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含水率溜砂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1
作者 田荣燕 徐晟 +2 位作者 李毅杰 唐奥珂 蒙江南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振动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溜砂坡颗粒内摩擦角持续减小,黏聚力则先增大再减小;(2)含水率对高程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削弱效果在水平方向更明显;(3)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竖向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应力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当含水率为9%时,溜砂坡竖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砂坡 数值模拟 室内振动试验 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永庆 付正新 +3 位作者 高东 崔建文 包一峰 卢吉高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 ,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地面水平、垂直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共选取云南地区加速度记录 2 4 0条 ,进行了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统计 ,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更适合云南地... 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 ,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地面水平、垂直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共选取云南地区加速度记录 2 4 0条 ,进行了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统计 ,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更适合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的加速度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面峰值加速度 衰减规律 强震观测 抗震设计 防灾减震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党民 段蕊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研究西安地区大量钻孔资料的基础上,构造了44个不同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场地条件下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一维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3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 在研究西安地区大量钻孔资料的基础上,构造了44个不同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场地条件下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一维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3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ks随场地类别、等效剪切波速Vse、覆盖层厚度H和输入地震动强度ar的变化特征,指出了按场地类别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及基岩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等效剪切波速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大于覆盖层厚度的影响,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覆盖层厚度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成份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覆盖层厚度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程度随着等效剪切波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加速度放大系数与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的统计回归关系。由此提出了直接用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的新途径。最后,就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场地条件的调整方法,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条件 等效剪切波速 覆盖层厚度 峰值加速度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建亮 亢川川 +1 位作者 何玉林 梁明剑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第4期416-426,共11页
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 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计算时对每种工况均采用9条互不相关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同时用均方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离散性,发现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其最大均方差为0.206,最小均方差为0.138,且离散性随基岩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随场地类别的变差也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条件 地震反应 地面加速度峰值 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Ⅱ、Ⅲ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刁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8,共7页
利用山东地区实测的Ⅱ类场地358个钻孔和Ⅲ类场地140个钻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了各个钻孔不同超越概率的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ks,结果表明:(1)同类场地土层放大系数ks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既有相对集中性,也有离散性;(2)... 利用山东地区实测的Ⅱ类场地358个钻孔和Ⅲ类场地140个钻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了各个钻孔不同超越概率的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ks,结果表明:(1)同类场地土层放大系数ks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既有相对集中性,也有离散性;(2)随着基岩面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ks值降低,且Ⅲ类场地ks值降低较Ⅱ类的更为明显;(3)Ⅱ类场地随着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ks值呈增加趋势,约达20m深后基本趋于稳定,而Ⅲ类场地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对ks值的影响不甚显著;(4)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平均ks值(1.47)略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使用的全国平均ks值。本文尝试讨论了山东地区Ⅱ、Ⅲ类场地不同强度基岩峰值加速度输入的ks调整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 土层 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面加速度峰值计算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蒋维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针对不同的工程场地采用20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对广东省307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662个地震钻孔剖面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用相对均方误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值,发现地面加速度峰值的计... 针对不同的工程场地采用20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对广东省307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662个地震钻孔剖面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用相对均方误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值,发现地面加速度峰值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大的离散性,最大相对均方误差为19%,平均相对均方误差为7.53%;地震基本烈度高的地区比地震基本烈度低的地区的相对均方误差大,场地类别差的比场地类别好的相对均方误差大;目前较为普遍地用1条或3条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是明显不够的,应适当地增加,对于高烈度地区和场地类别较差的场地更是如此,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地面加速度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地面加速度峰值 相对均方误差 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邵广彪 冯启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7,共8页
