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
路凤香
郑建平
侯青叶
李方林
|
《中国地质》
CAS
CSCD
|
2006 |
24
|
|
2
|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
陈建业
杨晓松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3
|
湘南中生代玄武岩浆成因与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
郭锋
范蔚茗
林舸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1998 |
25
|
|
4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圈结构:对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启示 |
陈赟
赵与同
刘佳乐
梁晓峰
李玮
徐义刚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5
|
峨眉山玄武岩区两类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证据 |
张招崇
王福生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8
|
|
6
|
华北岩石圈地幔的多次组成转化过程:橄榄岩与不同来源熔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自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Li、Fe等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
张宏福
英基丰
汤艳杰
张瑾
赵新苗
杨岳衡
肖燕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2007 |
0 |
|
7
|
汉诺坝玄武岩中熔体-捕虏体相互作用初步研究 |
杜星星
樊祺诚
|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8
|
基于sP前驱震相叠加研究南美中部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形态 |
崔清辉
高雅健
周元泽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9
|
吉林南部辉南-靖宇地区岩石圈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研究意义 |
杨清福
王建
Hattori KH
盘晓东
刘金霖
谢志鹏
宋樾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10
|
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底边界——以Kaapvaal、Fennoscandia和Slave克拉通为例 |
魏荣强
李午阳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1
|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 |
张洪双
滕吉文
田小波
张中杰
高锐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37
|
|
12
|
华南地区岩石圈电性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刘营
徐义贤
张胜业
杨文采
杨波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13
|
滁州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对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
谢成龙
朱光
牛漫兰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4
|
|
14
|
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 |
陈凌
朱日祥
王涛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15
|
地幔富硅交代与大陆岩石圈的演化 |
陈立辉
周新华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1 |
4
|
|
16
|
微陆块属性及过程:我国东北地区岩石圈地幔性质差异之根本 |
林阿兵
郑建平
潘少逵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17
|
大陆岩石圈地幔异剥橄榄岩化的证据和意义 |
林阿兵
戴宏坤
张宏福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鹤壁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及成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 |
朱昱升
侯广顺
杨进辉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19
|
新疆巴楚辉绿岩岩脉的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 |
孙林华
王岳军
范蔚茗
彭头平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27
|
|
20
|
对流地幔输入大陆与大陆成矿作用 |
邓晋福
邱瑞照
肖庆辉
吴宗絮
周肃
彭聪
赵国春
苏尚国
刘翠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