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邢凯峰 谢昊星 +7 位作者 张立冬 周军 冯立云 张华轩 陈尚 赵耀 戎俊 张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6-1117,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茶良种选育和遗传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16个种源地的218株生长良好的野... 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茶良种选育和遗传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16个种源地的218株生长良好的野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6个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范围为12.03%~35.08%,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42.83%)大于种源内变异系数均值(23.99%),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8.63%,说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度、鲜籽重和每果籽数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皮厚度和鲜出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0.773%,表明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本可以用前3个主成分来反映,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大小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出籽率特征,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形状特征。聚类分析表明,16个种源在欧式距离10处被分为Ⅰ和Ⅱ类,同时进一步在欧氏距离5处分成不同的亚类,第Ⅰ类在生产加工中比较方便,第Ⅱ类在产量和收益上更具优势。本研究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类群种源作为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油茶 果实表型性状 变异分析 巢式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东北杏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董胜君 王若溪 +3 位作者 张皓凯 陈建华 刘立新 于庆福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50,共9页
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份13个种源的47株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成熟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种源的16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份13个种源的47株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成熟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种源的16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果实表型性状的差异较大;16个果实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92~2.04,其中,果核壳厚度和单果仁质量的Shannon-Wiener指数相等且最大。果实表型性状的种源间变异系数为9.40%~34.77%,种源内变异系数为5.35%~19.67%,且果实表型性状的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17.38%)大于种源内变异系数均值(11.20%)。除单果仁质量、果仁纵径和果仁侧径外,其他果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供试所有果实表型性状的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52.19%)大于种源内表型分化系数均值(47.8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79%,能基本反映东北杏果实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83%,主要反映果实性状特征;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8.37%,主要反映果核性状特征;第3和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2.18%和9.41%,二者主要反映果仁性状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7.5处,供试的13个种源被分成A和B类,并在欧氏距离7.5处各分成4和2个亚类。分析结果表明:A类包含辽宁桓仁、辽宁清原、辽宁东陵、吉林磐石、吉林龙潭、黑龙江宁安、黑龙江麻山和黑龙江阿城8个种源,这些种源的果实大、出仁率高,适用于选育大果或仁用类型;B类包含辽宁凤城、辽宁本溪、辽宁新宾、吉林抚松和吉林敦化5个种源,这些种源的果核大、果核壳厚、出核率高,适用于选育核壳用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杏果实性状变异丰富,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宜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类群种源作为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杏 果实表型性状 变异分析 巢式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项伟 易自力 +3 位作者 肖亮 黄红梅 乔匿骎 黄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5,共9页
本研究测定了采自于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4个植物区系32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种质材料的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叶... 本研究测定了采自于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4个植物区系32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种质材料的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叶长、叶宽、叶茎比、含水量9个表型性状,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和含水量6个表型性状在区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9个表型性状在区系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3.53%~45.54%。2)干物质产量与茎径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茎比显著负相关(P<0.05);冠层高与花茎高、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径与叶茎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宽与叶长显著正相关(P<0.05),与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与冠层高、茎径显著负相关(P<0.05),与茎密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经度与干物质产量显著负相关(P<0.05);纬度与茎密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径显著负相关(P<0.05)。3)采用UPGMA聚类方法进行综合聚类,4个区系被分为3类,黄淮平原亚地区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为第Ⅰ类,该类群南荻植株较矮、茎秆细小、产量较小;江汉平原亚地区和川、鄂、湘亚地区为第Ⅱ类,该类群南荻植株高大、茎秆粗壮、产量大;江汉平原、赣南-湘东丘陵和川、鄂、湘3个亚地区的南部地区为第Ⅲ类,该类群南荻介于第Ⅰ类和第Ⅱ类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荻 表型性状 巢式方差分析 偏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