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啮合转子压缩机工作腔容积计算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冯诗愚 高秀峰 +1 位作者 刘卫华 李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904-1908,共5页
内啮合转子压缩机工作腔容积和转角变化的关系是进行压缩机热力计算的基础,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计算公式。采用线积分的方法来计算工作腔基元面积的方法可很方便地推广到型线更复杂的内啮合转子机构中去。同时,提出了容积转角的概念,通过... 内啮合转子压缩机工作腔容积和转角变化的关系是进行压缩机热力计算的基础,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计算公式。采用线积分的方法来计算工作腔基元面积的方法可很方便地推广到型线更复杂的内啮合转子机构中去。同时,提出了容积转角的概念,通过该转角可使计算得到的容积-转角变化关系符合传统压缩机的使用习惯。分别以内外转子为主动机构,推导了扫气容积和余隙容积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啮合 转子压缩机 工作腔 容积 转角 基元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工作腔吸油气穴数值解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冀宏 王洋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7,共4页
为揭示轴向柱塞泵吸油时工作腔内的气穴现象并寻求控制方法,利用AMESim软件建立柱塞工作腔吸油模型.以工作腔内无空气析出作为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吸油短孔尺寸进行优化,获得吸油短孔直径的临界值以及腔内压力与空气析出变化曲线;利... 为揭示轴向柱塞泵吸油时工作腔内的气穴现象并寻求控制方法,利用AMESim软件建立柱塞工作腔吸油模型.以工作腔内无空气析出作为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吸油短孔尺寸进行优化,获得吸油短孔直径的临界值以及腔内压力与空气析出变化曲线;利用Fluent动网格技术,使用湍流k-ε模型与气穴模型对优化的工作腔进行动态流场计算,给出腔内流场压力与空气体积分数分布.结果表明:在缸体转角90°附近,工作腔内负压最低;吸油短孔直径大于临界值时,腔内压力高于空气分离压,无空气析出;腔内负压分布不均匀,工作腔底部附近压力较低,空气体积分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 柱塞工作腔 吸油气穴 遗传算法 动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液中气泡含量对高压叶片泵工作腔油液压力和叶片受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少年 魏列江 +1 位作者 王峥嵘 那焱青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1-94,共4页
考虑绝热过程中气泡含量与油液弹性模量的关系,建立高压子母叶片泵工作腔油液预升压过程中油液压力与气泡含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不同气泡含量下叶片泵预升压过程中油液压力和排油区叶片受力随转子转角变化的曲线。
关键词 气泡含量 体积弹性模量 工作腔 油液压力 叶片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国远 郁永章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介绍了电动汽车空调用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试验研究倩况,并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转速及蒸发温度对压缩机制冷量、输入功率、COP及容积效率等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和电动汽车空调用涡旋压缩机的COP比较,进一步说明: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比... 介绍了电动汽车空调用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试验研究倩况,并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转速及蒸发温度对压缩机制冷量、输入功率、COP及容积效率等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和电动汽车空调用涡旋压缩机的COP比较,进一步说明: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比较适合电动汽车空调系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片压缩机 空调器 电动汽车 工作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结构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国远 彦启森 郁永章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7-20,共4页
利用作者建立的模拟模型 ,对双工作腔滑片压缩机的滑片倾角、滑片数及相对长度等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 ,并找出了这些参数的适宜值 。
关键词 压缩机 结构优化 汽车空调 工作腔 滑片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螺杆压缩机工作腔喷液过程几何特性及工作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增丽 申迎峰 +2 位作者 王振波 王君 冯全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4,共7页
