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9篇文章
< 1 2 2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徐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现实阻滞与靶向路径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兰 何景师 麦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缺乏与产业岗位需求高度适配的现场工程人才评价模式等现实阻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靶向路径是:以现场工程场域建设为载体,共议现场工程师产科教联合培养框架;以结构化教师团队为后盾,共商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以高质量人才评价为抓手,共筑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闭环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院校 现场工程师 实践场域 实践项目 结构化教师团队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5,共8页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并从建立目标协同机制、开放联动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实施项目的运行机制,通过整体性的制度设计促进政企校深度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 协同 社会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方正军 易兵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共6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任务深度协同。地方工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任务深度协同。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分析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战略定位,以及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一是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推陈出新”的专业结构;二是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增值,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三是聚焦校企协同育人,创建“六共育人”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卓越工程师 产教融合 学科交叉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跨界融合培养的问题、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守坤 莫琦 黄雪梅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加大了对跨界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内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工程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而当前的跨界培养存在高校多学科培养计划落地有限、企业培养积极性有待提高和校... 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加大了对跨界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内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工程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而当前的跨界培养存在高校多学科培养计划落地有限、企业培养积极性有待提高和校企融合松散等问题。为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跨界融合。高校内部需要利用多学科优势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课程及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校内导师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高校与产业之间需要加强融合,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培养计划,设立产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优选企业导师,发挥企业导师的实习指导作用。为保障上述具体路径的落实,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变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规范导师选拔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跨界融合培养 素质能力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建构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韩永强 吴文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5-73,共9页
现场工程师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沟通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特征包括实践活动的整全性、连续性和非逻辑性,角色职责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结构性,素质... 现场工程师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沟通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特征包括实践活动的整全性、连续性和非逻辑性,角色职责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结构性,素质要求的综合性和高层次性,兼备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中国特色学徒制服务于现代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既与现场工程师有着共同的现实面向,又可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支撑和坚实的制度模式保障。未来,还需以政策试验机制为模式建构的基本逻辑,实施校企主体合作共建学徒培养框架、多元要素融合支撑学徒培养实践、外部势能引进提升学徒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 现场工程师 政策试验机制 校企合作 外部势能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
8
作者 石范锋 赵鹏飞 龚小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8-23,共6页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核心的默会知识、基于具身认知的操作能力等特征。中国特色学徒制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意义重大,其工学交替模式契合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形成需求;现代师徒关系推动工程能力形成方式现代化;协调性的劳动力机制满足校企合作诉求;合法身份赋予让学生得以参与情境学习。为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共治机制,探索支撑学徒制运行的制度环境;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生态,提升现场工程师能力的形成质量;搭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发展信息库,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系统管理和过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中国特色学徒制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与定向对策
9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军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9,共8页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能不足以及人才评价体系阙如等现实挑战。因此通过搭建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为媒介,以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为指南,驱动人才培养紧贴行业数智化转型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和应用型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10
作者 徐兰 麦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4-42,60,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现场工程师 人机协同 场域建设 工程实践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制造类专业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佳庆 曹嘉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为积极响应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文件精神,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并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结合其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构建... 为积极响应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文件精神,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并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结合其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构建校企结构化师资团队。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师资”“双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培养真正能够满足企业现场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建设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企业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学徒制 装备制造类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农机装备类专业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课程体系构建
12
作者 崔勇 丁广明 +1 位作者 戚玉强 朱佳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2期160-163,共4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机装备正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高职农机类专业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变革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培养农机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通过调研整理农机装备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知识能力要求和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机装备正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高职农机类专业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变革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培养农机类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通过调研整理农机装备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知识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确定农机装备领域现场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特点与要求,构建高职农机装备类专业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五知进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同时,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及资源、构建课程教学校企双主体师资结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农业装备类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装备 现场工程师 课程体系 高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复杂适应系统与运行机制
