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石构造组合和复合动力学过程的记录 被引量:47
1
作者 陶奎元 毛建仁 +3 位作者 杨祝良 赵宇 邢光福 薛怀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3-191,共9页
在研究火山岩/侵入岩的时代、成分(岩石系列和组合)、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地质构造定位等基本事实基础上,归纳总结250~80Ma间的岩石构造组合,将研究区火山岩/侵入岩划分为五类岩石构造组合和三个岩石省,... 在研究火山岩/侵入岩的时代、成分(岩石系列和组合)、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地质构造定位等基本事实基础上,归纳总结250~80Ma间的岩石构造组合,将研究区火山岩/侵入岩划分为五类岩石构造组合和三个岩石省,进而讨论岩石构造组合的岩浆源区、壳幔相互作用和贡献,提出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两种动力体系的复合是造成区内大陆各种岩石组合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认为这两种动力学体系转换和延续机制的研究将是联系板块构造和深部作用过程的纽带,中国东南部大陆亦将成为世界上研究洋陆过渡带地质的最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组合 岩浆源区 动力学背景 中生代 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造山带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梦岩 侯泉林 +2 位作者 吴春明 王浩 陈泓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50,共13页
敦煌地区位于北山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之间,对其大地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多存争议。对敦煌地区三危山—红柳峡一带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和红柳峡南部地区2个构造单元。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表现为变形... 敦煌地区位于北山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之间,对其大地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多存争议。对敦煌地区三危山—红柳峡一带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和红柳峡南部地区2个构造单元。三危山—红柳峡北部地区,表现为变形强烈的变沉积岩以基质形式包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岩块和不同岩性的岩片相互堆叠,整体显示混杂带"blocksin-matrix"的岩石-构造组合特征。红柳峡南部地区,岩石的变质程度向南逐渐降低,北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组合,南端出露晚石炭世含煤岩系与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可能形成于陆缘滨海环境,且被斜长角闪岩推覆体所覆盖;该区由北向南构造形式依次表现为倾向北的强剪切带→双冲构造→逆冲叠瓦扇,且变形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表现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岩石-构造组合特征。据此认为,敦煌地区自北向南存在三危山-红柳峡北部混杂带和红柳峡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碰撞作用应发生于晚石炭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造山带 岩石-构造组合 混杂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构造组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江元生 徐天德 赵友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36-348,共13页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俯冲、碰撞型组合;⑥陆内拉张型组合。进而对构造岩浆组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对喜马拉雅中期的岩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带是由俯冲型、碰撞型和隆升型岩浆岩组合成的复合体,它们在空间上明显分带,在时间上呈现由相对基性向酸性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组合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中新生代 措勤地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历史中板块构造启动时间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振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共22页
地质历史中板块构造是何时开始启动的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最极端的一是认为板块构造在新元古代的800 Ma前开始,二是在冥古宙4.3 Ga就已启动,多数学者认为在太古宙末开始启动。确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1)地球动力学特... 地质历史中板块构造是何时开始启动的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最极端的一是认为板块构造在新元古代的800 Ma前开始,二是在冥古宙4.3 Ga就已启动,多数学者认为在太古宙末开始启动。确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1)地球动力学特点,如地幔的热状态以及粘塑性地幔对流模拟表明,板块构造可能是在地球热和冷停滞状态之间演化的一个相。