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及其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汤青 徐勇 刘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6-51,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划分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和稳定型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方法:GIS技术,统计分析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划分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和稳定型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方法:GIS技术,统计分析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粤东地区次之,粤西地区和北部山区相对稳定;城市化、产业非农化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变化越剧烈的地区,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越大;处于城市化加速和完成阶段、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研究结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掌握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及其与城市化、工业化耦合关系,合理调控未来各区域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 工业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郑飞 刘光远 刘志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1-256,共6页
运用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1—2008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特征,研究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为更加有效实施"富民兴边"国家战略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经济带3个轴... 运用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1—2008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特征,研究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为更加有效实施"富民兴边"国家战略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经济带3个轴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其他地区相对稳定,南疆的克州与和田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小;(2)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边疆新时期扶贫开发,应针对处于不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市州采取有差别的土地政策,通过放宽、放活建设用地供给,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力争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 工业化 耦合系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多尺度驱动力耦合模型构建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俊三 袁磊 张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6,共10页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成耦合模型总体框架,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实现与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该耦合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155%,相对误差分布在[-3.91%,4.98%]区间内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90.3%,基本达到了对三级实证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的再现与模拟。研究结论:耦合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较为可靠,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数量结构在不同尺度间的配置与协调提供有效的预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化驱动力 空间多尺度 系统动力学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飞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4-291,共8页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综合变动系数,运用耦合度模型开展了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为促进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综合变动系数,运用耦合度模型开展了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为促进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域单元乡村性指数变化较小,平均值为0.62~0.63,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以鄱阳湖水域为中心,越往外围乡村性越弱;(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土地利用较为稳定,变化程度较小,南昌市区、星子县、鹰潭市区、鄱阳县为剧变型和缓变型,其余27个县域为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为低水平耦合,耦合度整体上为0.25,其中11个县域处在颉颃时期,20个县域为低水平的耦合;(4)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为低度协调,平均协调度为0.31,仅南昌市区、星子县、鄱阳县、余干县属于高度协调,武宁县、湖口县、鹰潭市区属于中度协调,其余24个县域为低度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土地利用变化 耦合关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变化及耦合协调特征分析——基于“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前后的对比 被引量:18
5
作者 侯蕊 李红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8,共10页
研究目的:定量测度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其耦合协调特征,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检验"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格网分析法、指标空间化模型、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 研究目的:定量测度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其耦合协调特征,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检验"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格网分析法、指标空间化模型、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8年,武汉市二级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显著,农业生产功能、生物保护功能、景观保育功能总体表现为减弱趋势,产值功能、人口承载功能、建筑承载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总体表现为增强趋势,其中产值功能增幅最大;(2)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整体有所下降,减幅分别为23.04%和0.49%,社会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为66.93%;(3)3个时期武汉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均值分别为0.206、0.202和0.204,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功能提升最为显著,呈现出以城市中心到外延"高-低-高"的圈层式分布格局。研究结论:"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后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先降后升,良好协调区以江汉区为中心规模扩张,武汉市土地利用多功能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增强的优化发展态势,不同行政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协调性有待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 时空变化 耦合协调度 “两型社会”试验区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9
6
作者 侯一峰 汪洋 张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8,共8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1990年以来,位于新疆干旱区的渭干-库车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不断加深。【目...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1990年以来,位于新疆干旱区的渭干-库车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不断加深。【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的扩张,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渭干-库车河的生态环境愈发脆弱,严重威胁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兹以渭干-库车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绿洲生态效应。【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1990-2014年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1990-2014年,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变化十分明显,增长率为53.10%,草地面积以255.70 km^2/a的速度减少,减少了近23.44%。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和未利用地,这一现象在渭干河中游和库车河下游区域最为明显。信息熵和均衡度均有所上升,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绿洲的扩张致使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25 a内下降19.78%。绿洲系统不稳定性也有所升高,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导致渭干-库车河流域生态逐渐恶化,加剧草地退化,甚至引发沙漠化问题,严重危及绿洲系统安全与稳定,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耦合 生态效应 渭干-库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耦合关系分析——以田阳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黄莹 韦燕飞 +1 位作者 李莹 童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7期203-207,258,共6页