13
作者 张炜 林永春 +1 位作者 魏丽娜 徐沛鋆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41,共12页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载体,对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揭示和阐明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的复杂特征和运行机制,选取四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结构化多案例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呈现出“聚...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载体,对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揭示和阐明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的复杂特征和运行机制,选取四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结构化多案例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呈现出“聚集、多样性、流、非线性”的复杂特征;高校和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刺激,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真实性实训实践实习制度安排、校企合作业务投入扩大等自适应内部改革;协同构建了“人才培养全流程协同共商制度”“校企‘导师组’联动机制”“产业科研项目牵引育人模式”等创新性规范结构。为实现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高质量建设运行,研究从理念共识、资源共通、实体共建三个方面提出系列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复杂适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行动策略
14
作者 车娟 《现代农机》 2025年第4期97-99,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三大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此精神,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文章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解析工作本位学习的内涵与特征,从场域对接、时间链接和机制衔接三方面阐述工作本位学习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逻辑,提出促成“政行企校”多方赋能、共建学徒选拔标准和流程、完善“三站互动”培养路径等策略,旨在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本位学习 现场工程师培养 理论逻辑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下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子福 杨文黛 杨祥良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对生物制药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确保教学既满足学生需求,又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步。面对教育个性化、跨学科融合、教...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对生物制药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确保教学既满足学生需求,又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步。面对教育个性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革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挑战,实施“一生一计划”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化科技前沿引领,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教育模式不断适应产业需求的变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生物制药专业 卓越工程师 学科交叉 一生一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雷前虎 崔莉萍 路宝利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作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影响并决定着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效。然而,当前学界对于现场工程师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诠解,相对忽视了高层次学徒制这一主要培养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作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影响并决定着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效。然而,当前学界对于现场工程师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诠解,相对忽视了高层次学徒制这一主要培养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疑惑尚需进行深入讨论。随着教育本位转移、社会转型、技术迭代,学徒制的教育组织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国内外高层次学徒制探索也不断推动学徒制教育由现代学徒制向高层次学徒制迈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实践基础。构建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亟须从教育制度、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维度对其本质内涵进行阐释,加强顶层制度内涵设计,营造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进一步提高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中国特色学徒制 高层次学徒制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工程师的概念廓清与实然探明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雅兰 匡瑛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共9页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工程技术实践的重要执行者,更是在技术落地与现场实施过程中承担关键枢纽作用的专业群体。伴随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的人才技术需求上移以及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卡脖子”挑战,现场工程师作为从传统工程技术体系中分...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工程技术实践的重要执行者,更是在技术落地与现场实施过程中承担关键枢纽作用的专业群体。伴随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的人才技术需求上移以及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卡脖子”挑战,现场工程师作为从传统工程技术体系中分化出的核心角色,已成为现实生产场域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在明确其概念边界与范畴归属的基础上,现场工程师可被视为技术工程师的下位概念,是其在特定工作场域中具体化、任务化的职业分支,强调技术转化能力与现场管理;两者在职业体系中体现出“职能分支”与“发展进阶”的双重关系。结合国际能力标准及国内实地访谈资料,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可归纳为三维结构:以“个人特质”为任务开展的前置基础,以“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胜任复杂工况的能力储备,以“专业应用能力”为现场问题解决的集中体现。该能力结构不仅勾勒出现场工程师的职业画像,也为职业教育中该类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奠定了方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技术工程师 职业教育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艳秋 张富尧 陈雪梅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22,共4页
工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科院校可根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五平台、三体系、四机制”核心素养提升路径,即搭建思政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管理... 工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科院校可根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五平台、三体系、四机制”核心素养提升路径,即搭建思政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五个平台,构建主体协同体系、部门协同体系、过程协同体系等三大体系,完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分层次教育机制、互助成长发展机制、多样化培养机制等四项机制,培养更多工程基础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科学生 核心素养 育人平台 协同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
19
作者 马万里 马永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域具备强劲实力。其制造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基于跨学院协同与产业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协同育人,以资源非线性聚合提升质参量的共生度,以多学科人员链式交互提升质参量的关联度,以开放合作网络搭建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推动知识生产组织结构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的线性分割转变为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集成融合,凸显知识生产过程中产学组织边界的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学知识生产协同体的共生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 共生理论 密歇根大学 工程博士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教融合和项目引领的卓越工程师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树青 卞荣 +1 位作者 朱松青 史翔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69,173,共5页
针对实践课程体系同质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析了产教融合开展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厘清应用型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结合实践案例构建了“产教融合、项... 针对实践课程体系同质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析了产教融合开展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厘清应用型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结合实践案例构建了“产教融合、项目引领、全程贯穿、能力进阶”4级系列化项目课程体系,并从产教融合共建实践育人平台、目标导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机制创新培育良好生态等方面,对卓越现场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经验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产教融合 项目化课程 实践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