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研究及对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认识
1
作者
周万里
单斌
+1 位作者
熊熊
肖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87-5004,共18页
川滇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南,对其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导致其所获得的岩石圈结构和可能的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是深入认识这些争议性问题的基...
川滇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南,对其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导致其所获得的岩石圈结构和可能的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是深入认识这些争议性问题的基础.本文基于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联合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大地水准面高、地形和地表热流等观测资料,反演了川滇地区岩石圈的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岩石圈呈现南薄北厚的趋势,其中印支块体岩石圈较薄,为60~80 km,相对起伏较小;川滇菱形块体、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自南(~80 km)向北(~200 km)递增;松潘甘孜块体保持较厚的岩石圈根(~240 km).印支块体与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地幔以过渡型和难熔型的橄榄岩为主,仍存在部分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而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为饱满型岩石圈地幔,表明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被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根据现今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我们推测川滇地区南部的印支块体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南北向碰撞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岩石圈增厚,并发生以拆沉作用为主的减薄过程,但岩石圈地幔仍以古老难熔的地幔物质为主;拆沉作用所导致的热地幔物质上涌使得川滇菱形块体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由南往北逐渐为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形成了现今饱满型岩石圈地幔,热侵蚀作用在川滇菱形块体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岩石
圈温度
结构
岩石
圈化学
组分
结构
岩石
圈减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岩石圈结构成像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1
2
作者
单斌
周万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四川盆地、江南造山带、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华夏块体)为例,利用地形、大地水准面、地表热流、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方法,给出了该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显示,华南块体东部岩石圈较薄,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橄榄岩为主,太平洋板块由东往西的平俯冲作用可能是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结合现今岩石圈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石圈结构成像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岩石圈结构成像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圈温度
结构
岩石
圈化学
组分
结构
多观测概率密度反演
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深度学习的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杰
沈安江
+3 位作者
胡安平
周进高
佘敏
韩明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综述了岩石薄片智能鉴定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薄片智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命名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的研究流程与主要研究内容:①准备与处理薄片图像,建立碳酸盐岩图像数据库;②以先...
综述了岩石薄片智能鉴定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薄片智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命名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的研究流程与主要研究内容:①准备与处理薄片图像,建立碳酸盐岩图像数据库;②以先验知识指导建立薄片图像的结构组分、矿物组分、孔隙类型等分类标签,进行人工标注并建立标签数据库;③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薄片图像标签的知识图谱;④进行结构组分、矿物组分及孔隙类型和含量的智能识别,完成自动岩性定名,输出鉴定报告,实现薄片智能鉴定。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目前仍然存在标签标注样本数量、语义分割不明确、成岩作用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碳酸盐岩人工智能鉴定的发展方向包括从宏观(岩心、野外露头)到微观不同尺度的图像鉴定,CT、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不同类型图像的鉴定,以及测井、地震资料的智能解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薄片
人工智能识别
岩石结构组分
知识图谱
标签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研究及对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认识
1
作者
周万里
单斌
熊熊
肖阳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87-5004,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30309,416741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0703)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MSFGPMR2022-6)联合资助。
文摘
川滇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西南,对其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导致其所获得的岩石圈结构和可能的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是深入认识这些争议性问题的基础.本文基于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联合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大地水准面高、地形和地表热流等观测资料,反演了川滇地区岩石圈的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岩石圈呈现南薄北厚的趋势,其中印支块体岩石圈较薄,为60~80 km,相对起伏较小;川滇菱形块体、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自南(~80 km)向北(~200 km)递增;松潘甘孜块体保持较厚的岩石圈根(~240 km).印支块体与江南造山带西缘岩石圈地幔以过渡型和难熔型的橄榄岩为主,仍存在部分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而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为饱满型岩石圈地幔,表明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被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根据现今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我们推测川滇地区南部的印支块体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南北向碰撞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岩石圈增厚,并发生以拆沉作用为主的减薄过程,但岩石圈地幔仍以古老难熔的地幔物质为主;拆沉作用所导致的热地幔物质上涌使得川滇菱形块体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物质由南往北逐渐为新的地幔物质所取代,形成了现今饱满型岩石圈地幔,热侵蚀作用在川滇菱形块体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岩石
圈温度
结构
岩石
圈化学
组分
结构
岩石
圈减薄机制
Keywords
Sichuan-Yunnan region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Lithospheric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Lithospheric thinning mechanism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岩石圈结构成像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1
2
作者
单斌
周万里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YFC1500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4106)。
文摘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四川盆地、江南造山带、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华夏块体)为例,利用地形、大地水准面、地表热流、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方法,给出了该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显示,华南块体东部岩石圈较薄,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橄榄岩为主,太平洋板块由东往西的平俯冲作用可能是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结合现今岩石圈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石圈结构成像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岩石圈结构成像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岩石
圈温度
结构
岩石
圈化学
组分
结构
多观测概率密度反演
成像方法
Keywords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lithospheric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multi observation probability density inversion
lithospheric imaging method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深度学习的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杰
沈安江
胡安平
周进高
佘敏
韩明珊
机构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前瞻性基础性技术攻关项目“油气勘探开发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3DJ84)
中国石油海外重点领域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DJ3104)资助。
文摘
综述了岩石薄片智能鉴定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薄片智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命名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的研究流程与主要研究内容:①准备与处理薄片图像,建立碳酸盐岩图像数据库;②以先验知识指导建立薄片图像的结构组分、矿物组分、孔隙类型等分类标签,进行人工标注并建立标签数据库;③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薄片图像标签的知识图谱;④进行结构组分、矿物组分及孔隙类型和含量的智能识别,完成自动岩性定名,输出鉴定报告,实现薄片智能鉴定。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目前仍然存在标签标注样本数量、语义分割不明确、成岩作用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碳酸盐岩人工智能鉴定的发展方向包括从宏观(岩心、野外露头)到微观不同尺度的图像鉴定,CT、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不同类型图像的鉴定,以及测井、地震资料的智能解释等。
关键词
碳酸盐岩薄片
人工智能识别
岩石结构组分
知识图谱
标签数据库
Keywords
carbonate thin se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dentification
rock structural components
knowledge graph
la⁃bel database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滇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研究及对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认识
周万里
单斌
熊熊
肖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岩石圈结构成像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单斌
周万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深度学习的碳酸盐岩薄片人工智能鉴定方法研究
张杰
沈安江
胡安平
周进高
佘敏
韩明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