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巴山及川东北前陆盆地盆山物质耦合——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7 位作者 刘战庆 李佐臣 丁仨平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陈有炘 王学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8-1134,共17页
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具多成因类型,年龄具分组分段特征。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5组:213... 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具多成因类型,年龄具分组分段特征。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5组:213~283Ma、312~448Ma、694~710Ma、1430~1988Ma和2133~2708Ma;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7组:163~194Ma、213~274Ma、404Ma、712Ma、1742~1972Ma、2116~2594Ma和3025~3140Ma。研究表明,川东北前陆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源自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造山岩浆活动产物(163~194Ma)、晚海西—印支期秦岭俯冲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213~283Ma;213~274Ma)、北秦岭俯冲造山-构造岩浆作用的物质(312~448Ma;404Ma)、南秦岭南华纪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关物质(694~710Ma;712Ma)、秦岭造山带褶皱基底(1430~1988Ma;1742~1972Ma)和秦岭造山带变质基底(2133~2708Ma;2116~2594Ma、3025~3140Ma)。结合已有古水流及区域资料综合分析,秦岭造山带与川东北前陆盆地具较好的盆山物质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碎屑锆石 LA-ICP-M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毛琼 郑荣才 +3 位作者 邹光富 杨凯 王芳 张志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等八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须一段(即小塘子期)发育时期,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部分隆升成陆,仅在研究区北西部广元、剑阁等地发育海相三角洲相沉积。须二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加大,沉积物供给充分,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须三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碎屑物供给量减少,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湖沉积。须四-须六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相到浅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被引量:12
3
作者 翟文亮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戴朝成 高红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8-275,共8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三段...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三段的"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以低幅隆升为主,川东北地区坳陷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具有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四-须六段的"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且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内仍以发育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为主,而近造山带的盆缘以发育上升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层序充填样式为主,局部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非均衡盆-山耦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盆-山耦合 层序充填样式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