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工业标准化运动和参与创建国际标准化组织
1
作者 李俊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4,共13页
工业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结果。全面抗战前,受西方列强向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工业材料来自多国,因此工业标准不一。全面抗战时期,国人意识到工业标准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工业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结果。全面抗战前,受西方列强向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工业材料来自多国,因此工业标准不一。全面抗战时期,国人意识到工业标准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分工合作大量生产和工业动员,促进工业普及化,从而提高工业化水平。战时国民政府从促进战后工业建设的角度考量工业标准化问题,其目的是便于统一进口国外机器设备的标准;按照一定标准向国外出口农矿产品,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信用;使国防工业与民生工业打成一片。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事务,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参与创建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其策略是要求保留各国在工业标准制定上的自主权,以便工业落后国家保护本国幼稚工业,避免中国战后成为美国经济的附庸。鉴于中国是农业国家,国民政府主张ISO应多设农产品技术委员会,试图争取在中国设置五个分委会秘书处,并且建议设立茶叶分委会。总体而言,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和工业界、科学界人士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国工业标准化,一方面是在民族主义刺激下,希望利用工业标准化直接借鉴工业先进国家的经验,使用最新式技术进行大量生产,以最短时间“迎头赶上”工业先进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标准化运动与194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相契合,通过制定工业标准能够实现各部门的配合,有助于战后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但是,由于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膨胀严重,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加之国际贸易恢复缓慢,中国工业未能得到迅速发展,工业标准化亦难以顺利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工业标准 工业标准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