为了分析工作腔喷液单螺杆压缩机喷液过程的几何特性及喷液机理,基于单螺杆压缩机的工作特性,确定了螺槽与喷液孔连通时的特征角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作腔喷液的几何模型,得到了任意星轮转角位置处的有效喷液面积,分析了不同喷液孔初... 为了分析工作腔喷液单螺杆压缩机喷液过程的几何特性及喷液机理,基于单螺杆压缩机的工作特性,确定了螺槽与喷液孔连通时的特征角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作腔喷液的几何模型,得到了任意星轮转角位置处的有效喷液面积,分析了不同喷液孔初始位置及喷液孔径对有效喷液面积的影响。基于工作腔喷液的几何模型提出了喷液过程理论计算方法,对单螺杆压缩机工作腔喷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喷液孔面积随星轮转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喷液孔初始位置和喷液孔径两者共同影响喷液开始角度和喷液持续时间,喷液量受喷液面积和喷液孔前后压差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且在喷液孔面积最大的起始位置存在一个最大单位角度喷液量。通过对工作腔喷液机理进行分析,可为以后单螺杆压缩机工作腔喷液过程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液单螺杆压缩机 工作腔喷液 几何特性 工作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往复泵工作腔中的夹带气体及液体压缩性对K_V值的影响
7
作者 孙大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8-23,5-6,共6页
高压往复泵工作腔中夹带的气体及液体的压缩性对容积系数K_V具有较大的影响。文中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了影响K_V值的几种因素,并推导出几种综合因素的压缩系数β_h的计算公式,从而基本上弥补了在几种因素同时存在情况下K_V值计... 高压往复泵工作腔中夹带的气体及液体的压缩性对容积系数K_V具有较大的影响。文中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了影响K_V值的几种因素,并推导出几种综合因素的压缩系数β_h的计算公式,从而基本上弥补了在几种因素同时存在情况下K_V值计算方法的不足。文末对提高高压往复泵的K_V值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往复泵 工作腔 气体 Kv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涡旋型线的几何理论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国梁 李连生 +1 位作者 张薇 束鹏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9-503,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型线,由大圆弧、小圆弧和直线交替构成,称为双圆弧加直线单元组合型线,简称AAL型线,并建立了该型线的基本几何理论,推导了工作腔容积.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线与渐开线相比具有较大的有效容积比和较小的内容积比,吸气增... 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型线,由大圆弧、小圆弧和直线交替构成,称为双圆弧加直线单元组合型线,简称AAL型线,并建立了该型线的基本几何理论,推导了工作腔容积.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线与渐开线相比具有较大的有效容积比和较小的内容积比,吸气增压效果明显,使得压缩过程趋于平缓,有利于减缓气体力对主轴的冲击;设计加工也较方便,在相同的排气量下具有较小的外径尺寸.可见,采用AAL型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涡旋压缩机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机械 型线 工作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转向叶片泵配流噪声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冀宏 王峥嵘 张玮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23,共3页
汽车动力转向叶片泵在驱动转速、工作压力、油液参数等主要参数频繁变化的工况下运行,研究转向叶片泵各种参数对配流噪声的影响规律,从设计上加以优化,是保证动力转向叶片泵在各种运行条件下获得低噪声优良性能的关键。从分析叶片工作... 汽车动力转向叶片泵在驱动转速、工作压力、油液参数等主要参数频繁变化的工况下运行,研究转向叶片泵各种参数对配流噪声的影响规律,从设计上加以优化,是保证动力转向叶片泵在各种运行条件下获得低噪声优良性能的关键。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建立了预升压微分方程,给出了主要参数对配流压力的影响曲线,得出了控制动力转向叶片泵流体噪声的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转向叶片泵 叶片工作腔 预升压 配流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链传动系统仿真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民 陈烨龙 +2 位作者 周阳春 杜慧勇 徐斌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5期26-30,共5页
针对某型柴油机正时链传动系统,利用AVL-Excite软件的Timing Drive模块建立链传动及全阀系的动力学模型,计算链条运动轨迹、链条与链轮、链条与导板的接触力、链条内力及其激励频谱特性以及液压张紧器工作腔压力的动态特性,并对凸轮轴... 针对某型柴油机正时链传动系统,利用AVL-Excite软件的Timing Drive模块建立链传动及全阀系的动力学模型,计算链条运动轨迹、链条与链轮、链条与导板的接触力、链条内力及其激励频谱特性以及液压张紧器工作腔压力的动态特性,并对凸轮轴转速波动、液压张紧器工作腔压力以及曲轴和凸轮的相位波动进行试验验证。最后,在半消声室中利用B&K噪声测量系统对发动机前端进行声强探测与声压测量。台架试验表明,怠速倒拖工况与怠速工况下,前端的声压级差异明显,所设计的正时链传动系统工作正常,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正时链传动 液压张紧器 仿真试验 工作腔压力 相位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槽型式对转向叶片泵瞬时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向辉 王峥嵘 王建森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4-76,共3页
