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根层土壤碳活性与储量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彬 鞠佳伶 +4 位作者 罗承德 刘牧 张健 白景文 雷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根层土受植物地下部分生命活动、代谢影响最直接和最强烈,其碳活性与储量特征对土壤质量改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以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及邻近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以... 根层土受植物地下部分生命活动、代谢影响最直接和最强烈,其碳活性与储量特征对土壤质量改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以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及邻近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以及碳密度、碳储量特征,可为该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根层土的土壤碳密度为(0.14±0.007)~(101.16±0.301)kgC/m2,碳储量为(30.2±1.51)~(21850.6±65.02)kg。相对于干旱河谷,交错带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更强,为沿交错带逐步向下改善土壤环境抑制干旱河谷区上延提供了较好的碳素环境。尽管交错带天然林植被面积较小,但其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因物种优势和所在山地垂直带谱中所处的相对有利位置,显著高于干旱河谷。在交错带内部,以高山栎为优势种的根层土具有更强的储碳能力,是包括退耕还林地在内的自然或人工植被调控生态工程建设中重要造林树种和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根层土 碳活性 碳密度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彬 吴福忠 +1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92-5898,共7页
作为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仅是藏羌居民生活的重要区域,而且在抑制干旱河谷上延和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脆弱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灾害的损害,使其成... 作为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仅是藏羌居民生活的重要区域,而且在抑制干旱河谷上延和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脆弱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灾害的损害,使其成为"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程度较高、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之一。基于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受汶川大地震破坏的特点以及该区的生态重要性和本身的脆弱性,损毁生态系统的快速评估与生态重建规划、生产与生态双赢共建关键技术、震后残存植被保育、水源涵养地植被保护与恢复、震毁植被恢复与重建、耕地生产恢复与重建、边坡综合治理、低效薪炭林改良以及居民聚居点风景林营造等被认为是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震毁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过程监测与评估、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机制及生态学过程、震后生态系统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可能是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汶川地震 震毁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科学技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α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夏红霞 宫渊波 朱启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288-14289,共2页
选取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为研究区,设置了13个典型样地,调查其植被状况,并分析各样地的α多样性。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水分条件好、人为干扰较少的样地都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表明水分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生物多样... 选取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为研究区,设置了13个典型样地,调查其植被状况,并分析各样地的α多样性。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水分条件好、人为干扰较少的样地都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表明水分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对揭示系统退化与修复机制、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可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游 干旱河谷 山地森林 交错带 Α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彬 罗承德 +4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白景文 刘牧 鞠佳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6,共9页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EDM)在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抑制干旱河谷上延等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了交错带邻近生态系统干旱河谷(DV)、亚高山森林(SF)以及交错带内(EDMⅠ、EDMⅡ、EDM)3个土层(L1、L2、L3)土壤水分及养分特...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EDM)在延伸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抑制干旱河谷上延等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了交错带邻近生态系统干旱河谷(DV)、亚高山森林(SF)以及交错带内(EDMⅠ、EDMⅡ、EDM)3个土层(L1、L2、L3)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于DV,EDM具有更好的土壤水环境,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可吸收磷,但未表现出更好的土壤氮素环境;SF则是山地垂直带谱中土壤水环境和养分环境最好的区域。(2)交错带内由于主要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组成不同,土壤水、肥环境仍存显著差异。(3)海拔梯度上,L1中土壤水分与氨态氮相关性不显著,与其它养分均极显著相关(P<0.01)。L3中,速效养分均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剖面层次上,EDM和EDMⅠ不同层次的土壤养分与土壤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在EDMⅡ和SF却表现出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水分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枯落物水文效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程良爽 宫渊波 +2 位作者 关灵 伍维翰 刘敏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6-39,共4页
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6种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水源调蓄功能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被类型按枯落物贮量大小排序为青冈次生林(46.20 t/hm2)>杨柳阔叶林(23.46 t/hm2)>针阔混交林(20.51t/hm2)>岷江柏幼林(1... 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6种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水源调蓄功能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被类型按枯落物贮量大小排序为青冈次生林(46.20 t/hm2)>杨柳阔叶林(23.46 t/hm2)>针阔混交林(20.51t/hm2)>岷江柏幼林(16.02 t/hm2)>次生灌丛(11.17 t/hm2)>荒草坡(9.23 t/hm2),按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均是青冈次生林>杨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岷江柏幼林>次生灌丛>荒草坡;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前2 h内各林分枯落物层吸水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水文效益 植被类型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调控模式对土壤氮、磷强度及库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彬 罗承德 +5 位作者 杨万勤 张健 白景文 袁喆 刘牧 鞠佳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1,136,共5页
以调控30个月的4种典型调控模式以及未调控退耕纯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氮、磷供强度及库容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林模式,4种调控模式均可有效缓解缺氮少磷的土壤现状,提高或增加了固氮效率以及氮、磷储量,且表现出... 以调控30个月的4种典型调控模式以及未调控退耕纯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氮、磷供强度及库容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林模式,4种调控模式均可有效缓解缺氮少磷的土壤现状,提高或增加了固氮效率以及氮、磷储量,且表现出氮、磷元素聚表分布(0-10cm)的特征;表层土(0-10cm)中,刺槐+扁桃+紫花苜蓿模式的氨态氮含量(10.52±0.34g/kg)、硝态氮含量(11.69±1.06g/kg)显著高于其它模式,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但对氮、磷的储存贡献较小;刺槐+新疆杨+早熟禾模式可显著提高固氮效率;刺槐+高山柳+早熟禾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模式(7.33±0.38g/kg),而刺槐+岷江柏+早熟禾对土壤氮、磷环境的改善相对于其他模式较差。综上认为,以新疆杨作为乔木、刺槐为高灌木、高山柳为伴生种、紫花苜蓿作为林下草种是适合于EDM土壤与气候环境的最佳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植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牧道对林下草本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郑江坤 宫渊波 +1 位作者 刘金鑫 刘剑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牧道为切入点,通过跟踪放牧和样方调查,应用关联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讨山地牧道与草本层群落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样地草本层中耐践踏的菊科占绝对优势,... 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牧道为切入点,通过跟踪放牧和样方调查,应用关联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讨山地牧道与草本层群落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样地草本层中耐践踏的菊科占绝对优势,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较少,说明长期放牧下草本层植被有退化趋势。通过9个优势种种间关联分析发现,野艾蒿和老芒麦代表了人工林样地群落特征,黄花蒿、紫苜蓿等其他7种优势种代表了灌丛样地特征,各优势种均表现出环境适应的趋同性和彼此的相似性。牧道分割增加了草本层植物群落分布的异质性,牧道格局指数与草地质量指数基本呈负相关变化规律,而牧道密度与草地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牧道密度和牧道格局具有一定的指示草地退化的作用,但相互关系复杂。通过CCA排序可知,乔灌层盖度是影响草本层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牧道密度,坡度和坡位对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牧道 草地质量指数 CCA排序 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