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建强 范建容 胡凯衡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8-210,276,共4页
以汶川地震活动断裂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的12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震前震后的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崩塌和滑坡敏感性变化矩阵,分析了汶川地... 以汶川地震活动断裂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的12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震前震后的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崩塌和滑坡敏感性变化矩阵,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崩塌和滑坡敏感性的空间变化特征。震前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河谷分布,而震后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震前的极高敏感区震后仍表现为极高敏感区,而靠近断裂带的区域,震前的低敏感区转换为高敏感和极高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崩塌和滑坡 敏感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厦门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0
2
作者 吴少元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7,共6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厦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根据其发育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质构造、...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厦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根据其发育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道路7大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区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厦门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为厦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和滑坡 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缘古地震基岩崩塌和滑坡施密特锤暴露年龄
3
作者 石文芳 徐伟 +1 位作者 尹金辉 郑勇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4-1402,共19页
地震崩塌、滑坡是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研究地震崩塌、滑坡发生的时代及其活动规律,从而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复发周期,有助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文中选择秦岭北缘断裂带和华山山前断裂中段被历史文献记... 地震崩塌、滑坡是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研究地震崩塌、滑坡发生的时代及其活动规律,从而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复发周期,有助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文中选择秦岭北缘断裂带和华山山前断裂中段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地震基岩崩塌、滑坡为研究对象,使用施密特锤测量416个岩块的反弹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了崩塌、滑坡体暴露岩石的风化因子,讨论了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法的分辨率,评估了施密特锤测年的可靠性,同时建立了古地震基岩崩塌、滑坡历史记录年代与反弹值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廉价、无破坏的原位相对测年方法,初步建立的岩石风化因子-年龄校正曲线为T=(19723±888)×f_(w)-(2145±166),基于该校正曲线,可以对形成年龄>500a的基岩崩塌和滑坡进行分期,为确定秦岭北缘古地震基岩崩塌、滑坡形成时代提供一种新的相对测年手段。施密特锤岩石反弹值还可用来评估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样品是否存在先期暴露、翻滚、二次埋藏等复杂暴露历史带来的核素继承浓度问题,帮助选择合格的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样品的采集地点,保证测年数据的可靠性,提高测年效率。在秦岭北缘的气候和岩性条件下,岩石经历2ka风化后,表面强度减小约(25%±1%),约1ka后减小(16%±1%),约0.5ka后减小(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基岩崩塌和滑坡 施密特锤 秦岭北缘 相对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崩滑预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丁彦慧 王余庆 +1 位作者 孙进忠 唐蕴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75-480,共6页
在对我国已有地震崩塌和滑坡资料 (简称崩滑 )的研究分析基础上 ,提出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崩滑的由粗至细、分级预测地震崩滑的方法。 1 )建立地震崩滑最大震中距 ( Rm)与地震震级 ( Ms)间关系的初判准则 ;2 )综合考虑岩性、结构类... 在对我国已有地震崩塌和滑坡资料 (简称崩滑 )的研究分析基础上 ,提出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崩滑的由粗至细、分级预测地震崩滑的方法。 1 )建立地震崩滑最大震中距 ( Rm)与地震震级 ( Ms)间关系的初判准则 ;2 )综合考虑岩性、结构类型、地形、气象、地震等因素对地震崩滑的共同作用 ,并对不同因素的主次作用进行区分和量化 ,建立预测地震崩滑的再判准则。并用 1 996年 2月 3日丽江 7.0级地震引发的地震崩塌和滑坡实例对此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崩塌和滑坡 地震崩滑最大震中距 地震震级 综合指标法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