-FDG心肌代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显像。应用True D软件测定室间隔^(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SUVavg)。应用QGS软件进行左心室相位分析、心功能的测定,获得左心室相位带宽、相位标准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参数。分析室间隔^(18)F-FDG摄取值与相位分析参数和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SUVmax和S-SUVavg分别与左心室相位带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44,P=0.05和r=-0.48,P<0.05);也分别与左心室相位标准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P<0.01和r=-0.51,P<0.05);但与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降低与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应用门控^(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可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对于预后评价和疗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代谢显像 相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心肌综合指数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局部舒缩功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涓 曾定伊 +2 位作者 吴雅峰 胡大一 许玉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 :超声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方法 :超声测量 15例LBBB患者 (LBBB组 )和 15例正常人 (对照组 )二尖瓣瓣环 ,获得等容收缩期进间(LCT)、射血期时间 (ET)、等容舒张期时间、舒张期的持... 目的 :超声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方法 :超声测量 15例LBBB患者 (LBBB组 )和 15例正常人 (对照组 )二尖瓣瓣环 ,获得等容收缩期进间(LCT)、射血期时间 (ET)、等容舒张期时间、舒张期的持续时间以及LCT/ET ,评价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此外 ,测量等容收缩期波峰的加速时间、射血期波峰的加速时间、E波的减速时间等。  结果 :LBBB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各壁等容收缩期时间明显延长 ,而舒张充盈时间缩短 ,左心室后间隔、下壁、后壁的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 ,LCT/ET增加 ,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升高 ,左心室后间隔、下壁的等容收缩期波峰的加速时间明显延长 ,E波的减速时间在后间隔、下壁、后壁明显缩短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 0 5~ 0 . 0 1)。  结论 :LBBB时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异常 ,提示左心室整体和局部舒缩功能受损。利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心肌综合指数可以快速、无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综合指数 左束支传导阻滞 局部舒缩功能 超声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不同步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梅 尹立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97-1400,共4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已证实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LBBB患者左心室不同步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可视化影像学研究将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预后。本文针对LBBB患者左心室不同步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已证实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LBBB患者左心室不同步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可视化影像学研究将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预后。本文针对LBBB患者左心室不同步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检查方法和疗效预后评估等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与临床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波 邓江红 张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1期71-74,共4页
许多研究证实:左束支传导阻滞存在病理生理异常,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形成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与临床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病理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电位结合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犬左束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立刚 蔡迟 +5 位作者 华伟 刘旭 陈刚 江勇 唐跃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同时应用NavX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右侧希氏束(R-His)、左侧希氏束(L-His)及LBP电位。观察消融成功犬电位特点,记录消融前后的PR间期、QRS形态和时限、AH间期、HV间期和消融导管心内电图A/V值。对比LBP结合X线影像指导左束支消融和LBP结合三维标测指导左束支消融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 结果:13只犬中9只成功消融左束支,3只犬消融失败,1只犬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成功消融靶点LBP到最早心室电图平均时限(LBP-V)为(17.8±2.6)ms(13~21 ms)。成功消融靶点A/V值&lt;1/10。LBP结合三维标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较LBP结合X线影像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降低[分别为(1.7±0.3)h vs (2.4±0.3)h,P=0.007,(10.8±1.5)min vs(30.5±4.0)min,P〈0.001]。 结论: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成功消融左束支,与传统LBP和X线影像指导下左束支消融方法相比,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传导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斯谨(综述) 陈柯萍(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外科换瓣手术中、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TAVR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依然多见,尤其是手术相关的心脏传导阻滞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已逐渐成为TAV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这类并发...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外科换瓣手术中、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TAVR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依然多见,尤其是手术相关的心脏传导阻滞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已逐渐成为TAV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这类并发症有效的管理、干预对提高TAVR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旨在总结TAVR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发生机制、预测因素、管理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阻滞 房室阻滞 永久起搏器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0例心向量图与心电图分析
18
作者 姚正义 诸骏仁 陈灏珠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0年第1期11-18,共8页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向量图诊断已屡见报道。近年来,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1,2]、预后[3]均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向量图 心电轴 向量心电图 电轴左偏 起始向量 完备性 完全性 电诊断图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淼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6-320,共5页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理特点、心脏结构等与成人的差别意味着LBBP在儿童的应用需要作一定调整。文章从左束支起搏的发展历程,左束支起搏的优势、左束支起搏在儿科的应用以及调整进行综述,以探究左束支起搏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起搏 希氏束区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娜 董颖雪 +9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Chandran Sadees Clarance 于晓红 张荣峰 王楠 肖宪杰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vs(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