在行走机械中,转向叶片泵是动力转向器的动力源,其输出流量的均匀性对转向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预升压过程中工作腔通过减振槽消耗高压油和工作腔机械闭死压缩是转向叶片泵产生流量脉动的主要因素,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建立... 在行走机械中,转向叶片泵是动力转向器的动力源,其输出流量的均匀性对转向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预升压过程中工作腔通过减振槽消耗高压油和工作腔机械闭死压缩是转向叶片泵产生流量脉动的主要因素,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建立了预升压微分方程,计算了预升压过程中工作腔压力的数值,给出了预升压过程中损失流量和泵的瞬时流量曲线。结果表明,采用变截面和等截面减振槽并联而成的复合结构是降低流量脉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叶片泵 叶片工作腔 减振槽 瞬时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穗联合收获机禾秆处理装置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邱先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4,共3页
收获后田间直立禾秆的处理问题是梳穗联合收获机实现产业化的瓶颈 ,通过对梳穗联合收获机禾秆处理装置的试验分析 ,得出了禾秆切碎器的锤片排列形式及工作腔间隙、锤片线速度等主要工作参数计算模型 ,解决了现有梳穗联合收获机对作物适... 收获后田间直立禾秆的处理问题是梳穗联合收获机实现产业化的瓶颈 ,通过对梳穗联合收获机禾秆处理装置的试验分析 ,得出了禾秆切碎器的锤片排列形式及工作腔间隙、锤片线速度等主要工作参数计算模型 ,解决了现有梳穗联合收获机对作物适应性较差及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穗联合收获机 禾秆处理装置 试验 禾秆切碎器 锤片排列形式 工作腔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带抓捕装置液压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康 王楠楠 +1 位作者 李军霞 程昆鹏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75,共6页
为实现对大运量、长距离、重载的带式输送机在工作过程中断裂的胶带进行准确、及时的抓捕,设计了一套机电液一体化的断带抓捕装置。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装置的液压系统模型,借助AME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蓄能器不同参数的设... 为实现对大运量、长距离、重载的带式输送机在工作过程中断裂的胶带进行准确、及时的抓捕,设计了一套机电液一体化的断带抓捕装置。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装置的液压系统模型,借助AME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蓄能器不同参数的设定对抓捕效果的影响,同时组装搭建了断带抓捕试验台,对上述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5L双蓄能器对胶带的抓捕时间较50L单蓄能器对胶带抓捕时间短;在一定范围内,并联式蓄能器容积越小,抓捕时间越长;液压泵与蓄能器之间的安装距离也影响系统对胶带的抓捕效果,安装距离越大,抓捕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带抓捕 液压系统 蓄能器 AMESIM 工作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偶合器试验与微机数据处理
14
作者 查殿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1989年第4期62-65,79,共5页
液力偶合器是一种液力传动装置,能空载启动原动机并逐步启动大惯量负载,从而有效地防止工作机器过载。它具有平稳运转、隔振、无级调速、均衡各原动机之间负载分配等一系列优点,故在造船、冶金、发电、矿山、化工、纺织、轻工、采煤、... 液力偶合器是一种液力传动装置,能空载启动原动机并逐步启动大惯量负载,从而有效地防止工作机器过载。它具有平稳运转、隔振、无级调速、均衡各原动机之间负载分配等一系列优点,故在造船、冶金、发电、矿山、化工、纺织、轻工、采煤、起重运输、供水供气等部门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液力偶合器工作腔中液流运动是一种复杂的三元流动,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其简化为一元流动来处理,因而不能完全如实地反映液流在流道内的实际情况,还得靠台架试验来修正理论计算。因此台架试验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已引起行业同仁们的普遍重视。显然,提高测试技术对改善液力偶合器的质量和运转性能有着很大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偶合器 液力传动装置 一元流动 大惯量 运转性能 工作腔 产品设计制造 微机系统 无级调速 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液压系统新型抗燃液——高水基液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吴宗真 《舰船科学技术》 1989年第6期42-50,41,共10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新型的舰船及工业液压系统用的抗燃液——高水基液。前部分系作者根据在美国威克斯(VICKERS)公司,对高水基液进行的实验研究报告写成。阐述了常规液压系统的元件使用高水基液后性能的变化,基于实验数据给出了实用的、...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新型的舰船及工业液压系统用的抗燃液——高水基液。前部分系作者根据在美国威克斯(VICKERS)公司,对高水基液进行的实验研究报告写成。阐述了常规液压系统的元件使用高水基液后性能的变化,基于实验数据给出了实用的、预测液压控制阀内泄量和压力降的经验公式,并叙述了采用高水基液需注意的问题。后部分论述了国内外高水基液技术发展的现状,指出高水基液技术上的优缺点,并从早期高水基液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预测高水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系统 基液 液压控制阀 液压阀 泄量 内泄 液压元件 液压介质 方向阀 工作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