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源区百年来汛期降水气候特征
1
作者 胡文斌 陈治霖 +2 位作者 刘建成 刘欢 唐亚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81,共8页
掌握岷江源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对补充长江上游流域气象水文研究和服务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源区的四川省松潘县降水数据,利用树轮气候学和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1901—2014年汛期(5—9月份)降水的变化特征。结... 掌握岷江源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对补充长江上游流域气象水文研究和服务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源区的四川省松潘县降水数据,利用树轮气候学和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1901—2014年汛期(5—9月份)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树木径向生长和CRU数据均与松潘气象站汛期降水量显著相关,树木年轮数据能较好提升CRU数据质量,以这两种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重建过去百年来的汛期降水量;(2)汛期降水贡献了当地年降水量的72%,百年来气候倾向率为-10.7 mm/(100 a),无明显减少趋势;(3)汛期降水变化稳定,无显著性突变发生,存在35~37、15~20、10~11 a的周期性,有利于降水的长期气候预测。研究成果补充了岷江源区的气象水文数据并为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特征 树木年轮 汛期 松潘 岷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Hargreaves法适用性与未来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 被引量:16
2
作者 严坤 王玉宽 +2 位作者 徐佩 傅斌 李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3-281,共9页
利用岷江源区196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FAO 56 Penman-Monteith为标准对Hargreaves公式适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Hargreaves公式转换系数C0进行修正,建立基于月尺度的... 利用岷江源区1961—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FAO 56 Penman-Monteith为标准对Hargreaves公式适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Hargreaves公式转换系数C0进行修正,建立基于月尺度的参考作物蒸散发公式,结合Reg CM4.0区域模型生成的温度数据,对未来(2011—2099年)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在岷江源区气温是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最重要的气象因子,采用基于温度法的参考作物蒸散发公式具有理论依据;采用未修正的Hargreaves公式明显高估了该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特别是在雨季4—10月;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显著减小,与FAO 56 Penman-Monteith月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3.76 mm、效率指数EF为0.39、可决系数CD为0.84,吻合系数d为0.8,能够满足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发估算精度;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岷江源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6 mm/(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岷江源区 FAO 56 PENMAN-MONTEITH HARGREAVES 适用性评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贺全 孙饶斌 +4 位作者 冶民生 吴斌 关文彬 马克明 刘国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9,133,共6页
对岷江源区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系统取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3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pH和土壤有机质6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特征。尖叶栒子、峨眉蔷薇、高山绣线菊、金露梅、南川绣线菊、窄叶鲜卑花、高山柳、甘青... 对岷江源区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系统取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3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pH和土壤有机质6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特征。尖叶栒子、峨眉蔷薇、高山绣线菊、金露梅、南川绣线菊、窄叶鲜卑花、高山柳、甘青锦鸡儿的生态位宽度较高,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该地区的优势种群;伏地栒子、小果小檗、沙棘、沙柳、喜阴悬钩子、尖叶茶藨子、康定柳、山桃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并非不是群落的优势种,取决于种群分布的范围和均匀程度。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表明对不同资源空间的利用能力和适应性不尽相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速效K>速效P>全N>有机质>水分>pH,表明物种对土壤pH和含水量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对速效K和速效P的利用能力较高。岷江源区主要灌木种群对不同资源的利用能力与干旱河谷植物种群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种群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环境梯度 岷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贺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取样调查了岷江源区植被及其环境因子,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该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森林群系>灌丛群系>草甸群系。