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导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 李守定 +3 位作者 赫建明 张召彬 李丽慧 胡彦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5-1175,共21页
全球范围内的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亟需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并加大地热和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力度。由于非常规储层具有致密超低渗以及油气赋存状态等自身工程地质特性,而且存在于地下深部而具有人不可入的特点,其... 全球范围内的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亟需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并加大地热和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力度。由于非常规储层具有致密超低渗以及油气赋存状态等自身工程地质特性,而且存在于地下深部而具有人不可入的特点,其开发必须通过钻孔对储层实施改造改性。储层工程地质力学则是研究储层工程地质特性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科学,是地质学、力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果说储层地质力学是连接油气地质和油气开发的纽带,则储层工程地质力学进一步综合了工程地质力学、岩石力学以及储层地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评价储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与所处物理环境力场,研究储层改造改性原理与技术,为深部能源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储层工程地质力学更强调将储层地质力学理论与储层改造改性相结合,解决深部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储层改造改性关键技术难题,聚焦于储层压裂、储层改性、流体流动以及THMC强耦合过程,服务于清洁能源开发与减碳固碳,助力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 非常规储层 储层改造改性 学科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景区游路规划工程地质力学方法及其在蛇蟠岛野人洞景区的应用
2
作者 杨志法 张路青 +6 位作者 李丽慧 曾庆利 韩振华 孙亚丽 杨俊健 高丙丽 郑子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1888,共8页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山区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如果当地景区处理不当,势必增加地质灾害风险,进而严重阻碍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山区景区的地质灾害风险,作...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山区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如果当地景区处理不当,势必增加地质灾害风险,进而严重阻碍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山区景区的地质灾害风险,作者提出了山区景区游路规划工程地质力学方法。该方法由7个方面组成,即(1)在对山区景区游路进行规划时,需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保持距离;(2)对有关景点及路段开展工程地质力学方面的研究;(3)对当地历史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4)对高风险区应采用“能避则避,不能避时再采取适当的工程加固措施”;(5)精准掌握当地每天的天气预报;(6)进行必要的实时监测;(7)游客通常不得离开设定的游览路线。相关研究和在蛇蟠岛景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望更好地防范山区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推动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景区 地质灾害 游路规划 工程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值得关注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志法 张路青 尚彦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问世 ,不仅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 ,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地被提了出来。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形成和逐步走向完善。作者认为以下两...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问世 ,不仅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 ,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地被提了出来。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形成和逐步走向完善。作者认为以下两个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即边坡滚石机理和防治和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滚石 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 边坡 岩土工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工程地质力学特性及其结构效应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胡瑞林 李晓 +5 位作者 王宇 高玮 夏加国 李志清 高文伟 孙永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81,共27页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土-石混杂、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地质体,也是众多山区滑坡的重要载体.复杂的土-石结构组成是此类介质物理力学特性复杂、难以把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多尺度宏-微观室内和现场物理力学试验与模拟,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特性...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土-石混杂、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地质体,也是众多山区滑坡的重要载体.复杂的土-石结构组成是此类介质物理力学特性复杂、难以把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多尺度宏-微观室内和现场物理力学试验与模拟,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及其结构控制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系统阐明了含石量、块石形状、基质组分、土-石级配等关键结构因子的制约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土石混合体强度和变形特征随机性的土石结构控制规律,提出了不同结构状态下强度参数的正确获取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石量土石混合体的非线性渗透特性,获得了非线性渗流计算模型及其抗渗变形优化设计方法,为全面建立基于真实土石结构和非线性本构关系的新一代土石混合体滑坡预测预警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工程地质力学 强度特性 变形特性 渗透特性 土石结构 控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白沙河堰塞湖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家文 杨兴国 +3 位作者 李洪涛 周宏伟 曹鹏飞 乔路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2-108,164,共8页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直接和次生地质灾害,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都江堰市白沙河无人区的3个堰塞湖(枷担湾、窑子沟和关门山)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和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堰塞...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直接和次生地质灾害,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都江堰市白沙河无人区的3个堰塞湖(枷担湾、窑子沟和关门山)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和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和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表明:堰塞湖是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堵江而形成的,由于山体滑坡方量大,迅速从河谷一侧冲向另一侧,因而形成了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堰塞坝体型。然后对堰塞坝的渗透稳定性和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堰塞湖的应急处理措施,给出了白沙河无人区3个堰塞湖的后续治理建议。在治理枷担湾堰塞湖和窑子沟堰塞湖的同时,对关门山堰塞湖也应进行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汶川大地震 工程地质力学 地质灾害 堰塞湖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及其在五强溪水电站船闸边坡上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大安 杨志法 +5 位作者 尚彦军 刘英 柯天河 王常敏 王敬 唐纯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9-22,共4页
