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圈板块变形物理模拟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蔡建新 朱君星 +1 位作者 张开均 刘国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岩石圈板块变形物理模拟是对板块构造演化的近似再现,代表了板块构造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向。自然原型向实验模型的转换是模拟的理论基础,包括原型流变剖面的确定,原型与模型间比例关系的选取,实验模型流变剖面的建立。基于流变剖面的流变... 岩石圈板块变形物理模拟是对板块构造演化的近似再现,代表了板块构造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向。自然原型向实验模型的转换是模拟的理论基础,包括原型流变剖面的确定,原型与模型间比例关系的选取,实验模型流变剖面的建立。基于流变剖面的流变模型的结构为实验模型建构不仅提供了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在物质材料选取上提供物性方面的指导。文章最后对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就华南-华北大陆板块碰撞模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板块变形物理模拟 自然原型 实验模型 流变剖面 流变模型 比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多层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建国 周永胜 +1 位作者 宋瑞卿 王绳祖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8,共11页
采用塑化松香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的相似材料,进行了板内塑性流动网络及多层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延性单层模型的实验表明,在边界挤压或“高原”重力势的作用下,依赖于延性层粘度的高低不同,主要形成剪切网络、压性褶皱以及二者... 采用塑化松香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的相似材料,进行了板内塑性流动网络及多层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延性单层模型的实验表明,在边界挤压或“高原”重力势的作用下,依赖于延性层粘度的高低不同,主要形成剪切网络、压性褶皱以及二者过渡型式等一级构造。在延性/脆性双层模型中(脆性上层和延性下层分别相当于岩石圈上、下层),边界驱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延性下层的网络状流动,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剪切网络,即塑性流动网络,控制着板内构造变形,导致脆性上层内剪切破裂网络、逆推断裂、纵向张裂以及其它次级断裂和褶皱的发育。实验还表明,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的软弱夹层(模拟壳内低速、高导层)并不妨碍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扩展,但影响牵引力的向上传递及上层构造变形的强弱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物理模拟 塑性流动网络 多层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亚大陆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建国 周永胜 王绳祖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3-72,共10页
以塑化松香和干凝滑石粉浆分别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和脆性上层(上部地壳)的相似材料,就亚洲中东部大陆在板块边界推挤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模拟实验。初步结果表明,本地区在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下... 以塑化松香和干凝滑石粉浆分别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和脆性上层(上部地壳)的相似材料,就亚洲中东部大陆在板块边界推挤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模拟实验。初步结果表明,本地区在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下,形成两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它们控制了岩石圈上层构造变形,在分布格局上大致与地震的网络状分布相对应;东北部可能存在另一规模较小、作用较弱的驱动边界及相应的网络系统,由于它的影响,导致华北北部构造带和地震带的扭曲。实验还表明,大型压性盆地的形成与岩石圈下层稳定块体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大陆板块 板内变形 物理模拟 塑性流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