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衰患者QRS间期与左室结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牛保松 卢家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8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间期与左室结构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10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心电图QRS间期分为三组,对三组间超声心动图变量及QRS间期与超声心电图变量的关...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间期与左室结构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10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心电图QRS间期分为三组,对三组间超声心动图变量及QRS间期与超声心电图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向(因素)ANOVA分析及两两比较显示,三组问左室舒张期末腔径和左室重量指数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及偏相关分析显示,心电图QRS间期与左室舒张期末腔径呈正相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室舒张期末腔径的偏回归系数为0.05,概率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室重量指数对心电图QRS间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越宽,左室舒张期末腔径越大,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QRS间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左室结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结构功能变化
2
作者 张小玲 陈晖 +1 位作者 邵风民 程银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8期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 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HD组 )、10例高血压心脏病 (HHD组 )、10例无高血压的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 (HCM组 )患者、1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的左心房内径 (L...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 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HD组 )、10例高血压心脏病 (HHD组 )、10例无高血压的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 (HCM组 )患者、1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的左心房内径 (L A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L VPWT)、等容舒张时间(IRT)、舒张早期和晚期左心室充盈峰血流速度比值 (E/A)、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HD组和 HHD组与 HCM组相比 ,L AD、IVST、L VMI、L VPWT、IRT显著减少 (P <0 .0 5 ) ,E/A比值增高 (P <0 .0 5 ) ,L VMI、E/A比值和收缩压 (SBP)之间有相关性 (L VMI与 SBP呈正相关 ,P <0 .0 0 1;E/A比值与 SBP呈负相关 ,P <0 .0 5 )。HD组与 HHD组相比 ,L AD,IVST、L VPWT、IRT、L VMI、E/A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D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与 HHD患者相似 ,但比 HCM患者轻。提示对 HD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 ,以减轻心肌肥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左室结构 心肌肥厚 左心室舒张功能 高血压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对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姜丽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62例列为甲组,24hPP<60mmHg...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62例列为甲组,24hPP<60mmHg的患者68例列为乙组。结果甲、乙两组LVH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呈密切正相关(r分别为0.49、0.44,P<0.01),与脉压(PP)呈弱相关(r分别为0.27、0.21,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对左室结构及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脉压 左室结构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老年性 24h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对不同基础心率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及血压调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永佳 罗丽琼 +3 位作者 黄伟佳 陈德俊 黄鸿辉 吴思仪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8期8-12,共5页
目的探析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对不同基础心率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及血压调控的影响。方法240例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A组(心率70~79次/min)、B组(心率80~89次/min)、C组(心率≥90次/min),各80例。三组患者均接... 目的探析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对不同基础心率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及血压调控的影响。方法240例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A组(心率70~79次/min)、B组(心率80~89次/min)、C组(心率≥90次/min),各8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调控情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治疗6周后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周后的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的心率低于B组、C组,LVEF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的心率低于C组,LVEF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周后的心率均低于治疗前、LVE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周后的心率、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的LVESD、LVEDD小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的LVESD、LVEDD小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周后的LVESD、LVEDD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周后的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0%、63.75%、83.7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方案在不同基础心率高血压并心力衰竭中的用药效果显著,均可达到降低血压、心率,改善心功能的治疗效果。但基础心率较高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因而需重视其用药时间、剂量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索洛尔 贝那普利 基础心率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左室结构 血压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韩毓晖 苗金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比索洛尔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结构 功能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附66例临床观察分析
6
作者 李佑生 朱棱 +3 位作者 伍大华 曲晓璐 刘芳 谭光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 :考察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3例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及心室逆转治疗 ;与单纯西医治疗组 2 3例及中医治疗组 2 0例进行比较。三组疗程均为 9个... 目的 :考察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3例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及心室逆转治疗 ;与单纯西医治疗组 2 3例及中医治疗组 2 0例进行比较。三组疗程均为 9个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3例 ,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及左室结构指标大多均有所改善 (P <0 .0 5、P <0 .0 1、P <0 .0 0 1) ,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治疗组。结论 :以痰瘀为主的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降压等对症治疗 ,可在一定时期内改善尿毒症心肌病 ,且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尿毒症心肌病 左室功能 左室结构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very high frequency index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or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prognosi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using five-minute electrocardiogram
7
作者 Xia Li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13-217,共5页
Objective A novel index based on fi-equency-domain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was tested on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This index, namely VHFI, was defined as the very hi... Objective A novel index based on fi-equency-domain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was tested on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This index, namely VHFI, was defined as the very high frequency (VHF) component of the power spectrum normalized to represent its relative value in proportion to the total power minus the very low frequency component. Methods Patients (n = 130) were divided into a study group, consisting 66 patients with de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a control group, consisting 64 patients with normal hear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without severe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 50%). Results VHFI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9.17 ± 13.35 vs 11.37 ± 10.77, P 〈 0.001). Cardiac events occurred in 18 patients during follow-up (33.34 i 3.26 months). Defining the positive test as VHFI =15 and negative test as VHFI 〈15, achieved a sensitivity of 57.58% and a specificity of78.13% for predicting de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achieved a sensitivity of 66.67% and a specificity of 64.29% for predicting cardiac events. Un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VHFI test w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predictive cardiac event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VHFI is a useful tool for quick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rate variability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PROGNOSIS chronic heart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