为了使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主张在工程地质力学和系统科学指导下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EGMS)。本文主要论述了EGMS形成的基础、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综合集成中的4个关键问题(包括应变体系... 为了使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主张在工程地质力学和系统科学指导下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EGMS)。本文主要论述了EGMS形成的基础、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综合集成中的4个关键问题(包括应变体系、优先监测和加固突破口的设计方法,综合地质信息分析系统、时空综合分析方法等)。另外,还扼要地讨论了如何将EGMS用于五强溪水电站船闸边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综合集成理论 水电站 船闸 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伸剪切条件下岩石的工程地质力学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郭静芸 李晓 +4 位作者 李守定 赫建明 苑伟娜 董高峰 王永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0-1027,共8页
拉伸剪切破坏是岩石边坡工程与岩石隧道工程中常出现的一种岩石失稳类型。结合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拉伸剪切应力状态产生的条件。总结了当前岩石拉伸剪切研究的实验手段,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指出了岩石拉伸剪切存在的不足。提出如... 拉伸剪切破坏是岩石边坡工程与岩石隧道工程中常出现的一种岩石失稳类型。结合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拉伸剪切应力状态产生的条件。总结了当前岩石拉伸剪切研究的实验手段,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指出了岩石拉伸剪切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研究趋势:(1)研制标准的岩石直接拉伸剪切设备,进行专门试验研究;(2)进行更多类型岩石,更多数量的岩石拉伸剪切实验。研究不同岩石类型拉伸剪切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3)加强岩石拉伸剪切实验与此类型岩石工程的数值模拟工作,与试验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剪切 岩石工程 本构关系 破坏准则 工程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皋 张毅 杨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80,共9页
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在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及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目前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地层岩石的地质演变与力学研究结合尚不够紧密。以岩石力学性质随地质演变为内在联系,综合沉积相、成岩作用、构... 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在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及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目前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地层岩石的地质演变与力学研究结合尚不够紧密。以岩石力学性质随地质演变为内在联系,综合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演化及工程影响,将地质和工程因素更为紧密地结合到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新方法强调在区域三维地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岩类的地质演变特征实现区域—井区—单井跨尺度岩石力学参数赋值。在建立区域岩石力学相后,结合井工程的干扰机制,逆向修正参数场,从而优化和调整井工程设计,提高区域地质认识和地质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可为地应力评价、裂缝展布预测、孔隙压力系统分析、产能评价等提供科学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地质-工程一体化 岩石力学 构造建模 地质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力学的挑战与未来 被引量:20
9
作者 何满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56,共14页
随着工程地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工程地质力学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总结了20世纪工程地质力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面临的巨大挑战,详细论述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工程地质体... 随着工程地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工程地质力学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总结了20世纪工程地质力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面临的巨大挑战,详细论述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工程地质体结构的相对性、工程地质体的连续性、工程地质体的本构关系、工程地质体的几何大变形、工程地质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等,展望了未来工程地质力学在大变形灾害工程控制材料研发、工程灾害控制、工程地质体的能量本构关系、工程地质体的能量平衡方程和地质工程的量化设计方面的走向,指出工程地质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岩体结构 工程地质 能量本构关系 能量平衡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平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6-176,共1页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周平根(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地下水是运动着的水流,它和周围的岩土介质不断进行着物理的、力学的、化学的作用,从而影响地下水流的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也对...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周平根(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地下水是运动着的水流,它和周围的岩土介质不断进行着物理的、力学的、化学的作用,从而影响地下水流的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也对岩土介质状态产生影响。水文地质学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土介质 相互作用 工程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结构力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新发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玉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92-294,291,共4页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再变形和再破坏,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再变形和再破坏,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力学模型构成的力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工程地质力学 岩体结构力学 岩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在水电水利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建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676,共10页