提出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衰减模型,对全球范围内6.0≤MW≤7.6且震源深度均小于20km的636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近断层区域为断层距25km,利用此范围内的440条记录进行了近断层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水平地... 提出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衰减模型,对全球范围内6.0≤MW≤7.6且震源深度均小于20km的636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近断层区域为断层距25km,利用此范围内的440条记录进行了近断层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水平地震记录分为硬土和软土两种场地类型,竖向地震记录只考虑土层场地,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到PGA随断层距和震源深度变化在不同震级处形成的衰减曲面,分析了近断层处水平、竖向的PGA以及竖向与水平PGA之比(V/H)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地面运动 加速度峰值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地区地震峰值地面加速度的预测
8
作者 N.N.Ambraseys 安东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6年第1期58-72,共15页
1 前言 为了定量评估地震危害性,需要估算由给定震级地震产生的在一定距离上的地面震动,而为了得到这些估算值,需要建立一些半经验的公式,这些公式给出地面运动的某种量度,作为震级和距离的函数。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峰值 地面运动 加速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邱长林 张庆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783,共6页
在采用拟静力法分析公路路基抗震稳定时,需要考虑路基对地震加速度产生动力放大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该放大效果,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设计并完成了1∶20比尺的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 在采用拟静力法分析公路路基抗震稳定时,需要考虑路基对地震加速度产生动力放大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该放大效果,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设计并完成了1∶20比尺的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激励,研究地震作用下路基模型边坡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路基边坡对输入的水平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而对竖向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不明显。沿路基高程向上,水平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波动,且坡面的放大系数大于路基内部的放大系数。在不同类型、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的地震波作用下,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具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结果可为确定路基抗震稳定设计的动力荷载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抗震稳定 峰值加速度 放大系数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结构对油气管线工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译 石玉成 +2 位作者 卢育霞 马林伟 任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5,共7页
油气管线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跨度通常超越几十甚至几千公里,从而导致横穿地区覆盖层中土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区划结果。本文采用分区拟合放大系数的方法,对华北... 油气管线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跨度通常超越几十甚至几千公里,从而导致横穿地区覆盖层中土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区划结果。本文采用分区拟合放大系数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某大型管线进行研究,给出研究区不同土层结构条件下场地放大系数KS-基岩PGA拟合函数结果,得到沿线附近10 km范围内的PGA区划图结果,并与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出的场地系数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0年超越概率10%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30~1.45,50年超越概率5%条件下实际场地放大系数为1.15~1.30,均高于我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区划图对场地系数的建议值。50年超越概率10%下的PGA区划图结果显示,局部区域在第四代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地系数的结果中位于0.15g 或0.20g 区,由于KS 的提高,其实际计算结果会提升为0.20g或0.25g分区,这说明场地系数对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结果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线工程 土层结构 场地放大系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层几何特性与剪切波速对场地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方成 武景芳 +1 位作者 陈斌 赵成齐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0-852,共13页
软土层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地震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本文应用一维真非线性场地反应分析方法,对某单层匀质场地内软土层的几何特征(厚度与埋深)和剪切波速变化对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层的存在... 软土层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地震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本文应用一维真非线性场地反应分析方法,对某单层匀质场地内软土层的几何特征(厚度与埋深)和剪切波速变化对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层的存在使得场地加速度幅值分布在软土层处发生突变,随着软土层几何特性和剪切波速的不同,这种突变可能使得地面峰值加速度增大或减小;存在一个由软土层厚度、埋深和相对剪切波速三个参数构成的临界状态面,当软土层的状态位于临界面以内时,软土层对地面峰值加速度起放大效应,且加速度效应系数随着上述三个变量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当软土层位于临界面以外时,其对地面峰值加速度起衰减效应,加速度效应系数随着上述三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根据算例的参数分析建立了其临界面方程,并提出了估计软土层加速度效应系数的经验公式,可为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土层 场地效应 土动力特性 场地反应分析 地面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反力与胫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2
作者 Ewald Hennig 岳卫亚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4-74,共1页
从六个短跑运动员所测试的数据中,研究比较了地面反力与胫骨加速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其中数据采集来自三维加速度计和三维测力台。经研究发现,胫骨轴向加速度在低峰值处出现,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不同于地反力第一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地反... 从六个短跑运动员所测试的数据中,研究比较了地面反力与胫骨加速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其中数据采集来自三维加速度计和三维测力台。经研究发现,胫骨轴向加速度在低峰值处出现,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不同于地反力第一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地反力峰值与胫骨轴向加速度峰值只有中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反力 短跑运动员 加速度峰值 三维加速度 数据采集 三维测力台 轴向加速度 速度参数 地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1 位作者 范宣梅 徐鸿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7-1365,共9页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在天然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均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放大系数则随震动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②在正弦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亦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然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随震动强度增大亦有所增大,说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表现出了相对于水平向响应较弱的非线性特征;③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沿高程表现出的放大效应分别体现在斜坡模型的上段和下段。此外,斜坡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沿坡面在坡脚、坡中和坡肩等特殊部位出现了多个极值区;④在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低频的地震波作用要强于高频地震波,且加速度在上硬、下软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中的响应要强于上软、下硬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在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则呈现相反结果。其研究结果对高地震风险山区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地震动强度 正弦波 天然地震波 加速度响应峰值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度均方根地震动统计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丽霞 周锡元 +2 位作者 董娣 徐国栋 贺秋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251-256,共6页