在太古宙较热的地球中,板片强度低,板片的频繁断离阻止了形成类似现代样式的长期俯冲体系,太古宙的板块构造是短期的、阵发性的;(2)代表俯冲的标志的蛇绿岩、蓝片岩和超高压(UHP)变质地体;(3)具有弧特征的岩石组合,如拉斑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4)增生楔中混杂岩和大洋板块地层、前陆盆地、大陆裂谷、双变质带、造山带;(5)与俯冲带关系密切的造山型Au矿、斑岩Cu矿和浅成热液矿床、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它们最早出现的年龄一致在3.5~3.1 Ga,指示了板块构造的开始;(6)世界不同地区大陆的Ni/Co、Cr/Zn比值随沉积年龄变年轻而降低,陆壳从3.0 Ga前的镁铁质转变为2.5 Ga时的长英质,表明全球板块构造的启动应在3.0 Ga的古中太古代;(7)冥古宙锆石、太古宙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及Hf、O、C、N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冥古宙地球表面存在类似板块汇聚边缘,太古宙含有大陆沉积物的海洋岩石圈俯冲进入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岩石构造组合 锆石与金刚石矿物包裹体 沉积岩Ni/Co和Cr/Zn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岩浆系统的物理过程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照华 刘翠 苏尚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13-3119,共7页
岩浆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暗示岩浆系统的演化具有多重分支现象,即其演化路径包含一系列平衡过程与突变事件。因此,岩浆系统的物理过程是理解岩浆形成与演化及其相关地质过程的关键。邓晋福教授及其学术团队长期坚持岩浆系统物理... 岩浆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暗示岩浆系统的演化具有多重分支现象,即其演化路径包含一系列平衡过程与突变事件。因此,岩浆系统的物理过程是理解岩浆形成与演化及其相关地质过程的关键。邓晋福教授及其学术团队长期坚持岩浆系统物理过程的研究,在火成岩成因、火成岩构造组合、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和相关的地球深部过程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集刊登了部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强调岩浆系统物理过程的重要性。我们撰写此文,目的是简要介绍本文集的主要内容和强调岩浆系统物理过程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系统 物理过程 火成岩成因 岩石构造组合 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来自伊宁地块石炭系的新证据 被引量:50
6
作者 李永军 李注苍 +2 位作者 佟丽莉 高占华 佟黎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05-2912,共8页
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倍受地质界关注,久有泥盆纪晚期或石炭纪初期,石炭纪晚期以及二叠纪期间3种分歧。由残余盆地恢复原型盆地,是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基础,钙碱系列火成岩可作为古洋盆恢复的重要证据。伊宁地块石炭纪的残余盆地沉... 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倍受地质界关注,久有泥盆纪晚期或石炭纪初期,石炭纪晚期以及二叠纪期间3种分歧。由残余盆地恢复原型盆地,是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基础,钙碱系列火成岩可作为古洋盆恢复的重要证据。伊宁地块石炭纪的残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建造、侵入岩特征、化石组合及古生物地理区系分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变形特征等新成果证实,以区内阿克沙克组与伊什基里克组间广泛而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鄯善运动)为界,下石炭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沉积地层组合发育复杂的不协调褶曲,尖棱褶皱,强烈的揉皱和区域性韧性断层,产出于南方型热带-亚热带古生物地理区系,为区域性挤压构造体制下的岛弧-弧后盆地建造,是塔里木板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上石炭统碱性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及沉积地层组合则是典型的北方型温带古生物地理区的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建造,构造变形极弱,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是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后的陆内建造。基于这些新的资料和分析,天山古洋盆的关闭时限是早石炭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石炭纪构造岩石组合 鄯善运动 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 伊宁地块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金铜成矿背景与成矿系统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兴科 程宏宾 +2 位作者 姬金生 罗桂昌 陶洪祥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7-14,共8页
根据东天山金铜矿带不同单元按构造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石炭系分出有序和无序两套地层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 ,两个构造 -火山活动带和两个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碰撞造山与韧性剪切带强时空耦合 ,岛弧火山岩成带分布 ,杂砂岩形成于塔里木陆... 根据东天山金铜矿带不同单元按构造 -岩石地层划分原则 ,石炭系分出有序和无序两套地层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 ,两个构造 -火山活动带和两个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碰撞造山与韧性剪切带强时空耦合 ,岛弧火山岩成带分布 ,杂砂岩形成于塔里木陆缘岛弧边缘 ,碰撞花岗岩呈中小型东西成带分布 ,地球化学分省分区。构造演化呈多阶段 (分 12个阶段 ) ,碰撞造山细分 3阶段 6期 ,金铜成矿时代以海西中晚期 ( 2 90~ 2 30Ma)为主 ,不同古陆边缘成矿系统其成矿类型、特征等均不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背景 构造岩石组合 金矿床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