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全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尹磊 李明旺 +1 位作者 任伟杰 谢瑞芹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起搏技术,在诸多方面展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LBBAP对于全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将就这一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便为LBBAP应用临床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功能 左心系统 右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强辉 蒋粤萍 +2 位作者 詹碧鸣 黄钱伟 胡金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3、6、9和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_(1)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 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_(1)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648.30~828.90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48 h及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r’波振幅 电极穿孔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同步化治疗系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好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中因冠状窦电极置入失败而置入左束支电极32例作为LBBP组,行传统双心室起搏(BVP)96例作为BVP组。观察置入时2组起搏参数等指标,于术后第1、3、6、12个月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器”专病门诊随诊,之后每3~4个月随访1次,完善临床评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器功能程控等检查,记录因HF再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末次随访QRS波时限、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LBBP组末次随访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BVP组,LVEF高于BVP组(P<0.05)。2组置入时和末次随访的起搏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和BVP组再入院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8.75%vs 16.67%,P>0.05)。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改善HF患者心功能,可能为传统CRT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4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可改善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钊 李晓飞 +1 位作者 朱浩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g...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3.6±10.5)岁。LBBAP成功者共30例(90.9%),其余3例患者为左心室间隔部起搏。通过调整起搏极性与输出电压,多数患者QRS波群时限较治疗前得以缩窄[(118.2±10.3)ms vs.(142.9±12.1)ms,P<0.001],其中20例(60.6%)实现RBBB完全纠正(QRS波群时限<120 ms),11例(33.3%)实现RBBB部分纠正(QRS波群时限较基线缩窄,但QRS波群时限≥120 ms)。根据V1导联的QRS波群形态,可将RBBB纠正后的心电图图形大致分为4种类型,包括Qr型、QR型、qR型与QS型,其中以Qr型最为常见(n=15,48.4%)。而基线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n=5,62.5%)。结论:LBBAP可有效纠正RBBB,显著缩短QRS波群时限,心电图V1导联QRS波群图形以Qr型最为多见,术前V1导联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束支阻滞 心电图形态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倩 李晓飞 +2 位作者 王钊 朱浩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三尖瓣反流(T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本团队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按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比值的半定量法评估TR...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三尖瓣反流(T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本团队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按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比值的半定量法评估TR级别为无、轻、中、重度TR。TR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TR程度较术前进展至少一个等级。TR改善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TR程度较术前改善至少一个等级,中度或重度TR判断为有临床意义TR。结果:入选331例患者,303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63±4.57)个月。303例完成随访患者平均年龄(62.5±14.3)岁,男性167例(55.1%)。术前轻度以上TR患者137例(45.2%),包括102例轻度TR、26例中度TR和9例重度TR;术后随访发生TR患者126例(41.6%),包括97例轻度TR、24例中度TR和5例重度TR。术后TR无进展患者260例(85.8%),术后TR改善患者57例(41.6%),TR进展患者43例(14.2%),包括TR进展1级42例(13.9%)、进展2级1例(0.3%)。术后14例(4.6%)患者进展为有临床意义TR,术后出现新发TR患者29例(9.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房颤动是LBBAP后TR进展的危险因素(OR=2.749,95%CI:1.404~5.380,P=0.003);持续性心房颤动是导致术后出现有临床意义TR的危险因素(OR=7.212,95%CI:1.928~26.969,P=0.003)。结论:LBBAP可改善部分患者术前TR,少部分患者LBBAP后发生TR进展。心房颤动可能是LBBAP术后TR进展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三尖瓣反流 导线相关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生理性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成雨达 李玉军 +2 位作者 齐金磊 刘金玉 王占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4-1120,共7页
