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岳宝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1-1373,共3页
近十余年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left ventricular thrombosis, LVT)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再灌注心肌治疗和抗栓治疗的进步... 近十余年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left ventricular thrombosis, LVT)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由于再灌注心肌治疗和抗栓治疗的进步,LVT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它仍是脑卒中和肢体栓塞的高危因素~([2])。然而目前关于LVT的研究有限,其易患因素、预防和治疗尚无规范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左心室附壁血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不同种类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晁鹏 李杰 +2 位作者 陈晓洋 王勇 任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T形成的145例患者作为LVT组,随机抽取同时间段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形成LVT的238例患者作为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体循环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最终LVT组有136例,非LVT组有21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新发体循环栓塞在LVT组共有23例(16.9%),非LVT组共有11例(5.1%),LVT组发生风险更高(HR=5.8,95%CI:1.51~8.98,P<0.001);LVT组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口服利伐沙班56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中12例(17.1%)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口服利伐沙班患者中有2例(3.6%)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两者在栓塞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vs 3.6%,HR=2.138, 95%CI:1.086~3.974,P=0.029),口服华法林患者中共11例(15.7%)出血,口服利法沙班患者中5例(8.9%)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 95%CI:0.832~1.245,P=0.32)。口服抗凝药物<5个月,5~11个月,12~14个月、15~18个月发生栓塞事件分别为7例,4例,2例,1例(P=0.021)。结论:LVT是体循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NOACs与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相比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且抗凝时间越长,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附壁血栓 抗凝治疗 体循环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预测因素、治疗策略和预后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春华 赵淑兰 +1 位作者 周秋杰 蔡颖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LVT)的发生率、预测因素、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方法连续入选415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STEMI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LVT患者归为LVT组(36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从非...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LVT)的发生率、预测因素、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方法连续入选415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STEMI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LVT患者归为LVT组(36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从非LVT患者中抽取1∶2的患者进行配比作为非LVT组(72例)。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后LVT是否消失以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结果老年STEMI患者LVT发生率为8.7%(36/415),主要为前壁38.9%(14/36)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7.8%(10/36)。LVT组患者症状发作至首份心电图(STT)时间(9.8 h比7.2 h)、SYNTAX评分(32.5分比27.4分)和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22.2%比6.9%)显著高于非LVT组,LVT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38.4%比42.8%)显著低于非LVT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LVEF≤40%(OR=7.26,95%CI:2.96~20.23,P=0.02)和STT>6 h(OR=3.99,95%CI:1.83~9.62,P=0.03)是L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LVT在老年STEMI患者中发生率为8.7%,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8%。LVEF≤40%和STT>6 h为L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左心室附壁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海华 俞梦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有随诊记录的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钆延迟强化(LGE),分为LGE阳性和阴性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 目的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有随诊记录的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钆延迟强化(LGE),分为LGE阳性和阴性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中位年龄26岁(19~38岁),≥30岁6例(35.3%),妊娠≥2次8例(47.1%),分娩≥2次4例(23.5%),分娩前发病9例(52.9%)。我院初诊时平均左室射血分数33.3%±8.9%,左心室附壁血栓6例(35.3%),室性期前收缩7例(41.2%),其中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23.5%)。住院期间均接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14例(82.3%)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14例(82.3%)接受地高辛治疗。中位随访时间(距初次发病)25(13,48)个月,病情恢复5例(29.4%)。LGE阳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0(0/6),阴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71.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围产期心肌病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和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LGE检查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附壁血栓 磁共振成像 钆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