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萌晨 拾一方 +10 位作者 李龙域 张立博 贾杰 龚克 时利军 尚春风 尚国伟 陈松峰 寇红伟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腰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完整。根据是否伴有滑脱及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无滑脱组(28例)、Ⅰ度滑脱组(46例)和Ⅱ度滑脱组(34例)。在腰椎轴位MRI的L5下终板层面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 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S CSA)、多裂肌横截面积(MF CSA)以及关节突关节角度(FJA),并计算平均关节突关节角度(mFJA)、多裂肌相对横截面积(MF rCSA)、竖脊肌相对横截面积(ES r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F FIR)及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S FIR)。比较三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V CSA、mFJA、MF CSA、ES CSA、MF rCSA、ES rCSA、MF FIR以及ES FIR之间的差异,并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程、BMI、mFJA、MF rCSA、ES rCSA、MF FIR、ES FIR等参数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BMI、V CSA、mFJA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滑脱组女性患者(29%)占比显著低于Ⅰ度滑脱组(61%)和Ⅱ度滑脱组(76%)(P<0.05);无滑脱组的身高(1.68±0.06m)相较于Ⅰ度滑脱组(1.64±0.75m)和Ⅱ度滑脱组(1.63±0.54m)更高(P<0.05),病程相较于Ⅰ度滑脱组和Ⅱ度滑脱组更短(P<0.05)。三组间MF CSA、MF rCSA以及ES F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滑脱组的ES CSA和ES rCSA(3183.2±1196.38mm^(2)和2.14±1.11)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2579.28±896.56mm^(2)和1.65±0.65)及无滑脱组(2401.40±742.98mm^(2)和1.56±0.58)(P<0.05);Ⅱ度滑脱组的MF FIR(40.70±14.05)%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30.39±12.98)%及无滑脱组(26.69±9.96)%(P<0.05);Ⅰ度滑脱组与无滑脱组间ES CSA、ES rCSA和MF 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1,95%CI:1.120~7.062,P=0.028)及MF FIR增加(OR=1.044,95%CI:1.003~1.088,P=0.034)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滑脱程度较重的双侧峡部裂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更严重,并且出现了竖脊肌的肥大,女性及MF FIR增加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椎旁肌 脂肪浸润 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汤志兵 杨惠林 陈康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1-954,共4页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 治疗 椎弓不连 马尾神经症状 腰痛 临床症状 神经受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NASS循证医学指南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梁龙 冯敏山 +3 位作者 朱立国 于杰 魏戌 尹逊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77-480,共4页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疾病,为提供最佳、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2014年北美脊柱协会(NASS)制定了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称为指南)。指南通过对文献的系统评价,进行循证医学证据分析,确...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疾病,为提供最佳、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2014年北美脊柱协会(NASS)制定了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称为指南)。指南通过对文献的系统评价,进行循证医学证据分析,确定不同推荐强度,主要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的常见问题来进行讨论,确定临床诊治方案。本文对指南进行简要解读,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进行论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诊断 治疗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性滑脱伴骨化性蛛网膜炎1例报告
4
作者 任忠明 籍剑飞 +1 位作者 张银华 吴宏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77-478,I0001,共3页
患者男性,59岁。因“腰痛10年,加重伴右下肢放射痛、麻木20d”于2006年8月4日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外伤或其他诱闲出现腰背部疼痛,站立负重、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20d前腰痛加重,井向右下肢放射,有麻木感,下肢无力、行走... 患者男性,59岁。因“腰痛10年,加重伴右下肢放射痛、麻木20d”于2006年8月4日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外伤或其他诱闲出现腰背部疼痛,站立负重、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20d前腰痛加重,井向右下肢放射,有麻木感,下肢无力、行走困难。1周前曾在外院就诊,行MRI检查示L3/4~L5/S1水平椎管内异常信号、L4椎体I度滑脱、L3/4~L5S1椎间盘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蛛网膜炎 骨化 下肢放射痛 腰背疼痛 MRI检查 椎间盘膨出 下肢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唐超 冷叶波 +5 位作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徐世财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02-1009,共8页
