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层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班凡生 高树生 单文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114-116,共3页
为了研究夹层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的影响,根据小挠度的薄板弯曲模型,建立岩盐地层中夹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进行动态模拟数值计算,分析夹层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形态和建腔周期的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夹层的强度较核... 为了研究夹层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的影响,根据小挠度的薄板弯曲模型,建立岩盐地层中夹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进行动态模拟数值计算,分析夹层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形态和建腔周期的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夹层的强度较核和断裂极限长度的求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岩盐储气库应选择在夹层数量尽量少而薄的地层条件下建设,有利于腔体形态的控制,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溶腔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储气库 水溶建腔 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岩盐溶蚀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班凡生 高树生 +1 位作者 单文文 熊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102-104,共3页
为了深入研究岩盐水溶机理及溶腔形状变化规律,在岩盐水溶物理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Fick第一扩散定律,导出了水溶造腔腔体边界变化的动边界方程,建立了完整的岩盐溶蚀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求解方法,对岩盐溶腔过程... 为了深入研究岩盐水溶机理及溶腔形状变化规律,在岩盐水溶物理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Fick第一扩散定律,导出了水溶造腔腔体边界变化的动边界方程,建立了完整的岩盐溶蚀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求解方法,对岩盐溶腔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盐溶蚀数学模型能够有效的反映腔体形状的变化规律,指导储气库水溶建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储气库 水溶建腔 溶蚀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盐中不溶物含量对储气库腔体有效空间大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高树生 班凡生 +1 位作者 单文文 熊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179-183,共5页
主要研究了岩盐不溶物含量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有效空间大小的影响。根据水溶建腔机理,建立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数学模型,通过岩盐溶腔数学模型,分别对岩盐中不溶物含量不同的地层条件下,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进行动态模拟数值计算,综合... 主要研究了岩盐不溶物含量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有效空间大小的影响。根据水溶建腔机理,建立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数学模型,通过岩盐溶腔数学模型,分别对岩盐中不溶物含量不同的地层条件下,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进行动态模拟数值计算,综合分析岩盐中不溶物含量对岩盐储气库水溶建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储气库 水溶建腔 岩盐不溶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气压式柔性加载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旭光 张强勇 +2 位作者 段抗 刘德军 张宁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5,共6页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针对地应力的模拟,往往采用液压千斤顶刚性加载的方式,该加载方式具有以下不足:1)使得模型边界的位移同步一致,而模型应力则呈现非线性分布状态,与实际工程的地应力状态不符。2)无法应用于不同形状的洞室内,无法对含...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针对地应力的模拟,往往采用液压千斤顶刚性加载的方式,该加载方式具有以下不足:1)使得模型边界的位移同步一致,而模型应力则呈现非线性分布状态,与实际工程的地应力状态不符。2)无法应用于不同形状的洞室内,无法对含内压地下洞室(如隧洞内水压力、石油储备库油压等)进行有效模拟,因此成为制约有压洞室模拟的一个关键性难题。因此,有必要研制准确模拟洞腔内外压力的柔性加载装置。作者根据气压加载灵活的特性,设计研制了一套数控气压式柔性加载模型试验系统,有效实现了模型试验洞腔内的气压式柔性加载以及加载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可视化。通过气压式柔性加载控制系统能更真实地揭示深部软岩地下洞室围岩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将该系统应用于注采气压变化条件下盐岩储气库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有效模拟了注采气压变化对盐岩地下洞腔的稳定性影响,获得了在不同注采气速率及不同气压条件下洞室收敛变形规律。试验表明,该实验系统可应用于有压洞室模型试验内压的有效模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 气压式柔性加载 洞腔内力 岩盐地下储气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pair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d rock salt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被引量:1
5
作者 YIN Hong-wu MA Hong-ling +3 位作者 SHI Xi-lin LI Hao-ran GE Xin-bo GAO 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185-2196,共12页
Damage in rock salt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on permea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tightness of underground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in further. During the leaching of a salt cavern, the brine with formation temperatur... Damage in rock salt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on permea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tightness of underground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in further. During the leaching of a salt cavern, the brine with 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an promote the self-healing of rock salt in the excavation damage zone (EDZ). Laboratory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romoting effect. The permeability of two intact rock salt specimens was tested. Then they were damaged into two kinds of the state respectively through uniaxial compression. After that, they were put in saturated brine (with a temperature of 50℃ and pressure of 12 MPa, which we called the repair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for 7 d. Finally, the perme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after the damaged specimens being repai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intact rock salt is below 10^-19 m^2;the permeability increases by more than two orders because of damage;th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being repaired, which can be comparable to its intact state. Discussions of the repair mechanisms are presented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 of recrystallization), which may help to provide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tightness and stability of gas storage facilit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storage rock salt PERMEABILITY DAMAGE uniaxial compression SELF-HEA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