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左右半结肠癌中医组方用药规律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庄振杰 谢静怡 +2 位作者 朱泳 罗丽霞 刘展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0-4567,共18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为中医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住院结肠癌患者施治方药信息,使用数据挖掘关联...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为中医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住院结肠癌患者施治方药信息,使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等算法,研究中医组方规律;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核心关联规则药物的成分、靶点及涉及的基因本体结果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383首方药信息,左半结肠癌使用典型药物为48味,右半结肠癌味57味,两者共同使用典型药物44味。左半结肠癌典型方药“半枝莲-法半夏-陈皮”抗癌关键成分主要包括:麻黄素、γ-氨基丁酸及葫芦巴碱等;作用核心靶点包括:ESR1、FASLG、KITLG等;抗癌作用机制发挥涉及的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氧水平反应、肽链内切酶活性调节及凋亡信号通路调控,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右半结肠癌典型方药“地榆-生甘草-槐花”抗癌的关键成分主要包括:白桦脂醇、延胡索乙素及熊果酸;作用核心靶点主要包括:IFNG、MAPK3、PTGS2;抗癌作用机制发挥涉及的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类固醇代谢过程、防御反应的正向调控及炎症反应的正向调控;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及TNF信号通路。结论 中医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用药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左半结肠癌方药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特点,右半结肠癌则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血为特点。左右半结肠癌的典型方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起到防治结肠癌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医论治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左右半结肠癌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左右半结直肠癌差异的真实世界研究
2
作者 尚文颖 龙蝶 陈海辉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直肠癌(CRC)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表达层面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86例左右半CRC患者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直肠癌(CRC)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表达层面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86例左右半CRC患者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依照解剖学部位,分为左半CRC(134例)和右半CRC(52例),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左右半CRC患者的生存曲线,总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左半结直肠癌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及预后差异。结果(1)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左、右半CRC患者在性别、是否远处转移、ECOG评分、TNM分期和CEA、CA19-9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CRC男性患者占比更多,而右半CRC患者在年龄上更大。(2)在基因突变特征方面:NRAS、BRAF及APC基因突变频率在左右半CRC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右半CRC患者中PIK3CA、SMAD4基因突变频率及MSI状态显著高于左半CRC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半CRC患者的TP53基因突变频率高于右半CR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预后分析中,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右半结直肠癌在临床病理特征不尽相同尤其是基因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应在临床诊治中采用差异化策略,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这一差异化管理策略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异质性,并为精准医学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肠癌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检测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生存特征分析: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庆 邹旻红 +1 位作者 李旺林 曹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1-1356,共6页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MA)术后患者的生存特征差异和预后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6-2015年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总共13594例患者,分为两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9824)和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37... 目的探讨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MA)术后患者的生存特征差异和预后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6-2015年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总共13594例患者,分为两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9824)和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组(n=3770),使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期(OS),按分期、分化程度分层对比分析OS;多因素Cox分析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各肿瘤特征中存在明显差异。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51.6%和55.0%,生存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分层分析显示在AJCC分期Ⅰ期(P=0.203)、Ⅱ期(P=0.156)、Ⅲ期(P=0.08)、高分化(P=0.091)、中分化(P=0.252)和未分化(P=0.946)的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期左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要优于右半结肠黏液腺癌(P<0.001);而低分化的右半结肠黏液腺癌的OS要优于左半结肠黏液腺癌(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单身或未婚、丧偶、T3、T4、N1、N2、M1、低分化、未分化、淋巴结获取数量<12、CEA阳性和无化疗分别是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分化是左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表现出不完全一致的生存差异。左右半结肠黏液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半结肠癌 黏液腺癌 分期 分化 预后 SEER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