应用谷德振先生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重视区域地质构造体系、重视收集地质基础资料、重视岩体结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拱坝、高重力坝、深埋长隧洞、地下厂房、抽水蓄电站的工程地质勘察和编制相应的地质勘察规范。
关键词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区域构造体系 岩体结构 高坝坝基 高地应力破坏 河床深厚覆盖层 深埋长引水隧洞高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3
作者 宋玉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1-28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工程地质力学 学术研讨会 研究室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六十周年专辑约稿函
14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43-1343,共1页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专辑。由于《学报》正刊对页码的限制,专辑拟约请和工程地质室以及和工程地质室有关系的工程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页岩气 地质学报 约稿函 纪念活动 正刊 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院 十年 编辑部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黎断裂中段重大工程区地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世杰 兰恒星 张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47-1961,共15页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分析断裂特征。本文以重大工程建设密集的嘉黎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针对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中段的断裂地貌、岩石组合、岩体结构、地应力场、剪切带特征、第四纪活动性等工程地质力学因子具有典型的分段特征。断裂中段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两类:(1)临近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韧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2)远离东构造结的“脆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不同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东构造结下伏热地幔流产生的高温高压强变质作用带的影响。基于分段特征,探讨了嘉黎断裂沿线的不同段需重点关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孕灾特征,为这一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工程地质力学 工程地质模式 区域稳定 第四纪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更新记
16
作者 施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谷德振先生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设立谷德振讲座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工程地质学的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应第二届谷德振讲座专刊之约,本文以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再版更新为契机,诠... 谷德振先生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设立谷德振讲座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工程地质学的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应第二届谷德振讲座专刊之约,本文以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教材再版更新为契机,诠释了工程地质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南京大学 创新 教材 工程地质力学 专业委员会 创始人 讲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报》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约稿函
17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3,共1页
2014年8月13日是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谷德振先生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第一任主任,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IAEG中国国家小组第一任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届时... 2014年8月13日是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谷德振先生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第一任主任,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IAEG中国国家小组第一任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专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学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辑 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质力学 中国地质学会 水文地质 学部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地质工程问题暨IAEG第七届亚洲区域会议
18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0-400,共1页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工程问题 亚洲区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科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走过五十年
19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工程地质力学 学术研讨会 研究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高效开采的力学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48
20
作者 柳占立 庄茁 +2 位作者 孟庆国 詹世革 黄克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中国资源量丰富,地域分布广泛.页岩气开采能缓解我国常规油气产量不足、煤化石燃料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尽管北美页岩气&q...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中国资源量丰富,地域分布广泛.页岩气开采能缓解我国常规油气产量不足、煤化石燃料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尽管北美页岩气"革命"取得了成功,目前也仅有预期产量5%~15%的采收率.与北美地区相比,中国页岩气埋藏深,赋存条件差,自然丰度低,因此,高效开采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瞄准技术发展前沿,学术界和工业界联合对页岩气高效开采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结合近三年四川、重庆地区的页岩气试验区块遇到的新问题,针对中国未来3 500 m以下深部开采的新挑战,如地质沉积、裂缝发育构造不同、上覆压力增加、水平应力场变化等新问题,介绍和总结了目前中国页岩气高效开采面临的力学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多重耦合下的安全优质钻完井力学理论和方法、水力压裂体积改造和多尺度缝网形成机制、多尺度渗流力学特性与解吸附机理等."深部页岩气高效开采"的研究面向国家重大能源需求,科学意义重大,工程背景明确,需要工程力学、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专家合作,开展理论研究、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综合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高效开采页岩油气理论与技术的突破.学科交叉是研究页岩气高效开采问题、突破技术瓶颈的桥梁,只有力学与石油工程、地球科学等学科实现深度交叉融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工程地质力学 钻井完井理论 水力压裂 多尺度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