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晚清州县委员与官僚行政——以巴县为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梁勇
-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180,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湖广填四川”移民墓葬碑刻数据库建设及其乡村社会研究(17ZDA188)。
-
文摘
有清一代,地方督抚大员因特定事务临时差遣的办事人员称为委员,“事竣则裁”。咸同以后,州县各类型公局机构大量兴起,委员出现了“任期化”的趋势。通过对清代《巴县档案》《南部档案》等州县档案资料的梳理,详细考察州县委员的职位、薪水及委员的承充、卸任过程,并对州县行政事务中委员的职责、委员与州县官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清政府通过差遣委员,为候补官员提供了就职的“岗位”,有助于州县新增行政事务的运行,更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皇权下县”。
-
关键词
委员
州县行政
清代巴县
皇权下县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代江南乡村的社会治理及其变化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冯贤亮
-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中国乡村治理与社会秩序研究”(18ZDA17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国家统治的基础在州县。在州县行政治理工作中,除了“钱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治安。治安虽包罗基层社会事务的很多方面,但重在命、盗两端。方大湜甚至认为,在地方治理的视野中,户婚、田土、钱债、偷窃等,都属社会生活中的“细故”、小事,碰到那些“命盗重案”,方始经心。
-
关键词
钱债
户婚
治安
州县行政
命盗
江南乡村
治理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清代督抚监司监察制度的弊端与异化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魏光奇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59,共5页
-
基金
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
文摘
清代在各省设置督、抚和藩、臬、道等各级监司,这种制度与现代政治中的地方行政分层制度性质不同,主要职能在于督导、规范州县官行政。督抚监司在督导监察州县行政方面各有其权责。然而,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却不理想,不仅未能实现其督导和监察州县行政的本旨,反而造成许多严重的弊端,发生了严重"异化"。它严重干扰了州县政府的行政,给州县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力负担。督抚监司制度实行的结果,一方面限制了州县官的施政权力,消磨了他们的施政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却未能阻止他们剥民、虐民。中国传统政治单纯通过"以官制官"的体制内监察,无法解决政府运作的规范与廉洁问题。
-
关键词
清代
督抚监司制度
督导监察
州县官
州县行政
-
Keywords
the Qing dynasty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intend and direct
prefecture and county officials
administration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