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慧慧 孙奇 +1 位作者 戴研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7-907,共1页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心率逐渐减慢,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当天,心电图(图2A)示:窦性心律可见T波改变(Ⅰ、Ⅱ、Ⅲ、aVF、V3-6导联倒置,倒置幅度最高达1.6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mm,左心室内径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少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考虑为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室射血分数 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 发性心悸 左心房内径 左心室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旁路的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楚建民 张澍 +3 位作者 马坚 华伟 王方正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观察对三磷酸腺苷的反应。同时行RS2 刺激 ,观察有无A波提前 ,明确房室旁路逆传。结果 :5例对逆向传导无影响 ,逆传A波呈非向心性分布 ,同时心室RS2 刺激A波提前 ,证明存在房室旁路逆传 ,5条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次诱发ILVT时出现室房分离 ,于左后间隔记录到分支电位或心动过速时V波最早处消融ILVT成功。结论 :ILVT可以和房室旁路同时存在并导致室房 1∶1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合并症 旁路 诊断 射频导管消融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心动过速发生电轴改变的电生理机制
3
作者 王祖禄 韩雅玲 +2 位作者 徐凯 梁延春 梁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22-,共1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VT)射频消融放电过程中VT由电轴左偏转变为电轴右偏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2 2例特发性左心室VT患者 ,VT发作时心电图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电生理检查确定此 2 2例患者为起源于左心室左... 目的 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VT)射频消融放电过程中VT由电轴左偏转变为电轴右偏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2 2例特发性左心室VT患者 ,VT发作时心电图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电生理检查确定此 2 2例患者为起源于左心室左后分支区域VT。经股动脉送入消融导管至左心室 ,按寻找VT时最早Purkinje纤维电位 (PP)或舒张期电位 (DP)部位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采用温控法放电(5 5℃~ 6 0℃ ,能量最高 5 0W ) ,如放电 10~ 30s无效 ,则重新标测消融靶点。结果  2 2例患者的VT均消融成功 ,其中 2例在放电过程中出现VT由电轴左偏改变为电轴右偏 ,但VT周长无明显变化。在发生此改变的放电处PP均提前VT时体表心电图QRS波 30ms。窦律时体表心电图也均表现为电轴右偏。VT由电轴左偏改变为电轴右偏后局部PP距希氏束电位时间不变 ,但PP距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间由 30ms分别延长为 5 0ms和 4 0ms。在发生VT和窦律下体表心电图电轴改变前分别在VT时PP较为提前的部位消融 4次和 3次。最后VT均在发生电轴改变消融处的上方 ,局部PP或DP在VT时分别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 5 7ms和 4 8ms处消融成功。此 2例患者随访 2 1个月及 5个月无复发。结论 特发性左心室VT消融放电过程中VT由电轴左偏转变为电轴右偏的电生理机制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电轴右偏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电轴 左心室 电轴左偏 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 特发性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型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小莉 张启高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构建:以室性心动过速病因诊断为例
5
作者 王敏 胡兆 +3 位作者 徐晓巍 郑思 李姣 姚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1,共8页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作为数据集。采用基于知识规则的方法构建临床路径作为知识驱动模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VT病因诊断三分类机器学习模型,并选取其中的最佳模型作为数据驱动模型代表;以临床路径为基本框架,将机器学习模型以自定义运算符的形式嵌入临床路径的决策节点中,作为混合模型。评价上述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结果共纳入3部临床实践指南作为知识驱动模型的知识源;收集了1305条患者数据作为数据集,构建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XGBoost模型最佳。混合模型采用知识驱动的决策思维,分别将XGBoost模型嵌入2层分类的决策节点中。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如下:知识驱动模型为80.4%、79.1%和79.7%;数据驱动模型分别为88.4%、88.5%和88.4%;混合模型分别为90.4%、90.2%和90.3%。结论融合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展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且混合模型的所有决策结果均基于循证证据,这更接近临床医生的实际诊断思维。未来需更严格地验证混合模型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混合模型 决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狄文成 姚焰 +3 位作者 马坚 陈柯萍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流出道心动过速 特发性 起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被引量:13
7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9 位作者 冉擘力 仝识非 钟理 姚青 李永华 景涛 庄国强 刘建平 何国祥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fight ventricular outtflow tract,RVOT)IVT62例、左后间隔IVT43例,其他部位IVT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vs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m8),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动过速 心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健 阮发晖 +5 位作者 杨溶海 易绍东 崔英凯 黄晓波 贾满盈 孟素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2-1153,116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75例,平均年龄[26±15(16 ̄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7
9
作者 陶海龙 张金盈 +2 位作者 李凌 张力 王小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标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特发性VT患者,程序刺激诱发VT后,采用Carto指导下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标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特发性VT患者,程序刺激诱发VT后,采用Carto指导下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11例为特发性流出道VT,4例为左室特发性VT。消融放电(4.2±1.1)次VT终止,累计放电时间(205.0±13.4)s;手术时间(3.50±0.85)h,X线曝光时间(15.0±7.9)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随访6个月,无VT复发。结论: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能有效治疗特发性VT,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缩短,远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心电解剖标测系统 心动过速 标测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改进的导管标测消融方法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少颖 王慧深 +3 位作者 杨平珍 石继军 李渝芬 区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0-272,共3页