以村级为尺度,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贫困度评价。选取耕地和未利用地2个对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地类测算田阳县贫困村2005—2015年土地动态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贫困度与... 以村级为尺度,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贫困度评价。选取耕地和未利用地2个对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地类测算田阳县贫困村2005—2015年土地动态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贫困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情况,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其空间耦合分异特征。结果表明:52个贫困村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22个;未利用地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36个,说明土地利用与贫困的时空耦合关联度大。其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有反方向的耦合关系,则未利用地与贫困有正方向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可为提出差别化土地扶贫政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贫困 时空耦合 田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崔超 刘申 +6 位作者 翟丽梅 周继文 张富林 刘宏斌 雷秋良 武淑霞 华玲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选取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3150 km^2),根据1990、2000、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Arc GIS支持下,应用景观特征分析和氮磷输出系数模型方法,在分析流域景观格局转变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 选取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3150 km^2),根据1990、2000、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Arc GIS支持下,应用景观特征分析和氮磷输出系数模型方法,在分析流域景观格局转变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缓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变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3%,为前10年变化量占比的3倍之多。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量最为明显的均为林地转旱地和旱地转林地;从单位时间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1990—2000年旱地变化最为剧烈,2000—2010年居民地变化最为剧烈;从土地利用相对动态度来看,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旱地均最高。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非点源总氮(TN)和总磷(TP)输出影响较小,TN增加1.57 t·a^(-1),TP减少0.073 t·a^(-1);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显著降低了TN、TP的输出量,净值分别为78.5、6.1 t·a^(-1)。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TN、TP的负荷影响不同,旱地转变为林地时TN负荷表现为消减,林地转变为旱地时TN负荷增加;水田转变为林地时TP负荷减少,旱地转变为水田时TP负荷增加。在输出系数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关系的建立中,使用土地利用状态量变化面积不能真实计算出其对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的影响,通过土地利用过程量面积的变增才能真实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非点源 输出系数 状态量和过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TOPSIS法的土地利用效益测度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35
9
作者 宋成舜 谈兵 +1 位作者 韩冰华 柯新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6-291,共6页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两级分化明显区域差...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两级分化明显区域差异悬殊的特征。社会经济效益以其他城市的低级效益为主,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生态环境效益以其他城市的良好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为辅,而综合效益则以其他城市的中度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和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且区域差异较小;(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较显著,包括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两种类型。武汉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其他城市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度 变异系数TOPSIS法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 被引量:15
10
作者 邢容容 马安青 +2 位作者 张小伟 于欣鑫 马冰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14,共4页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参考。以青岛市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基于2000年、2011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DEM、人口、GDP、距离等因素...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参考。以青岛市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基于2000年、2011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DEM、人口、GDP、距离等因素模拟出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11年解译数据对比,得到模拟精度为94.27%,说明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接着对2022年、2033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Logistic-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1—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将保持2000—2011年的变化趋势,表现在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以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2022—2033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仍然增加,但是增加速率明显小于2011—2022年。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以应用于模拟多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演变。该研究可为青岛市的土地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模拟 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刘晶 彭补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5-299,320,共6页
本文以无锡锡山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分析 经济发展 耕地面积变化 社会 工业化 城镇化 锡山市 无锡 政治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渭干河-库车河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12
作者 王宏卫 丁建丽 谢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86-1892,共7页
【目的】选取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研究区,分析与评价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度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指数。【结果】1989~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共增加了4.264 7×... 【目的】选取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研究区,分析与评价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度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指数。【结果】1989~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共增加了4.264 7×10^8元,年平均变化率为1.05%。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构变化中,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比例上升了,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娱乐休闲价值的单项服务功能比例下降。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结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升,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能力有所上升,同时说明渭干河-库车河绿洲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基本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蓝绿水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文婷 杨肖丽 任立良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3,189,共9页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赣江流域的典型年,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年份赣江流域蓝绿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设置多种气候与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年、1998年和2014年分别为...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赣江流域的典型年,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年份赣江流域蓝绿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设置多种气候与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年、1998年和2014年分别为赣江流域的干旱年、湿润年和正常年;湿润年的蓝水量最为丰富,是干旱年的2.01倍,绿水量的变化相对稳定,干旱年绿水系数最高,是湿润年的1.44倍;土地利用变化对蓝绿水的时空分布影响较小;气候变化情景下蓝水量、绿水量分别增加了75.52 mm和30.65 mm,绿水系数减小了2.33%,共同变化情景下蓝绿水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情景大致相同,表明气候变化对流域蓝绿水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蓝绿水 绿水系数 SWAT模型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权衡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春莲 胡宝清 +2 位作者 黄思敏 黄丽芳 李彩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286,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目的]量化和分析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生态系统服务现状,进而阐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运用网格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山江海耦合关键带1990—2020年ESV时空变化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总ESV从788.55亿元增加至792.30亿元,增幅为0.48%,林地、耕地、水域地类ESV较高,为区内总ESV主要贡献因子,建设用地ESV较低,ESV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1990—2020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以协同关系为主,约占85.45%,其中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江海耦合关键带中部及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喀斯特山区;协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级城区及沿海地区。[结论]1990—2020年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协调且保持动态平衡,食物生产活动会影响其他生态服务的能力,未来地方应严格把控生产活动开发边界,注重对生产地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杭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杨帆 金平斌 朱鑫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62-1474,共13页