根据美国加州等地的强震记录,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加速度记录水平、竖向分量的峰值加速度(PGA)和一定时间窗内加速度均方根(SRSTM S)的衰减规律。所采用的加速度记录共795组(两水平向与一竖向)2 385条。对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参... 根据美国加州等地的强震记录,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加速度记录水平、竖向分量的峰值加速度(PGA)和一定时间窗内加速度均方根(SRSTM S)的衰减规律。所采用的加速度记录共795组(两水平向与一竖向)2 385条。对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参数PGA的衰减规律与SRSTM S的衰减规律作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SRSTM S的离散性明显的小于PGA,因此建议将SRSTM S的衰减关系应用于地震动强度的危险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PGA 均方根SRSTMS 强震地面运动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强震加速度记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亚勇 刘小弟 +1 位作者 黎家佑 高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3-82,共10页
本文介绍在1988年11月云南省澜沧-耿马大地震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和云南省地震局在滇南的联合强震观测台网。以及两单位的流动观测台站在极震区所获取的主震和大量余震加速度记录。文中展示了Ms=7.6的主震时,距震中142.... 本文介绍在1988年11月云南省澜沧-耿马大地震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和云南省地震局在滇南的联合强震观测台网。以及两单位的流动观测台站在极震区所获取的主震和大量余震加速度记录。文中展示了Ms=7.6的主震时,距震中142.5公里的景洪台站的远场地面加速度记录;还展示了Ms=6.7的强余震时,距震中仅为3.8公里的竹塘站的近场地面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55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39g。文中同时对两组记录作了反应谱和β谱分析并参照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所提出的设计反应谱,对近震反应谱和远震反应谱的不同特征作了比较分析。最后对加强强震观测的对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峰值 地面加速度 反应谱分析 远震 最大加速度 极震区 澜沧 强震仪 近震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反应谱峰加速度和峰速度的人造非平稳地震动
16
作者 罗兆辉 李勇哲 +1 位作者 李大华 李京玲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满足重要工程对设计地震动的需要,文中研究了一种考虑场地附近天然地震记录数据相位非平稳特性、同时拟合S0A(T)、PGA和PGV的人造地震动技术,并以新疆玛纳斯县城区基岩场地为例,利用该区域强震记录提取的天然地震动非平稳相位,进行了... 为满足重要工程对设计地震动的需要,文中研究了一种考虑场地附近天然地震记录数据相位非平稳特性、同时拟合S0A(T)、PGA和PGV的人造地震动技术,并以新疆玛纳斯县城区基岩场地为例,利用该区域强震记录提取的天然地震动非平稳相位,进行了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合成。研究成果可为拟合反应谱人造地震动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地震动 相位非平稳 峰值地面加速度 峰值地面速度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龙江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17
作者 齐文浩 陈方晓 +1 位作者 李林芳 张苋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0,共9页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0~80 m不等的15个经验场地模型。以黑龙江地区典型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为了消除随机相位的影响,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这15个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表峰值加速度统计值以及加速度反应谱标定谱的动力放大系数统计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场地厚度的增加,场地周期在逐渐增加,场地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放大倍数呈现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场地PGA放大倍数减小的趋势呈现出非线性,动力放大系数随场地覆盖层变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力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且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动力放大系数结果不是定值2.5,场地较薄并且地震动较小的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远超2.5;场地较厚并且地震动较强时,动力放大系数大多趋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倍数 动力放大系数 场地基本周期 地表峰值加速度 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损伤及控制措施分析
18
作者 王军文 刘彦伟 +3 位作者 张钊 李春雨 李勇 郭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26,共7页
为了提高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研究。考虑施工过程对成桥恒载内力的影响,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探讨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和动轴力对主梁与主墩损伤的影响,分析波形钢腹板代... 为了提高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研究。考虑施工过程对成桥恒载内力的影响,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探讨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和动轴力对主梁与主墩损伤的影响,分析波形钢腹板代替混凝土腹板对连续刚构桥地震损伤的控制效果,并通过优化桥墩截面尺寸、对主墩局部施加预应力及双柱墩间设置横系梁来控制主墩的地震损伤。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对主梁混凝土应力影响较小,考虑动轴力后主墩墩顶、墩底在地面峰值加速度分别达到0.4g、0.6g时开裂,墩顶更易损伤;波形钢腹板可提升主梁抗震能力,却降低主墩抗震性能;优化桥墩截面、对桥墩局部施加预应力、双柱墩间设置横系梁等措施均可提升主墩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损伤 控制措施 抗震性能 峰值地面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盆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怀 周元泽 +5 位作者 吴忠良 严珍珍 陈石 景惠敏 徐锡伟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0-1279,共10页
区域性地震波强地面运动的量化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并在防震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地震波强地面运动过程,并得到地表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考虑到福州是东... 区域性地震波强地面运动的量化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并在防震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地震波强地面运动过程,并得到地表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考虑到福州是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会城市,其明显的盆地结构特征使它很容易遭受强地震灾害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福州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假定盆地的主要断层某一位置在未来可能发生灾害性地震,则该地震会激发地震波的强地面运动,并由于地形、沉积层等主要影响,在盆地内部发生放大.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后处理分析,给出了该盆地的地表峰值位移、峰值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分布图谱.该图谱可为未来的福州城市规划和抗震减灾提供定量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 有限元模拟 福州盆地 地震波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土层对场地地震动峰值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曹均锋 童远林 +4 位作者 李光 冯伟栋 孟凡月 赵朋 董双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以江淮地区某软土场地为原型,构造多种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选择Taft(1952N21E)、Kobe(1995EW)和E1-Centro(1940NS)3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重点分析了软弱层的埋深、厚度对软土场地地表加速度... 以江淮地区某软土场地为原型,构造多种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选择Taft(1952N21E)、Kobe(1995EW)和E1-Centro(1940NS)3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重点分析了软弱层的埋深、厚度对软土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输入地震动,地表加速度峰值及土层放大系数随着软弱层埋深、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软弱层的埋深、厚度超过一定值时,软土场地开始出现减震效应,软弱层的埋深越深、厚度越大、输入地震动强度越高,减震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土层 埋深 地震动 放大系数 加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