目的:探索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LBBAP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的研究,根据... 目的:探索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LBBAP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的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537例患者,LBBAP成功率为88.8%。Meta分析结果显示:LBBAP术中及随访时的起搏阈值未见明显差异[均数差(MD)=-0.20,95%CI:-0.46~0.05,P=0.11]。与基线相比,随访时心衰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下降(标准MD=-1.35,95%CI:-1.61~-1.09),QRS波时限缩短(MD=-48.52,95%CI:-63.71~-33.3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D=-7.54,95%CI:-11.34~-3.73)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D=-13.62,95%CI:-16.31~-10.93)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MD=16.29,95%CI:12.09~20.49)明显提高,NYHA心功能分级(MD=-1.35,95%CI:-1.61~-1.09)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8.3±6.0)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6.1%,心衰再住院率为3.6%,死亡率为2.3%。结论:LBBAP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有效、安全,提示LBBAP可能会成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收缩性心力衰竭 META分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代谢显像评价老年患者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室机械不同步性
9
作者 孙晓琰 夏凯伦 +5 位作者 顾祯祺 南宇乐 李玮 林寿莉 童加承 鹿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取28例未行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起搏器置入术后1周内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心肌代谢显像,进行PET心肌代谢影像分析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LBBAP组和RVP组[(67.68±9.61)%vs(62.71±11.33)%vs(57.36±16.07)%,P=0.012];LBBAP组与RVP组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RVP组比较,LBBAP组角度标准差(PSD)、相位带宽、熵、室壁运动总评分(SMS)、室壁增厚总评分(STS)、室壁运动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Mot Ext)、室壁增厚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Thk Ex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BAP组与对照组PSD、相位带宽、熵、SMS、STS、Mot Ext、Thk Ex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对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进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显示,LBBAP左心室同步性参数优于RVP,与对照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肌代谢显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昆鹏 秦朝彤 +1 位作者 石璐 侯小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6-810,共5页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性希浦系起搏——同步化治疗的新方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蓝 黄伟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2-805,共4页
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目前公认的真正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造福了许多患者,但其手术难度和长期安全性仍让许多医生感到担忧。随着技术的革新,文章提出了原创的'4D技术',使既生理又安全的传导束起搏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2例经典病例的解... 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目前公认的真正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造福了许多患者,但其手术难度和长期安全性仍让许多医生感到担忧。随着技术的革新,文章提出了原创的'4D技术',使既生理又安全的传导束起搏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2例经典病例的解读,解答了希浦系统起搏手术过程中经常遇到的3个问题:如何精确选择起搏部位,起搏部位应该多远更好,以及起搏点过病变部位如何判断,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系统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氏束-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12
作者 郝佳悦 吴艳民 +3 位作者 李慧萍 张盼 张兰芳 王占启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9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索希氏束-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HPCSP,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 目的:探索希氏束-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HPCSP,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HPCSP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到2024年7月31日。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OS)量表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方法评估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4、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共1071例患者。HPCSP联合房室结消融成功率为93.1%。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与基线相比,随访时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数差(MD)=-3.11,95%CI:-4.16~-2.06,P<0.00001)]及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MD=-1.36,95%CI:-1.48~-1.24,P<0.00001)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D=9.86,95%CI:7.02~12.69,P<0.00001)明显提高,房室结消融后,起搏QRS波时限(QRSd)较基线延长(MD=7.83,95%CI:2.79~12.87,P=0.002);在安全性方面,HPCSP术中及随访时的起搏阈值保持稳定(MD=0.07,95%CI:-0.01~0.15,P=0.11),阻抗较围术期明显下降(MD=-78.84,95%CI:-120.21~-37.47,P=0.0002),并发症发生率为7.9%,心衰再住院率为4.5%,死亡率为5.8%。与双心室起搏相比,HPCSP明显缩短起搏QRSd(MD=-39.08,95%CI:-62.35~-15.80,P=0.001),改善随访LVEF(MD=4.38,95%CI:0.37~8.40,P=0.030),二者LVEDD变化(MD=-9.11,95%CI:-19.93~1.72,P=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LBBAP起搏阈值低于HBP(MD=0.61,95%CI:0.23~1.00,P=0.002);LBBAP与HBP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7,95%CI:0.83~2.60,P=0.190)。结论:HPCSP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有效、安全。HPCSP较双心室起搏可更好的促进心电同步并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LBBAP起搏参数优于H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结消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