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构造活动历史的活断层工程避让研究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
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4052)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41202158)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2)资助
-
文摘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活断层,尚需对活断层本身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活断层研究的基本方法,分别以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为例,通过对活断层构造活动历史的分析,以活断层的"过去"预测"未来",为裸露和隐伏活断层的工程避让提供依据。对裸露活断层而言,采用地震地质填图、槽探、断层陡坎地貌调查的方法,鉴定其是否为地震活断层,古地震和断层陡坎地貌的原地复发特征是确定工程避让位置的依据,探槽剖面断层带宽度及断层陡坎宽度可作为避让距离的参考。对隐伏活动断裂而言,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断层定位,槽探和钻探是鉴定地震活断层并进行构造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古地震事件的原地复发、以及钻探剖面不同深度不同沉积时期的地层界线的断距变化是分析未来地表破裂位置的主要依据,已有断层面在地表延伸的位置是下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是工程避让的参照。通过分析,认为前人统计的15m避让距离适用于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银川隐伏断裂考虑最大定位误差后的避让距离为40m。
-
关键词
地震活断层
工程避让距离
构造活动历史
地表破裂
隐伏活断层
-
Keywords
Seismo-active fault,Engineering safety distance,Tectonic activity history,Surface rupture,Buried active fault
-
分类号
P642.27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