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热生物炭/地聚物复合材料对铅的吸附和钝化性能研究
1
作者 贺攀阳 王甜 +4 位作者 辛楷能 苏峰 陈天星 张晓民 宋学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4-2976,共13页
研究以小麦秸秆为碳源,通过地质聚合反应和水热炭化工艺制备水热生物炭/地聚物复合材料(Hydrothermal Biochar/Geopolymer Composites,HBCGCs),并探索了HBCGCs对Pb^(2+)吸附性能和对土壤中铅的钝化性能。研究发现:在秸秆质量分数为30%,... 研究以小麦秸秆为碳源,通过地质聚合反应和水热炭化工艺制备水热生物炭/地聚物复合材料(Hydrothermal Biochar/Geopolymer Composites,HBCGCs),并探索了HBCGCs对Pb^(2+)吸附性能和对土壤中铅的钝化性能。研究发现:在秸秆质量分数为30%,水热温度为240℃,水热介质浓度为0的条件下,制备的30HBCGCs-240-0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0.5 g/L、初始Pb^(2+)质量浓度为100 mg/L、溶液pH值为6.9时,对水中Pb^(2+)的去除率可达99.99%。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Pb^(2+)在HBCGCs-240-0上的吸附行为,这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此外,对铅污染土壤施加9%HBCGCs-240-0并稳定7 d后,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均有效降低,显示出良好的钝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水热生 地聚 复合材料 重金属 钝化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聚物混凝土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申晨 万小梅 +2 位作者 张素磊 赵铁军 鹿宇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37,共5页
应变硬化超高韧性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又称工程地聚物复合材料(EGC)或工程地聚物混凝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建筑材料。EGC以其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和超高的韧性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分析了EGC材料设计方法和基本力学... 应变硬化超高韧性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又称工程地聚物复合材料(EGC)或工程地聚物混凝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建筑材料。EGC以其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和超高的韧性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分析了EGC材料设计方法和基本力学性能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EGC材料设计方面,主要对基体、复合材料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尤其是详细阐述了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准应变硬化模型;在力学性能方面,主要概述了EGC材料的抗折、抗压和抗拉强度,以及拉伸应变行为和裂缝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为EGC的进一步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工程地混凝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物骨料粒径对HS-ECC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晋 贺曦文 +1 位作者 郑怡 张耀庭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89-3498,共10页
高强度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HS-ECC)中的精细硅砂骨料粒径通常小于0.30 mm,价格昂贵且不利于减少HS-ECC收缩,同时精细硅砂的开采和加工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粒径在0.30~<4.75 mm的地聚物骨料(GPA)作为精细硅砂的替代... 高强度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HS-ECC)中的精细硅砂骨料粒径通常小于0.30 mm,价格昂贵且不利于减少HS-ECC收缩,同时精细硅砂的开采和加工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粒径在0.30~<4.75 mm的地聚物骨料(GPA)作为精细硅砂的替代骨料制备HS-ECC,GPA的粒径被划分为三组,分别为0.30~<1.18 mm、1.18~<2.36 mm、2.36~<4.75 mm,以研究各粒径区间对HS-ECC抗压强度、拉伸应变能力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GPA粒径与石英砂骨料相同时,HS-ECC延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对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影响较小,平均裂缝宽度和平均裂缝间距均明显减小,GPA-水泥基质界面过渡区宽度大于石英砂-水泥基质界面过渡区宽度;GPA粒径不同时,HS-ECC的延性、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随GPA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平均裂缝宽度和平均裂缝间距均随GPA粒径的增大而增大,GPA-水泥基质界面过渡区宽度随GPA粒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复合材料 地聚骨料 骨料粒径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PE/PVA纤维EGC与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褚丽晶 卓柯先 +3 位作者 杨泽铭 李潮森 刘润安 林嘉祥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73,500,共12页
工程地聚物基复合材料(EGC)具备优异的拉伸延性和裂缝控制能力,在混凝土结构修复领域具有潜力,但高成本和对EGC-混凝土界面粘结机制理解的缺乏限制了EGC的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聚乙烯(PE)纤维和国产聚乙烯醇(PVA)纤维制备了混杂PE/PVA纤维... 工程地聚物基复合材料(EGC)具备优异的拉伸延性和裂缝控制能力,在混凝土结构修复领域具有潜力,但高成本和对EGC-混凝土界面粘结机制理解的缺乏限制了EGC的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聚乙烯(PE)纤维和国产聚乙烯醇(PVA)纤维制备了混杂PE/PVA纤维EGC(PE/PVA-EGC),并开展了EGC-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斜剪试验探讨了单掺PE纤维掺量、混杂PE/PVA纤维比例及前驱体比例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表明,增加PE纤维含量、PVA纤维替代率、矿渣含量和混凝土基体强度均能提高混凝土的界面剪切粘结强度。当单掺PE纤维掺量从1.0%(体积分数)增加到2.0%时,试件的界面剪切粘结强度增加了13.24%;界面剪切粘结强度随着PVA纤维替代率和基体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既有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时,混凝土与EGC有着最佳的粘结性能。因此,在适当的基体强度下,混杂PE/PVA纤维能有效改善EGC与既有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性能并控制修复或加固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聚物基复合材料 PE纤维 PVA纤维 界面粘结性能 斜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