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王弼老学诠释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被引量:3
1
作者 暴庆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2,共7页
王弼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诠释为本体论,确立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主旨。"以无为本"的原则最终落实为政治上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同时也导致了"息末"与"... 王弼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诠释为本体论,确立了"以无为本"的思想主旨。"以无为本"的原则最终落实为政治上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同时也导致了"息末"与"举末"的矛盾。对此矛盾学界提出了多重解决视角。文章在述论学界观点的基础上,从文本的思想与诠释者思想的区分,以及思想义理的层次性区分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崇本息末 本举 以无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本息末: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晨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7,共7页
崇本息末: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高晨阳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弼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弼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 崇本息末: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高晨阳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弼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弼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面,但单从学理上看,可以一言以蔽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本息末 解释学 王弼玄学 《老子》 得意忘言 《周易》 老子哲学 黄老道家 解《易》 “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毅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3期9-12,共4页
王弼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一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命题中:“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指略》)在王弼的哲学术语中,本与母同义,子与末同义。“母,本也;子,末也。”(《老子》52章注)“守母以存子”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崇本以举其末。... 王弼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一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命题中:“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指略》)在王弼的哲学术语中,本与母同义,子与末同义。“母,本也;子,末也。”(《老子》52章注)“守母以存子”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崇本以举其末。”(《老子》38章注)那么,何以一方面要“息末”,而同时又要“举末”、“存子”呢?对此,有的学者在“息”字上作文章,认为它的意思是“养息”。但王弼对“息末”的表述很明白,是指坚决去掉有为的政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治策略 集中体现 思想 统治者 伦理关系 圣人 伦理规范 崇本息末 王弼 发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陶渊明“以文为诗”的再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国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1-213,共3页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是魏晋玄学"崇本息末"理论影响的结果,旨在通过对作为"末有"的语言修辞、形式技巧的淡化,以克服或消除它们对作为"本体"的作家情灵的遮蔽。由于陶渊明与唐宋文人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是魏晋玄学"崇本息末"理论影响的结果,旨在通过对作为"末有"的语言修辞、形式技巧的淡化,以克服或消除它们对作为"本体"的作家情灵的遮蔽。由于陶渊明与唐宋文人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也使他们的"以文为诗"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以文为诗 反潮流 崇本息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道德视阈出发:王弼康德思想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宁新昌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92-95,100,共5页
在魏晋玄学中,王弼的哲学思想起了奠基者的意义,他的哲学比较好地表达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也比较好地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既建立了自己本体论哲学,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以及价值主张。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思想比较,存... 在魏晋玄学中,王弼的哲学思想起了奠基者的意义,他的哲学比较好地表达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也比较好地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既建立了自己本体论哲学,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以及价值主张。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思想比较,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境界、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和魏晋玄学有许多可比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两者超越时空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本息末 本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以无为本 信仰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本体思想的理论特质
6
作者 洪千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3-19,共7页
王弼的本体思想是在对《老子》的注释当中发展起来的,王弼指出老子思想的理论特质正在于"崇本息末",超越有形事物的限制,探寻世界存在的终极根据。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王弼本体思想的理论特质也在于"崇本息末"。王弼... 王弼的本体思想是在对《老子》的注释当中发展起来的,王弼指出老子思想的理论特质正在于"崇本息末",超越有形事物的限制,探寻世界存在的终极根据。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王弼本体思想的理论特质也在于"崇本息末"。王弼的本体思想表现出了对世界的普遍性一面的追寻,但不同于老子,王弼对具体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也予以了肯定。王弼本体思想的理论特质更在于"崇本举末",其思想中所包含的"崇本息末"的内容是其理论尚不成熟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本体思想 崇本息末 本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弼与老庄一多思想的差异
7
作者 马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95-101,共7页
王弼等人授道入儒开创玄学,史家既谓之“祖述老庄”,义称为“新道学”,那是有根据的。王弼对于老庄哲学确是既继承保持又改造发展的。他们一多关系(本体与万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思想的差异,集中表现了其哲学逻辑框架的不同,并从... 王弼等人授道入儒开创玄学,史家既谓之“祖述老庄”,义称为“新道学”,那是有根据的。王弼对于老庄哲学确是既继承保持又改造发展的。他们一多关系(本体与万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思想的差异,集中表现了其哲学逻辑框架的不同,并从而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某些特征。一先秦,老子以精神性的“道”作为本原,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它。老庄都把“道”作为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整体置于万有之外、之上。在发生论上,讲道派生万物,万物有限,所以毁坏了道。在运动观上,讲道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哲学 统一性 老庄哲学 崇本息末 多样性 门阀士族 发生论 老子哲学 思想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