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1
作者 黄兰鹰 魏晓 +4 位作者 吴雨峰 杨育林 张好 唐晓鹿 尤继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4,266,共12页
研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深入了解植被生长状态、指导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上游流域MODIS NPP、地形、植被类型、气候、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偏相关分析、地... 研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对深入了解植被生长状态、指导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上游流域MODIS NPP、地形、植被类型、气候、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偏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2000—2020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呈升降交替的波动趋势,多年均值为498.76 g/(m^(2)·a);空间分布上呈东南高西北低,21 a植被NPP平均变异系数为11.70%,仅有1.85%的地区表现为退化。2)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年均气温和海拔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且双因子交互作用(52.38%)大于非线性(47.62%),其中年均气温与土地利用交互后的影响力最高。适宜流域植被NPP增加的年均气温为10.04~16.01℃,年均降水量为910.63~1 063.95 mm。研究结果揭示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可为岷江上游流域因地制宜制定高质量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NPP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13
2
作者 南希 严冬 +2 位作者 李爱农 雷光斌 曹小敏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4期113-120,共8页
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发,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取坡度、坡向、坡形、起伏度、到河流的距离、到断裂带的距离、工程地质岩组,以及植被盖度等8个相关要素作为判别因子,用自然聚类法作状态划分,通过... 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发,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取坡度、坡向、坡形、起伏度、到河流的距离、到断裂带的距离、工程地质岩组,以及植被盖度等8个相关要素作为判别因子,用自然聚类法作状态划分,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于山地灾害发生的贡献,并结合降雨量对岷江上游流域作灾害危险性分区。分析得出坡度>33.96°,起伏度>220 m,坡向为东、东南、南,坡形为凹且程度超过27.19 m,到河流距离<0.64 km,距离断裂带<3.19 m,软弱岩和较硬岩石为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条件;流域山地灾害中度危险及以上区域面积约7 392.5 km2,占全区29.8%,沿山谷、河谷地带集中分布的特征明显。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弱,灾害点空间分布与危险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验证了分区结果和信息量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论可为流域建设及灾害防治提供区域尺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山地灾害 信息量模型 自然聚类法 危险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小军 江洪 +1 位作者 朱求安 黄梅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3,共4页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小径流量增大,且裸地增加对径流影响最显著。模拟径流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加量主要产生于雨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径流 SWAT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抗生素残留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晓黎 胡尧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2期99-101,共3页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影响下的土壤会抑制自身呼吸,土壤的氧化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土壤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对土壤的不良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相对健康的土壤环境...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影响下的土壤会抑制自身呼吸,土壤的氧化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土壤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对土壤的不良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相对健康的土壤环境十分重要。提升抗生素残留整治能力,能够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因此,可通过抗生素残留评定等方式,增强岷江上游地区的土壤抗生素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生素残留 评价研究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威夷 李玲 雷孝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124,128,共7页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抱璞模型的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尹铎皓 范雲鹤 +1 位作者 周君华 刘铁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6,共4页
基于Budyko假设,利用傅抱璞模型计算了1980-2003年间岷江上游流域的实际蒸散,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实际蒸散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傅抱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实际蒸... 基于Budyko假设,利用傅抱璞模型计算了1980-2003年间岷江上游流域的实际蒸散,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实际蒸散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傅抱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实际蒸散。岷江上游流域1980-2003年间平均年实际蒸散为304.6mm,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95%信度检验),下降速率为-0.78mm/a。四季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在95%信度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雨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抱璞模型 岷江上游流域 实际蒸散 趋势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诗羽 张毅 +1 位作者 王昌全 曾志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统计样本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面积75.0%,低植被覆盖区仅占15.2%。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 500~3 000m和坡度25°~45°达到最大值;阳坡的植被覆盖度略大于阴坡。各地形因子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低植被覆盖区受坡度影响较显著,极高度植被覆盖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显著,其他植被覆盖区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结论]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地形因子变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岷江上游流域 植被覆盖度 地形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抗生素残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尧 马晓黎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38-40,共3页
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微生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抗性基因,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机体抗药性增强,造成抗生素对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效用降低,影响某个种群的长远发展,因此,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也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岷江上游... 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微生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抗性基因,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机体抗药性增强,造成抗生素对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效用降低,影响某个种群的长远发展,因此,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也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岷江上游寿溪河流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现状、抗生素来源、抗生素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降低土壤中抗生素的措施等几个方面,以期为降低抗生素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抗生素 土壤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9
作者 张文辉 卢涛 +3 位作者 周建云 康永祥 马克明 刘国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88-894,共7页
岷江上游流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其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69科,726属,21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 岷江上游流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其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69科,726属,21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包含有1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14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地理过渡特征明显,区系成分新老并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成分为主;沿海拔梯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在该区未来的生态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保护现有物种,并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殊抗性的珍贵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特征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计扬 巴仁基 +3 位作者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8-659,共12页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小信息熵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明珠 俞烜 +3 位作者 宋新山 严登华 尹吉国 胡东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6-48,53,共4页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②4站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松潘站在1958─1975和1985─2001两个时间段内降水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雅安站降水呈一致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成都站从1969年降水开始减少,且1996─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乐山站从1967年开始降水呈减少趋势,且1991─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③松潘和乐山站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周期,而雅安和成都站的年代际周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游及青衣流域 降水 趋势 降水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恩旭 张明芳 +2 位作者 蒋志魏 徐亚莉 邓诗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7,共11页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5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被覆盖度影响;而灌木和草地土壤侵蚀主要受制于降水。综上,未来该区域生态恢复需要重点加强对高海拔带(>2500 m)、坡度大于25°以及草地区域的植被恢复研究,进一步提高各类型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开展流域土壤侵蚀分类治理,提高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土壤侵蚀 动态评价 时空特征 植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