柳灌丛、窄叶鲜卑花灌丛、绣线菊灌丛、锦鸡儿... 取样调查了岷江源区植被及其环境因子,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该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森林群系>灌丛群系>草甸群系。柳灌丛、窄叶鲜卑花灌丛、绣线菊灌丛、锦鸡儿灌丛的草本层多样性较高,沙棘灌丛和小果小檗灌丛较低。草甸群系中,白茅草甸和苔草草甸多样性较高,蒿草草甸和高山草甸的物种多样性较低。锦鸡儿灌丛灌木层多样性较高,沙棘灌丛的多样性最低。岷江源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受海拔梯度的影响强烈,不同海拔梯度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植物群落在2 900~3 100,3 500~3 700m海拔段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2 700~2 900,3 100~3 400,3 700~3 900m海拔段的多样性较低。土壤因子与地形因子之间,海拔和坡向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全N、土壤含水量和pH值。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之间,海拔和坡向影响灌木层多样性、盖度以及草本层的盖度。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土壤全N量、速效K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草本层、灌木层的盖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源区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两种优势针叶树当年生小枝性状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的分异规律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宁 王金牛 +5 位作者 石凝 王丽华 朱牛 田炳辉 张林 盖艾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814-9826,共13页
当年生小枝具有较少的次生组织,同时是植物分支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性状与生物量分配的海拔变化是理解物种对不同生境适应策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源区两种优势亚高山针叶乔木(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 当年生小枝具有较少的次生组织,同时是植物分支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性状与生物量分配的海拔变化是理解物种对不同生境适应策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源区两种优势亚高山针叶乔木(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当年生小枝性状(茎长、茎粗、比茎长)与不同部位器官(茎、叶)的生物量随天然生境的海拔(3500—3550 m、3650—3700 m和3800—3850 m)变化,尝试揭示两物种当年生小枝在不同海拔下的生物量权衡及其生长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茎生物量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3650—3700 m处的茎生物量变异最大(128.4%)。(2)云杉的茎生物量、总叶生物量与海拔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比茎长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冷杉的总叶生物量与海拔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随着海拔的升高,云杉茎生物量分配比逐渐从33.0%降低到27.0%;而冷杉的茎生物量分配比则从23.0%渐增至28.0%。(4)3500—3550 m和3650—3700 m两处的云杉茎生物量与总叶生物量、茎长与茎粗呈异速生长关系;3500—3550 m、3650—3700 m和3800—3850 m三处的冷杉茎生物量与总叶生物量、茎长与茎粗一直呈现异速生长关系。两种针叶树的茎生物量分配比及相关性状随海拔的变化差异表明冷杉更适应高海拔的胁迫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源区 海拔 当年生小枝 植物性状 异速生长 适应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厚度对高山草甸4种优势晚花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张宁 王金牛 +3 位作者 罗栋梁 张林 徐波 吴彦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0,共14页
植物生物量在个体器官的分配表征了同化产物的形成及驱动机制,且不同器官间的协同生长受外界环境及植株内部因素的共同调控。季节性雪被在生长季较短的高寒生态系统中作为调控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 植物生物量在个体器官的分配表征了同化产物的形成及驱动机制,且不同器官间的协同生长受外界环境及植株内部因素的共同调控。季节性雪被在生长季较短的高寒生态系统中作为调控植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源区高寒草甸4种优势晚花植物(线叶龙胆、条叶垂头菊、高山韭和六叶龙胆)不同器官(根、茎、叶和花)生物量分配随雪被厚度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物种在异质性雪被下的生物量权衡及生长策略。结果表明:(1)雪被厚度显著影响物种株高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条叶垂头菊在不同雪被厚度下均生长受限,偏向于地下生物量的积累(α=0.286,α=0.216,P<0.05),中雪厚度下生物量积累未能完全达到繁殖阈值,造成种群数量减少;较厚的雪被使得高山韭的花生物量、株高和总生物量增加(P<0.05),而地上-地下生物量积累均为异速生长关系(α=0.208,α=0.262,P<0.05)。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繁殖器官绝对投资增大,繁殖分配减小,具有大小依赖性。(2)基于性状响应模型分析得出,不同雪被厚度下生态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茎叶的资源获取能力与花的繁殖作用。条叶垂头菊、高山韭和六叶龙胆的生态位主要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显著相关;雪被厚度提高了可利用资源,高山韭繁殖阈值增加,线叶龙胆繁殖阈值降低,而六叶龙胆繁殖阈值则较稳定,说明繁殖阈值的变化受多因素调控,具有物种特异性。(3)高山韭深雪部位面临种子成熟风险性,繁殖阈值的提高促进了对繁殖器官的绝对投入,是典型高山晚花自交植物生长策略的代表;而线叶龙胆为异交植物,在资源丰富的中雪部位降低繁殖阈值,属于花粉风险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源区 气候变化 繁殖分配 异速生长 生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