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混合菌系实现右旋磷霉素手性生物转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丽沙 安海英 +3 位作者 李慧 杨伟超 徐慧 史荣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S1期374-377,共4页
探索了一条通过混合菌系把右旋磷霉素转化为左旋磷霉素的生物转化新途径。采用"右旋磷霉素利用菌"和"左旋磷霉素抗性菌"两种筛选模型,从某制药厂土壤中筛选到了7株右旋磷霉素利用菌和6株左旋磷霉素抗性菌。将上述1... 探索了一条通过混合菌系把右旋磷霉素转化为左旋磷霉素的生物转化新途径。采用"右旋磷霉素利用菌"和"左旋磷霉素抗性菌"两种筛选模型,从某制药厂土壤中筛选到了7株右旋磷霉素利用菌和6株左旋磷霉素抗性菌。将上述13株菌混合接种到以0.5%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30℃、150r/min培养3~5d,经磷霉素敏感菌生物检测、薄层层析(TLC)检测,初步确证了转化产物中存在左旋磷霉素。对右旋磷霉素的手性生物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接种时带入少量肉汤培养基对转化有促进作用,而微量元素Co^(2-)和VO_3^-对转化没有促进作用。为在磷霉素生产中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磷霉素 左旋磷霉素 混菌发酵 手性生物转化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杨 姜平 +1 位作者 孙东阳 张怡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1-425,共5页
目的筛选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方法采用固体琼脂块法对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液体摇瓶法对初筛阳性菌株进行复筛。利用薄层生物自显影的方法和质谱分析法对转化产物... 目的筛选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方法采用固体琼脂块法对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液体摇瓶法对初筛阳性菌株进行复筛。利用薄层生物自显影的方法和质谱分析法对转化产物进行鉴定。采用形态学分类法及ITS-5.8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初筛了2856株真菌,获得138株阳性菌株;对其中转化能力比较强的15株阳性菌株进行液体摇瓶复筛,发现菌株2221的转化率最高,当底物投料量为0.05%时,转化率达到36.8%。根据菌株2221的形态特征以及ITS-5.8S rDNA序列比对,菌株2221被鉴定为沙门柏干酪青霉。结论沙门柏干酪青霉2221可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为左旋磷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磷霉素 左旋磷霉素 生物转化 菌种筛选 沙门柏干酪青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酶法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平 孙杨 +1 位作者 孙东阳 张怡轩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研究确定沙门柏干酪青霉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2221能够产生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酶,以及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酶转化的最适条件。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分别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海藻酸钠和酶用量的体积比、固定化时间... 研究确定沙门柏干酪青霉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2221能够产生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酶,以及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酶转化的最适条件。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分别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海藻酸钠和酶用量的体积比、固定化时间等条件,以及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H、最适反应温度和反复利用的稳定性等。结果表明,最优固定化条件是3.0%(质量与体积比)海藻酸钠、3.0%(质量与体积比)氯化钙、酶液(浓缩20倍)和3.0%(质量与体积比)海藻酸钠溶液的体积比为1 2、固定化时间为6 h。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2,转化率为14.3%,连续反应4次后转化率为最初的57.57%。利用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沙门柏干酪青霉菌产生的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酶,能够连续转化生成左旋磷霉素,提高酶的利用效率,延长使用时间,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磷霉素 右旋磷霉素 生物转化 固定化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产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东阳 孙杨 +1 位作者 姜平 张怡轩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4-47,共4页
建立以右旋磷霉素为底物生物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检测方法。通过考察藤黄微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左旋磷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检定菌种类;优化薄层色谱展开剂系统,将薄层色谱与生物显影相结合对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利用含量标准曲线... 建立以右旋磷霉素为底物生物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检测方法。通过考察藤黄微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左旋磷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检定菌种类;优化薄层色谱展开剂系统,将薄层色谱与生物显影相结合对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利用含量标准曲线,使用生物活性检测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定量。藤黄微球菌对左旋磷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比大肠埃希菌小100倍,因此作为本实验的检定菌;薄层色谱的最佳展开剂确定为正丁醇/甲醇/水(4:3:2,体积比),此时左旋磷霉素在生物栓定板上呈现边缘清晰的抑菌圈,且Rf值为0.5l;在1.43~5.0mg/mL范围内。抑菌圈直径与磷霉素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以藤黄微球菌作为检定菌,不需要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精制,可利用薄层色谱与生物显影相结合的方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利用生物活性检测法对产物进行定量,达到简便快速地对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磷霉素 右旋磷霉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