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章大港 史卜庆 周瑶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40-441,共2页
关键词 坳陷 新生代 岩石圈动力学 盆地热演化 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地貌巨变与岩石圈动力学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1-810,共20页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解释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剥蚀作用的相互关系方面仍存歧见。相比之下,中亚地区中生代的地貌巨变尚属新的研究课题。人们认识到,中亚地区在中侏罗世至新近纪曾存在一个准平原,而在中国东部则存在一个中生代高原。这一中生代地貌巨变引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如:为什么这一中生代准平原能保存长达150 Ma?中国东部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消失的?这两次地貌巨变及其相关的岩石圈动力学将是"TOPO-CENTRAL-ASIA"这一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青藏高原 中亚准平原 中国东部高原 岩石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动力学
3
作者 王光大 《地质科技情报》 CAS 1984年第1期37-45,共9页
岩石圈动力学是当前国际构造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六十年代,赫斯《地球诗篇》的畅想,孕育了板块学说,进一步促进了地学的跨学科大联合、大协作,内容涉及到探讨地球起源、演化、资源、能源与环境,正向纵深两个方向迅速发展。 从大... 岩石圈动力学是当前国际构造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六十年代,赫斯《地球诗篇》的畅想,孕育了板块学说,进一步促进了地学的跨学科大联合、大协作,内容涉及到探讨地球起源、演化、资源、能源与环境,正向纵深两个方向迅速发展。 从大系统递阶分层分解与协调性原理来看,地球的分层构造符合这一原理。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一些子系统、次子系统,我们可以把岩石圈作为地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次子系统有它们各自的性能与形态,并力求达到它们的最优状态。从系统的整体观点看,这些最优状态都是局部性的,各子系统、次子系统相互之间要满足协调性条件,局部最优必须满足全局最优。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将是系统科学进入地学的一个转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动力学 软流层 地球半径 对流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动力学与演化研究计划
4
作者 张维德(译编) 《海洋地质动态》 1986年第11期23-24,共2页
1985年国际岩石圈联合委员会(ICL)在东京召开会议,以岩石圈动力学与演化研究计划(DELP)进入十年计划的后五年为转机,该计划的执行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组。会议对日本的研究报告给予较高的评价,并对日本将取得更大的成果寄予很大期望。... 1985年国际岩石圈联合委员会(ICL)在东京召开会议,以岩石圈动力学与演化研究计划(DELP)进入十年计划的后五年为转机,该计划的执行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组。会议对日本的研究报告给予较高的评价,并对日本将取得更大的成果寄予很大期望。从此DELP进入日本计划的实施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研究 岩石圈动力学 国际岩石圈联合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V.T. TROFIM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303,共11页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 文章确定了“岩石圈的生态作用”这一概念的内涵 ,考虑了作用的分类 ;阐述了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 ,它们分别是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阐明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和工程技术造成的影响之下这些生态作用形成的规律 ;提出了有关这些生态作用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岩石圈的资源的、地球动力学的、地球化学的和地球物理的生态作用 关于岩石圈生态作用的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瑞利面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6
作者 朱介寿 曹家敏 严忠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59-767,共9页
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约2万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选出沿10600条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采用频散分析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中国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层析成像。瑞利面波高分辨率速... 用分布于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6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约2万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选出沿10600条大圆路径传播的瑞利面波,采用频散分析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中国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层析成像。瑞利面波高分辨率速度成像表明,从上地壳到7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均为高速分布,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从100~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在深度300~400km的平面图上,速度差异幅度不大,塔里木—扬子地块仍然显示为高速分布。东西两部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西部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东部则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汇聚,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引起高原隆起和地壳增厚,西部地区成为岩石圈汇聚区。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东缘岩石圈解体,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减薄张裂,形成巨型低速带,并演化为东亚裂谷系。现今的西太平洋边缘海、沟弧盆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邻近陆域海区 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 东亚巨型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活动与矿山岩体地质动力灾害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冯国才 姚永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1-573,共3页
根据岩石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北票、抚顺矿区断裂活动与矿山地质动力灾害研究成果,阐述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等矿山岩体地质动力现象,是采矿活动影响下断裂的孕育、生长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一基本观点,并分析了矿山岩体动力现象... 根据岩石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北票、抚顺矿区断裂活动与矿山地质动力灾害研究成果,阐述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等矿山岩体地质动力现象,是采矿活动影响下断裂的孕育、生长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一基本观点,并分析了矿山岩体动力现象发生系统的能量来源、形成条件和显现特征。展示了矿山岩体动力灾害区域预测与防治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矿山岩体 地质动力灾害 分维特征 区域应力环境 断块系统 岩石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约主题:花岗岩-火山岩研究——缅怀周新民教授
8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南京大学周新民教授1935年4月生于上海,2024年10月30日在上海逝世。他的远去是南京大学和我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周新民教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地质学人才为毕生使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 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南京大学周新民教授1935年4月生于上海,2024年10月30日在上海逝世。他的远去是南京大学和我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周新民教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地质学人才为毕生使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主持完成“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等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期从事与中国东南部岩石圈和扬子地块周边造山带有关的岩石学与地质学问题的研究,在中国东南部岩石圈与花岗岩成因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地区 岩石圈动力学演化 周新民教授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杏垣先生遗著《解析构造学》出版
9
作者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414,438,456,共3页
关键词 构造学 岩石圈动力学 张家声 先生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构造学的新概念》
10
作者 朱志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30,共2页
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 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新名词的专著,约请马杏垣教授与他共同主编该书,并建议在我国出中文版。该书将简明地阐述近20年来构造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重点是讨论需要重新理解的岩石圈动力学的一些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委员会 Hancock 岩石圈动力学 构造学 走滑构造 一本 出版发行 同沉积 盐构造 脆性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及盆地类型划分
11
作者 凡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4期34-34,共1页
盆地和山岭是岩石圈动力学作用下两种主要的地貌形态和地壳结构,是岩石圈变形的两个侧面.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三种关联关系:
关键词 盆地 山岭 岩石圈动力学 地貌形态 地壳结构 耦合类型 盆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