目的:测量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L5/S1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峡部裂性L5/S1滑脱119例(IS组),退变... 目的:测量退变性和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L5/S1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峡部裂性L5/S1滑脱119例(IS组),退变性L5/S1滑脱45例(DS组),同时选取164例无腰椎滑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照组(NS组)。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图像上测量三组患者L5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包括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和椎弓根内倾角度(PCA);在腰椎站立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椎体的滑移距离,并计算滑移百分比。比较三组患者L5椎弓根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分析形态学参数与滑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性别比、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各参数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统计。IS组的PL、PSTL、PW、PH和PCA分别为14.4±2.1mm、48.3±4.2mm、13.6±2.1mm、9.6±1.5mm和29.7°±5.3°;DS组分别为16.2±1.6mm、49.8±3.3mm、11.3±1.9mm、9.7±1.7mm和23.3°±6.5°;NS组分别为15.1±1.7mm、48.5±3.5mm、12.7±1.9mm、10.8±1.3mm和27.3°±4.7°。DS组的PL、PSTL显著性大于IS组(P<0.05),PW和PCA显著性小于IS组(P<0.05),PH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S组PL、PW、PH、PCA与NS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STL与N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S组的PL、PSTL、PW、PH和PCA与NS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S组的滑移距离(11.2±2.7mm)和滑移百分比[(29.1±10.9)%]大于DS组[8.8±2.4mm、(24.4±8.4)%](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S组患者L5椎体滑移百分比和L5椎弓根各参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DS组患者L5椎体的滑移百分比与PL呈正相关(r=0.640,P=0.0001),与PW(r=-0.510、P=0.0001)和PCA(r=-0.405、P=0.006)呈负相关,与PSTL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两类滑脱患者滑移椎体椎弓根形态学存在差异,峡部裂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呈“展、短、粗”,退变性L5/S1滑脱患者的L5椎弓根形态呈“收、长、细”。提示两类滑脱患者在椎体滑移发展中椎弓根存在差异性应力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退变腰椎滑脱 椎弓根形态 影像学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融合远端融合椎应选择L5还是S1? 被引量:6
6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6-677,共2页
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liosis,DS)患者远端融合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选择L5还是S1的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当L5/S1节段无明显退变(包括椎间盘及关节突两部分),无椎管狭窄、... 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liosis,DS)患者远端融合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选择L5还是S1的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当L5/S1节段无明显退变(包括椎间盘及关节突两部分),无椎管狭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椎间滑移等病变,L5椎体冠状面上倾斜<15°时,并且在整体上无矢状面及冠状面失平衡的条件下,可考虑融合至L5以保留活动节段[1、2]。然而,L5/S1节段的保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L5/S1的退变加重,Edwards等[1]对融合至L5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平均5.6年的随访,发现术后61%患者L5/S1退变进行性加重,而再手术率约14%。其危险因素可能为年龄相对偏小,术前该节段已存在轻度退变及术前矢状面失平衡严重。而对术前仅有轻度L5/S1退变的患者,Cho等[3]则认为,术后LIV远端退变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术前退变程度有关,其更易发生于术前矢状面失平衡及腰椎前凸减小患者,因此对此类患者融合节段应包括L5/S1。(2)术后矢状面或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可高达42%[1]。其可继发于L5/S1进行性退变、远端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时,亦常发生于长节段融合,对LIV应力要求高者。术前平衡状态差及高PI是其危险因素[4]。(3)L5内固定失败,主要表现为L5螺钉的松动、拔出或断钉。Edwards等[5]报道其发生率约18%,可导致严重的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尤其好发于L5位置深在(deeply-seated L5)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脊柱侧凸 长节段 远端 成人 腰椎滑脱 平衡状态 后矢状面 进行加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