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间信任与动态性交易:一项个案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因而他们间信任中既有工具性信任又有情感性信任,即所谓的中间信任。另外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还提出两个假设:一是经济行动者间存在的信任中工具性成分总是大于情感性成分,二是经济行动者随着交易处于不同阶段时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信任状况(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不同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
信任
工具性信任
情感性
信任
动态性交易
“嵌入性”视角
社会关系
经济行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公信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刘翠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8,共10页
科学公信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创造性地将"公信力"移植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结果,也是审视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紧张关系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公众优位的立场出发,科学公信力可被视为公众在理性权衡科技进步的影响后果的...
科学公信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创造性地将"公信力"移植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结果,也是审视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紧张关系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公众优位的立场出发,科学公信力可被视为公众在理性权衡科技进步的影响后果的基础上,对科学知识及其生产者的信任度。具体而言,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和符号性信任的相互作用机制推动了科学公信力的生成与演进。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亦即对"科学带给人类诸多福音"的效果的信任,是科学公信力产生的基础。而伦理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家人格能力等美德的信任,它既是工具性信任过渡到对人的信任的结果,也是确保工具性信任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符号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客观准确性的信任,是工具性与伦理性信任得以实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保障,将科学公信力限定在与真理有关的框架范围内,使得对其的探究能与其它公信力区别开来。经过实证检验,尽管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有些差异,但三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和解释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引起科学公信力的损耗流失。因此,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必须重视科技风险的治理,优化完善科学共同体的考评机制,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捍卫科学的客观公正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公信力
工具性信任
伦理性
信任
符号性
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间信任与动态性交易:一项个案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东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6,共6页
文摘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因而他们间信任中既有工具性信任又有情感性信任,即所谓的中间信任。另外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还提出两个假设:一是经济行动者间存在的信任中工具性成分总是大于情感性成分,二是经济行动者随着交易处于不同阶段时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信任状况(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不同组合)。
关键词
中间
信任
工具性信任
情感性
信任
动态性交易
“嵌入性”视角
社会关系
经济行动者
Keywords
middle trust, instrumental trust, emotional trust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公信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
4
2
作者
刘翠霞
机构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众与境下科学公信力的危机与重塑问题研究"(13CSH002)
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资助
文摘
科学公信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创造性地将"公信力"移植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的结果,也是审视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紧张关系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公众优位的立场出发,科学公信力可被视为公众在理性权衡科技进步的影响后果的基础上,对科学知识及其生产者的信任度。具体而言,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和符号性信任的相互作用机制推动了科学公信力的生成与演进。公众对科学的工具性信任亦即对"科学带给人类诸多福音"的效果的信任,是科学公信力产生的基础。而伦理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家人格能力等美德的信任,它既是工具性信任过渡到对人的信任的结果,也是确保工具性信任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符号性信任亦即公众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客观准确性的信任,是工具性与伦理性信任得以实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保障,将科学公信力限定在与真理有关的框架范围内,使得对其的探究能与其它公信力区别开来。经过实证检验,尽管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有些差异,但三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和解释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引起科学公信力的损耗流失。因此,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必须重视科技风险的治理,优化完善科学共同体的考评机制,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捍卫科学的客观公正形相。
关键词
科学公信力
工具性信任
伦理性
信任
符号性
信任
Keywords
credibility of science
instrumental trust
ethical trust
symbolic trust
分类号
G31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间信任与动态性交易:一项个案研究
刘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科学公信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证检验
刘翠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