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中岩石润湿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明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4-36,共3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研究了在三元复合驱中大庆油田岩石润湿性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润湿性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 ,三元复合驱后 ,岩石润湿性发生变化 ,总的趋势是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 ,其转化幅度与三元复合体系中化学剂浓度有关。三...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研究了在三元复合驱中大庆油田岩石润湿性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润湿性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 ,三元复合驱后 ,岩石润湿性发生变化 ,总的趋势是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 ,其转化幅度与三元复合体系中化学剂浓度有关。三元复合驱中岩石润湿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化学剂与地层中二价阳离子、岩石矿物相互作用 ,改变岩石的表面性质以及碱对吸附在岩石表面的刚性油膜的溶解 ,使各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三元复合驱 岩石润湿性 实验研究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数水驱砂岩中原油黏度、岩心润湿性时变规律核磁共振实验 被引量:4
2
作者 贾虎 张瑞 +2 位作者 罗宪波 周子力 杨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砂岩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定量表征了水驱过程岩石润湿性的时变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剩余油黏度与过水倍数正相关,过水倍数较低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较快,过水倍数较高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趋缓。剩余油黏度的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相关,储层均质性越强,剩余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越高,黏度越高。注水后储层润湿性将发生改变,亲油储层向亲水储层转变,亲水储层则亲水性更强,且改变程度随过水倍数增加而增强。原油黏度的时变性与润湿性的时变性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原油的黏度变化不可忽略,考虑模拟原油黏度变化时计算得到NMR润湿性指数与测试Amott(自吸法)润湿性指数更具有一致性,更加符合储层润湿性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高倍数水驱 核磁共振 原油黏度 岩石润湿性 时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盐水调节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林梅钦 华朝 李明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油藏润湿性调节的新方法。原油中有机物质与岩石表面基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和表面力相互作用,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利用盐水调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包括:化学基团转化、界面电势改变、注入水pH值改变、多组分离子交换及盐溶/盐析效应。对砂岩油藏,随着盐水中阳离子价态、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pH值(对矿化度影响不大)增加,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相互作用变弱,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对碳酸盐岩油藏,高矿化度CaSO_4、MgSO_4盐水有利于增强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因此通过调节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可调控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表面润湿性 盐水 分子间作用力 微观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部分润湿对水驱油藏微观相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贵阳 杜明俊 李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0,118,共5页
根据渗流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建立水驱油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换热控制方程.考虑热水驱过程中原油密度、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对微尺度模型水驱油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模型内岩石部分润湿对水驱油微观相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驱过... 根据渗流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建立水驱油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换热控制方程.考虑热水驱过程中原油密度、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对微尺度模型水驱油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模型内岩石部分润湿对水驱油微观相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驱过程中注入水一侧岩石润湿性对含油饱和度起着决定性影响;驱替过程结束后,随着停驱时间的延长,剩余油、水两相微观相态分布变化明显,不同模型内差异较大;在注入水一侧和水驱前缘分别出现不同形态的孤立油滴和油包水型乳状液;通过改变亲水岩石和亲油岩石的接触角发现,随着亲水岩石接触角的减小,模型均表现为停驱前含油饱和度相对较大,而随着亲油岩石接触角的增大,不同模型内含油饱和度差异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计算结果可为油藏多孔介质流动与传热机理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 岩石润湿性 部分润湿 微尺度 相态分布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混合润湿性岩石的渗吸换算用于采油的粘度比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郑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55,共1页
从裂缝性储层的岩石骨架中通过自发渗吸驱替石油是重要的开采机理,通过实验室储层岩心实验预测储层的原油采收率。在换算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包括岩性、液体粘度、表面张力、岩心几何形态和润湿性。以往的进展是以从强亲水岩石中采油的结... 从裂缝性储层的岩石骨架中通过自发渗吸驱替石油是重要的开采机理,通过实验室储层岩心实验预测储层的原油采收率。在换算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包括岩性、液体粘度、表面张力、岩心几何形态和润湿性。以往的进展是以从强亲水岩石中采油的结果为基础的,因为不同的粘度比与油、水两相粘度的几何平均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湿性岩石 渗吸 粘度 粘度比 裂缝性储层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润湿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晨 孟立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2,共4页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在流体长期冲刷作用下,岩石润湿性逐渐发生变化,并对原油生产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水驱油藏模拟器中没有考虑岩石润湿性的变化。为了提高模拟精度,在黑油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考虑储层润湿性随注...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在流体长期冲刷作用下,岩石润湿性逐渐发生变化,并对原油生产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水驱油藏模拟器中没有考虑岩石润湿性的变化。为了提高模拟精度,在黑油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考虑储层润湿性随注水开发变化的新模型,开发了新的数值模拟器,并在该模拟器上模拟了润湿性变化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润湿性的变化,使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采出程度降低。油田实例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润湿性 油藏数值模拟 水驱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绍东 王绍兰 +1 位作者 李琴 陈清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51,54,共6页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 4种类型 ,以Ⅱ ,Ⅲ类孔隙结构为主 ,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 ,...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 4种类型 ,以Ⅱ ,Ⅲ类孔隙结构为主 ,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 ,经过长期注水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储层孔喉分布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岛油田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岩石润湿性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储层 微观结构特征 驱油效率 影响 非均质性 岩石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水洗后储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军 蔡毅 崔云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8-70,共3页
我国许多老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由于长期水洗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非均质性较开发初期更加严重 ,开采难度增加 ,常规的“控水稳油”措施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以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为例 ,应用大量取心和室... 我国许多老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由于长期水洗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非均质性较开发初期更加严重 ,开采难度增加 ,常规的“控水稳油”措施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以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为例 ,应用大量取心和室内实验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孔隙结构 特征 油田开发 长期水洗地层 岩石润湿性 孔隙空间 填隙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在录井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郎东升 秦秋寒 +2 位作者 柳成志 姜道华 康保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共4页
为了判别疑难及复杂储层产液性质 ,研究了一种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识别油水层的方法 .该方法以不同润湿岩石、不同性质原油的相对渗透率为基础 ,采用热解分析技术确定含油饱和度 ,对比分析不同润湿性、不同孔隙度储层共生水和残... 为了判别疑难及复杂储层产液性质 ,研究了一种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识别油水层的方法 .该方法以不同润湿岩石、不同性质原油的相对渗透率为基础 ,采用热解分析技术确定含油饱和度 ,对比分析不同润湿性、不同孔隙度储层共生水和残余油的含油饱和度 ,并与所建立的油水层解释标准对比 ,即可判别储层产液性质 .应用该方法试油测试了海拉尔和延吉盆地的 2 1口井 6 4层 ,符合率为 95.3% .结果表明 ,该方法适用于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层评价 储层产液性质 相对渗透率 含油饱和度 岩石润湿性 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的配方设计和助排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占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02,10,共6页
利用氟表面活性剂FC-XF、Ⅱ型润湿性改变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APS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研究了体系组分含量对表/界面张力、接触角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与常规助排剂的助排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组成为0.1%APS、0.2%... 利用氟表面活性剂FC-XF、Ⅱ型润湿性改变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APS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研究了体系组分含量对表/界面张力、接触角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与常规助排剂的助排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组成为0.1%APS、0.2%Ⅱ型润湿性改变剂和0.02%FCXF的混合体系具有21.7 m N/m和0.046 3 m N/m的低表/界面张力,并且与岩石达到接近中性润湿的接触角83°。这种新型高界面活性助排剂由于具有降低表/界面张力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双重作用,表现出优于在用常规助排剂的界面性能和助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排剂 高界面活性 岩石润湿性 助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