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永普 应雪萍 +1 位作者 高素阳 王一农 《东海海洋》 2001年第4期21-27,共7页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ielous均匀度 (J)、Margalef丰度 (d)、 Mc Naunghton优势度 (D) 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的指标及 Whittaker群落相似性指数公式进行数值分析 ,结果表明 :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外海高盐性生物群落。水平变化 ,H′、J及 d值以大筲箕屿岩礁处为最大 ,D值以关帝山岩礁处为最大 ;垂直变化 ,H′、J及 d值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D值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季节变化 ,H′和 J值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d值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D值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4个断面群落种类的相似程度较为接近 ,根据相似性指数 I的值 ,可将其划分为开敞性群落组和极开敞性群落组 ,其中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和大筲箕屿岩礁为开敞性群落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麂列岛 岩相潮间带 群落结构 种类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 地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荣冠 江锦祥 +4 位作者 鲁琳 郑凤武 张水浸 徐惠洲 黄心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3-298,共6页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甲...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潮间带 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厦门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唐贵明 钟瑜 曾晓起 《南方水产》 2008年第5期8-15,共8页
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调查,共采集到了9门74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分别为3498.80和3512.00g.m-2(湿重),但栖息密度有明显... 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调查,共采集到了9门74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分别为3498.80和3512.00g.m-2(湿重),但栖息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620.44和1552ind.m-2。中潮带的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远大于低潮带;贻贝(Mytilusedulis)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特征。此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二浴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岩相潮间带 生物多样性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北麂山列岛岩相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一农 於宏 张永普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20-25,共6页
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进行了北麂山列岛岩礁相潮间带贝类的生态调查研究,经整理、鉴定,共得岩相潮间带贝类86种,其中多板类8种,双壳类27种,腹足类51种,主要经济种类21种。本文对其种类组成、定量样本的出现频率、采样断面的种数分布、... 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进行了北麂山列岛岩礁相潮间带贝类的生态调查研究,经整理、鉴定,共得岩相潮间带贝类86种,其中多板类8种,双壳类27种,腹足类51种,主要经济种类21种。本文对其种类组成、定量样本的出现频率、采样断面的种数分布、各断面不同季节不同潮区(站点)的贝类种类、生态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定量样本中的出现频率来作为群落生物优势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岩相潮间带 贝类 种类组成 生态特点 多板类 双壳类 腹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四喜 章飞军 +1 位作者 顾沈明 杨红丽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391-397,共7页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节蝾螺(Turb articulatus)等4种。以季节和站位为因子对多样性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夏、秋季丰富度指数(P=0.028)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的方差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潮带4个岛屿共12个站位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12个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生态 岩相潮间带 中街山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莹 《福建水产》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在南日岛东岱村大牛山和大峤山2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73种,其中软体动物49种,藻类8种,甲壳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多毛类1种,其它动物2种。各季节潮间带生物平均生... 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在南日岛东岱村大牛山和大峤山2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南日岛东岱村岩相潮间带生物73种,其中软体动物49种,藻类8种,甲壳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多毛类1种,其它动物2种。各季节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658.0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3 420 ind/m2。潮间带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1.84,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67~1.71,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2~0.42,辛普森优势度指数0.13~0.61。结果表明,南日岛东岱村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到栖息环境、季节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潮间带 底栖生物 南日岛 生物量 栖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凤武 吴启泉 鲁琳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5-89,共5页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生态 岩相潮间带 厦门港
全文增补中
青岛前海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付俊平 曾晓起 王长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31,共7页
自2004年8月~2005年5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海藻群落调查,共采集到了3门63种大型底栖海藻。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中,生物量分别为1 423.53 g/m2(湿重)和1521.57 g/m2(湿重),小青岛的生物... 自2004年8月~2005年5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海藻群落调查,共采集到了3门63种大型底栖海藻。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中,生物量分别为1 423.53 g/m2(湿重)和1521.57 g/m2(湿重),小青岛的生物量较高。中潮带的生物量低于低潮带;孔石莼、角叉菜、粗枝软骨藻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本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断面丰富度高于二浴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大型底栖海藻 岩相潮间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初步调查
9
作者 张新鑫 肖健雄 高燕琦 《河北渔业》 2016年第8期32-36,共5页
对青岛太平角(36°02′N,120°21′E)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进行了为期1年(2010年5月-2011年4月)逐月的定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采集到大型海藻3门36种,其中红藻门16属19种,占52.8%;褐藻门7属10种,占27.8%;绿藻门5属7种,占19... 对青岛太平角(36°02′N,120°21′E)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进行了为期1年(2010年5月-2011年4月)逐月的定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采集到大型海藻3门36种,其中红藻门16属19种,占52.8%;褐藻门7属10种,占27.8%;绿藻门5属7种,占19.4%。2.青岛太平角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褐藻其次,绿藻最少。3.青岛太平角潮间带群落中大型海藻的种类组成和藻总量(株)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海藻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大,秋冬季节其次,夏季海藻种类和数量最少。4.孔石莼、鼠尾藻和珊瑚藻为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最常见种。5.青岛夏季绿潮藻种浒苔是由其他海域漂流而来,且较其他藻种更适应夏季较高水温,使其短时间内迅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太平角 大型海藻 岩相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山列岛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金文育 彭欣 +1 位作者 王宁 刘俊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 于2014年8月,在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布设4个岩礁断面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该调查共采集到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8种,包括大型底栖动物70种和大型底栖藻类28种;其中优势种有9种,分别为小结节滨螺[Echinolittorina radiata(Souleyet)]、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Wiegmann)]、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Gould)]、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Sowerby)]、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Keen)]、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Pilsbry)],刺巨藤壶[Megagbalanus volcano(Pilsbry)],以及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Linnaeus)]和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Marteus)]。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8 515.50 g/m^2,平均丰度为6 841.63个/m^2;各断面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89±0.14、0.38±0.01和3.66±0.52。ABC曲线分析表明,4个断面受到一定扰动。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物种数减少明显,生物量和丰度有所增加,优势种被个体较小的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等物种所演替。上述结果可为渔山列岛潮间带开发保护管理及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山列岛 岩相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