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媒体:由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到具身理论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了揭示教学媒体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向,该研究考察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动因,并建立了"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具身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技术工具论的视界中,教学媒体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被动的工具,其作用仅是表示和描述... 为了揭示教学媒体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向,该研究考察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动因,并建立了"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具身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技术工具论的视界中,教学媒体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被动的工具,其作用仅是表示和描述知识,进而对"预成性"教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强化与塑造作用。而在工具实在论看来,教学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被动地表征知识,它似乎变成了有生命的"有机体",进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并最终与"生成性"教学达成了某种默契。具身理论强调"人—技术"共生融合,在此语境下,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要体现"效益"原则,更要走向人性化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媒体 技术工具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预成性 生成性 人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德工具实在论理论内涵及悖论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庆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工具实在论是唐.伊德科学解释的核心观念之一,它突出了科学理解中的工具因素,为科学理解提供了一种工具化的维度。其内涵包括:工具与工具的使用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工具是前理解结构;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但是... 工具实在论是唐.伊德科学解释的核心观念之一,它突出了科学理解中的工具因素,为科学理解提供了一种工具化的维度。其内涵包括:工具与工具的使用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工具是前理解结构;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但是,这一观念忽略了个人旨趣、理论作用、视域差异及工具地位。事实上个人旨趣决定着科学家制造工具和选择工具的过程,理论与工具的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视域差异决定着实在的样式,工具是知觉的延伸。对工具实在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伊德后现象学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伊德 工具实在论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为了更清晰、更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者以"教育哲学"作为平台,并借助"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的概念,引导出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整体性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是基... 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为了更清晰、更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者以"教育哲学"作为平台,并借助"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的概念,引导出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整体性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是基于后现象学"变更—多重稳定"的方法论,从日常流行的"技术工具论"出发,经由后现象学的"工具实在论"和"具身理论",分别对教育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与探究。最终试图形成教育哲学视域中关于技术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期使其成为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技术向度 后现象学 技术工具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德的技术哲学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观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唐·伊德关于人与技术、技术与文化、工具实在论等技术哲学思想,并做了简要评论。
关键词 伊德 技术哲学 美国 工具实在论 文化 人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