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地幔柱活动的岩石学记录 被引量:43
1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2 位作者 邢光福 杨祝良 赵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3-258,共6页
东南大陆边缘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造山以及华夏陆块西南部离散块体拼合(230 ~150 Ma) ,是受中特提斯消减作用的影响,其后叠加了古太平洋对古欧亚大陆的伸展—走滑—扩张(145 ~70 Ma) ,新生代后研究区进... 东南大陆边缘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造山以及华夏陆块西南部离散块体拼合(230 ~150 Ma) ,是受中特提斯消减作用的影响,其后叠加了古太平洋对古欧亚大陆的伸展—走滑—扩张(145 ~70 Ma) ,新生代后研究区进入了大陆裂谷期。从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来源由上地壳源—中下地壳源—大陆岩石圈地幔源—软流圈地幔源,构成了一个漫长而巨大的构造岩浆旋回。145 ±5 Ma 和20 ±5 Ma 两次重要的地质转换是联系板块构造和幔柱构造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记录 幔柱构造 东南大陆边缘 地幔柱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流-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对烃类运散的指示 被引量:6
2
作者 马艳萍 刘池洋 +1 位作者 司维柳 吴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2,49,共7页
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观察、显微岩石学鉴定、全岩主要元素分析,揭示了漂白蚀变岩石的岩石学判识标志。结合蚀变岩石及围岩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有机质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漂白蚀变岩石形成的流体环境,这些特征... 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观察、显微岩石学鉴定、全岩主要元素分析,揭示了漂白蚀变岩石的岩石学判识标志。结合蚀变岩石及围岩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有机质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漂白蚀变岩石形成的流体环境,这些特征反过来又对研究区烃类的运移及散失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漂白蚀变砂岩与红色原岩相伴而生,其颜色变化趋势、裂隙铁质充填特征、显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曾经历过化学还原性流体作用。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δ13C较轻,大部分小于-10‰,指示存在有机碳源供给;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主要以气态烃及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分主要为CO2和CH4,表明研究区经历过天然气作用;漂白砂岩及围岩有机质抽提特征显示,有机质成熟度高,而研究区煤系Ro小于0.5%,成熟度低,显然不是来自本地;盆地东北部天然气逸散表明,其与研究区延安组顶部漂白蚀变砂岩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漂白蚀变砂岩形成是上古生界天然气逸散后与近地表围岩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对厘定近地表烃类运散、特别是天然气的逸散提供了新的判识方法,可作为指示油气运散的间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组 流一岩作用 岩石学记录 烃类运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