总结应用改进的标测方法和新技术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经验。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共7例 ,其中ILVT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完全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6例和伴左后分支阻滞1例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3例 ,... 总结应用改进的标测方法和新技术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经验。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共7例 ,其中ILVT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完全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6例和伴左后分支阻滞1例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3例 ,其中右室流出道2例和右室流入道1例。年龄8.4±3.2岁 ,体重28.5±13.4kg。①在窦性心律下浦肯野电位法标测ILVT消融靶点 ;②应用二根分别放置在右室流出道和右室流入道电极 ,采用“蛙跳”方法标测较早的心室激动点 ,然后用射频导管在该点附近标测IRVT时最早心室激动点 ;③应用Carto系统标测ILVT。结果显示 ,10例均成功消融 ,放电和透视时间分别为7.0±3.8次和20±8.4分钟 ;应用Carto系统标测2例ILVT ,1例ILVT在靶点附近标测过程中易出现室性早搏 ,难与ILVT鉴别而形成错误的电解剖图 ,导致消融失败。提示改进的标测方法可减少放电次数 ,缩短X线透视时间 ;Carto系统在ILVT(VT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完全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或左后分支阻滞)标测过程中易受室性早搏干扰 ,形成错误的电解剖图而消融失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特发性 心动过速 导管标测消融方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健 邹建刚 刘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91-1594,1605,共5页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患者体表心电图资料。结果:房室分离、心...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患者体表心电图资料。结果: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无人区心电轴(-90°~±180°)或电轴左偏、下壁导联(Ⅱ、Ⅲ、avF)以S波为主、Ⅰ导联呈Rs波、avL导联呈Rs或qR(s)、V6导联呈rS型、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对特发性左室室速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电轴正常或右偏、下壁导联以R波为主、avL导联呈rS或QS型、V6导联呈Rs型对诊断宽QRS波SVT有价值。结论:体表心电图可有效地用于RBBB型无器质性心脏病WCT的鉴别,本研究表明若干体表心电图特征可用于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SVT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心电网 特发性 宽QRS波 心动过速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怀霖 李靖 +5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吴艳霞 陈玉珍 杨庆之 郭应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 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急诊 失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标测指导导管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业松 胡苑 +3 位作者 冯冲 唐安丽 董吁钢 马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8-600,共3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标测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成明 储伟 +4 位作者 刘光耀 王旭开 王红勇 曾春雨 石伟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9-180,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治疗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4 位作者 江时森 罗杰 李萍 刘保军 李俭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38-39,共2页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国建萍 王玉堂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9期727-729,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IVT) 电生理 心律失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20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乃宽 许静 +7 位作者 信庭文 孙姗 吴尚勤 李鹏 陈冬梅 杜国庆 王惠中 梁爽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1期27-28,32,共3页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临床诊断IVT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0.5±12.5(21~66)岁,病史7.8±8.8(1~22)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09±69(240~43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临床诊断IVT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0.5±12.5(21~66)岁,病史7.8±8.8(1~22)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09±69(240~43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且Ⅱ、Ⅲ、avF主波向上12例。对20例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0例均获成功,术后1例起源左心室后间隔,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之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术后第3、7天复发,余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亦无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RFCA关键在于靶点标测和标测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宽QRS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
18
作者 程晓曙 李菊香 +5 位作者 吴清华 吴延庆 程应樟 程开诚 胡建新 姜醒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63-,共1页
目的 报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和宽QRS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鉴别诊断和射频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85例患者 ,记录心动过速发作时 12导联心电图和或食道心电图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诱发的宽QRS心动过速 (WQ... 目的 报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和宽QRS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鉴别诊断和射频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85例患者 ,记录心动过速发作时 12导联心电图和或食道心电图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诱发的宽QRS心动过速 (WQRST)若室 房 1∶1传导 ,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 2 0~30mg ,观察有无室房分离 ,则明确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并确定心动过速的靶点位置进行消融。 结果  85例患者 ,其中 4 5例心电图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左偏 ,食管心电图 5例室房 1∶1传导 ,心内电生理诊断为左室特发性室速 (ILVT) ,4 4例左室中后间隔消融成功。 6例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II、III、avF导联高大R波 ,心内电生理诊断右室流出道室速 3例 ,左室流出道室速 1例 ,消融成功 ;1例房性心动过速Maiham氏纤维前传 ,于右侧游离壁消融成功 ;1例疑为特发性心外膜左室流出道室速。 34心电图诊断为SVT并束支阻滞病例 33例电生理确诊为SVT ,1例为ILVT ,消融成功。结论 RFCA术前对WQRST图形 ,必要时结合食道心电图描记进行仔细鉴别 ,对多数IVT与宽QRS波SVT能够作出鉴别诊断 ,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QRS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肯野电位指导下标测及导管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9
作者 李京波 魏盟 +6 位作者 胡伟国 马士新 刘铭雅 陆志刚 黄蓓丽 张昀昀 孙继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25-,共1页
目的 探讨浦肯野电位 (P电位 )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的标测及导管消融中的地位。方法 连续 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ILVT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 ,可大致判断起源点... 目的 探讨浦肯野电位 (P电位 )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的标测及导管消融中的地位。方法 连续 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ILVT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 ,可大致判断起源点位于左室间隔部或心尖。右心室递增刺激或程序刺激 (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不能诱发VT ,则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行刺激诱发。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VT发作时P电位较QRS波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以射频消融术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以及左室消融靶点处进行递增刺激和程序刺激均不能诱发VT为成功消融标准。结果  3例患者经右室刺激可诱发VT ,但另 3例患者经右室刺激不能诱发VT ,而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刺激可诱发VT ;成功靶点P电位较VT时QRS波提前 2 5~ 4 8(32 .6 7± 8.0 4 )ms ,成功消融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后半部分 ;随访 3~ 2 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进行刺激可提高ILVT的诱发率 ,可缩短手术时间。成功消融的靶点处P电位较VT时QRS波提前≥ 2 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VT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浦肯野电位 导管消融 标测 消融靶点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消融电极起搏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1例
20
作者 张金盈 董建增 +3 位作者 陈庆华 邱春光 李凌 黄振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77-1078,共2页
关键词 起搏标测 特发性心动过速 消融 IVT 效果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