基于1985~2015年的杭州市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使用ArcGIS和ENVI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耕建系数,对杭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逐年递增,耕地... 基于1985~2015年的杭州市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使用ArcGIS和ENVI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耕建系数,对杭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逐年递增,耕地逐年递减,水体和林地波动较小.2)建设用地总量和转变程度逐年递增,主要来源是耕地;耕地总量和转变程度逐年递减,主要来源为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和水体的主要转变来源和去向都是耕地.3)八区土地城市化进程存在时序差异,耕建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地城市化进程.4)上城区、下城区和拱墅区处于均衡阶段,江干区、滨江区和西湖区处于趋稳阶段,萧山区和余杭区处于转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变化 监督分类 土地城市化 耕建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6年泰兴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16
作者 朱鹏 周宁 +1 位作者 祝萍 王映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210-212,共3页
依据泰兴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对2009—2016年泰兴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各地类面积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等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分析全市近8年的人地协调情况。结果表明,2009—2016年泰兴市的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也逐渐增大... 依据泰兴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对2009—2016年泰兴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各地类面积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等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分析全市近8年的人地协调情况。结果表明,2009—2016年泰兴市的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也逐渐增大。未来仍需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逐步实现高效开发与规模经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结构变化 数据分析法 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 泰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
17
作者 于坤霞 蒋凯鑫 +3 位作者 孙倩 李鹏 李占斌 张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8,共5页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延效应,从内生和外延两方面定量对比分析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府谷县从2000—2013年实现了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上升,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从2000年的215.88 t/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30.59 t/万元。生态经济耦合指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府谷县梯田和坡耕地的变化对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水浇地与坝地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政策的执行不仅让府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使其经济耦合内部呈现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耦合 土地利用变化 内生效应 外延效应 风蚀水蚀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中上游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晓丽 陈明哲 +3 位作者 汪子雄 朱姝娟 崔璨 周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2,共7页
为了研究与量化人类活动、下垫面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淮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淮河流域中上游(蚌埠站以上)为研究区域,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R/S分析法,分析1958—2018年的降水和潜在蒸发序列及1958—2016年的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 为了研究与量化人类活动、下垫面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淮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以淮河流域中上游(蚌埠站以上)为研究区域,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R/S分析法,分析1958—2018年的降水和潜在蒸发序列及1958—2016年的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并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计算降水、潜在蒸发和下垫面参数的弹性系数,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蚌埠站径流序列在1990年发生突变,变化期多年平均径流深比基准期减少了20.9 mm,草地面积也在1990年出现大幅下降,占比更大的林地、水域面积对应的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基准期和变化期降水、潜在蒸发、下垫面参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11、-1.10、-1.10和2.36、-1.36、-1.07。在导致径流变化的各因素中,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7.13%、-53.53%、-9.34%,其中下垫面变化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 土地利用变化 归因分析 淮河流域中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LUCC驱动的碳储量时空动态特征与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布威阿依谢姆·吐合提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5 位作者 姚凯旋 魏倩倩 姚磊 唐华 罗健梅 段越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01-513,共13页
运用一个集成GMOP-PLUS-InVEST模型的框架,动态分析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和碳储量的变化,并提供2030年3种可代替发展方案:自然发展情景(情形S1)、经济快速发展情景(情形S2)、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情景(情形S3)。研究结... 运用一个集成GMOP-PLUS-InVEST模型的框架,动态分析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和碳储量的变化,并提供2030年3种可代替发展方案:自然发展情景(情形S1)、经济快速发展情景(情形S2)、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情景(情形S3)。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耕地、建设用地和草地增加,林地、未利用地和水体则减少;在LUCC驱动下,过去30年间,总碳储量呈“增-减-增-减”的交替波动状态,整体增加了9.79×10^(6) t;与延续历史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情景S3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最为缓减,因为该情景对区域森林和草地资源的干扰有最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耦合模型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情景模拟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阿不都艾尼·阿不力孜 任强 +3 位作者 王义成 於嘉闻 龙爱华 张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8,共8页
水土资源是维持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绿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旨在通过水足迹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特征及其相互影响。1990—20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 水土资源是维持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绿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旨在通过水足迹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特征及其相互影响。1990—20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增加了225.2亿m^(3),人工绿洲增加了1.30万km^(2),天然绿洲减少了0.16万km^(2)。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有分别向叶尔羌河下游、渭干河周边、开孔河中段及阿克苏河到塔里木河干流之间聚集的趋势,农业水足迹和天然绿洲的空间失配度要远高于人工绿洲,流域绿洲总体处于亚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建议当地政府可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等方式来提升流域绿洲水土资源的匹配性与稳定性。结果可为当地绿洲水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水足迹 土地利用变化 基尼系数 水土资源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