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洛四联症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异位起源的外科治疗体会
1
作者 吴功志 吴亦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59-959,共1页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冠状动脉 外科治疗 TOF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2
作者 高凤兰 李祝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9-539,54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猝死 死亡患者 心肌细胞凋亡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 法医解剖 病理检验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关胸时间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影响
3
作者 白国峰 廖伟莉 +4 位作者 董小莉 杨景昊 张柳红 张豪 王希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0,共6页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即只过针不结扎;3个处理组,分别在LAD结扎后的10、30、45 min于左心室心肌定点注射生理盐水。连续记录21 d内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存活天数并计算大鼠存活率。结果显示,LAD结扎后,3个处理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21 d后左心室前壁变薄;21 d内10 min注射组的大鼠存活率高达50%。结果表明,LAD结扎后应尽快注射,即手术关胸时间越早,术后大鼠存活率越高。研究结果可为LAD结扎后的注射时间提供参考范围,并为AMI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定点注射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时如何选择结扎位点和控制心肌梗死面积 被引量:2
4
作者 侯予龙 郭伟 +1 位作者 杨志健 赵建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 :研究不同结扎位点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寻找有效、准确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建模前通过直视解剖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明确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右缘之间交点和心尖的假想连线为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 目的 :研究不同结扎位点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寻找有效、准确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建模前通过直视解剖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明确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右缘之间交点和心尖的假想连线为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标志,选择在此连线上左心室最高点为缝扎位点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n=58)。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n=38)。建模后,观察大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2组大鼠建模成功率;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检测比较2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建模后心电图示:实验组建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9%vs 65.5%,P<0.01)。TTC法检测结果示:实验组中心肌梗死面积在中等梗死面积范围内的大鼠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0只vs 11只,P<0.01)。结论:直视下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有助于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位点,控制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建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面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氯化三苯四唑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微创Beagle犬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
5
作者 邓祖跃 杨何 +1 位作者 刘璐 陈永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2,60,共6页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建立beagle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将30条Beagle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条。1假手术组,开胸后剪开心包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另外两组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钛夹夹闭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2微创直视组,在...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建立beagle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比较其效果。方法将30条Beagle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条。1假手术组,开胸后剪开心包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另外两组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钛夹夹闭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2微创直视组,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开3.0 cm小切口,光源和操作器械均由此孔进入胸腔。3胸腔镜组,采用左侧第3肋间锁中线开孔1.0 cm,作为探测孔,电视胸腔镜由此进入胸腔,在第3肋间胸骨旁线及第4肋间锁中线处各开0.5 cm小孔作为操作孔,手术器械由此进入胸腔。造模后,测定心电图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 Tn I)含量变化,采用HE染色了解各组的心肌病变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从皮肤切开开始到关胸所需要的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心肌梗塞改变(心电图st段抬高,血清CK-MB和c Tn I水平增加,心肌缺血坏死纤维化,心肌细胞减少)。两种造模方法的犬存活率达90%,微创直视法所需时间明显较少,胸腔镜法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结论微创手术建立的心肌梗塞模型,动物创伤小,死亡率低,是一种研究心肌梗塞病理生理机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电视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