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贺凯凯 陈清敏 +5 位作者 成星 杨治国 韩静 曹江涛 艾昊 张文硕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现状 危害 成因 治理经验 陕西秦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逐点模糊有鉴分类法研究岩溶石漠化植被演替阶段
2
作者 宋立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7-274,283,共9页
【目的】探索岩溶石漠化程度与植物群落及其演替阶段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关系,研究划分演替阶段的定量依据。【方法】以粤北岩溶石漠化各发展阶段对应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用逐点模糊有鉴分类和λ截集分析优势种消长关系的方法研究定量划分植... 【目的】探索岩溶石漠化程度与植物群落及其演替阶段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关系,研究划分演替阶段的定量依据。【方法】以粤北岩溶石漠化各发展阶段对应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用逐点模糊有鉴分类和λ截集分析优势种消长关系的方法研究定量划分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结果】粤北岩溶石漠化植被的演替系列由模糊子集构成4个演替阶段,各阶段的特征主要反映在种类成分优势度的更替上。每个演替阶段植物种群的优势程度及其优势地位取决于λ阈值(0≤λ≤1),群落的种类成分随λ值减少呈增加趋势。【结论】用演替系列中优势种重要值换算的隶属度函数作指标,用逐阶段有鉴分类方法及λ水平集作为划分演替阶段的定量依据,既可以明显地区分出各阶段的优势种,还可证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及演替阶段更替造成了优势种种群之间的消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植物群落 植被演替 演替阶段 优势种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3
作者 胡宁 袁红 +3 位作者 蓝家程 袁道先 傅瓦利 文志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93-7402,共10页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岩溶石漠化 无机磷形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四种牧草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特征 被引量:31
4
作者 韦兰英 曾丹娟 +3 位作者 张建亮 尤业明 焦继飞 黄玉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9,共8页
以类玉米、紫花苜蓿、菊苣和杂交狼尾草4种牧草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结构性状、光合生理特征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研究其对岩溶石漠化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牧草植物的叶面积(LA)、叶干重(DW)、叶绿素含量(Chl)和... 以类玉米、紫花苜蓿、菊苣和杂交狼尾草4种牧草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结构性状、光合生理特征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研究其对岩溶石漠化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牧草植物的叶面积(LA)、叶干重(DW)、叶绿素含量(Chl)和比叶面积(SLA)差异显著,反映出4种牧草植物叶片结构性状差异种间较大;同科植物类玉米和杂交狼尾草光合能力相近,而不同科植物如菊苣和紫花苜蓿光合能力差异较大,但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相近;相比较而言,类玉米和杂交狼尾草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菊苣和紫花苜蓿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4种牧草对0~10和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4种牧草植物蒸腾速率(Tr)与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大气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影响较大。相比较而言,类玉米和杂交狼尾草具有较高的Pn,WUE和WUEi,对岩溶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比叶面积 光合速率 生理适应性 岩溶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30
5
作者 邓艳 曹建华 +2 位作者 蒋忠诚 周晓东 岳祥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6-485,共10页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关键技术 水土流失/漏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结构-过程-服务”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洞地下河流域南部岩溶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涂杰楠 童立强 +3 位作者 王珊珊 郭兆成 贺鹏 马祖陆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573,共8页
基于2013年9月29日GF-1号WFV遥感数据对南洞地下河流域蒙自幅、个旧幅、新安幅和鸣鹫幅进行岩溶石漠化遥感解译,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提取研究区域内石漠化信息,得到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石漠化发生率74.55%... 基于2013年9月29日GF-1号WFV遥感数据对南洞地下河流域蒙自幅、个旧幅、新安幅和鸣鹫幅进行岩溶石漠化遥感解译,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FVC)提取研究区域内石漠化信息,得到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石漠化发生率74.55%,属石漠化高发地区,其中中度石漠化最为发育,占全区石漠化的32.63%,重度石漠化最少,占17.59%。基于岩性、高程、坡向和坡度等4个影响因素与岩溶石漠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因素中石漠化发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洞地下河流域南部区域岩溶石漠化在低海拔、缓坡度和纯碳酸盐岩中较为发育,在不同坡向中岩溶石漠化发育程度则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洞地下河流域 岩溶石漠化 空间分布规律 遥感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牧草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韦兰英 袁维圆 +3 位作者 尤业明 焦继飞 张建亮 黄玉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3-79,共7页
以菊苣Cichoriumintybus、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americanun×P.pureum、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混播牧草(菊苣、杂交狼尾草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cv.Reyan No.2)、黑麦草Loliumperenn、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白三叶... 以菊苣Cichoriumintybus、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americanun×P.pureum、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混播牧草(菊苣、杂交狼尾草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cv.Reyan No.2)、黑麦草Loliumperenn、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白三叶Trrifoliumrepens为对象,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刈割时株高与产量大小的关系,旨在为岩溶石漠化区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以及牧草的合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杂交狼尾草、类玉米、黑麦草和白三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菊苣、混播牧草和紫花苜蓿的影响较小。不同刈割时期牧草鲜、干草产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各种牧草无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杂交狼尾草适于在牧草高产季节用于青贮,是解决冬季缺草的有效途径之一。仅刈割了3次的类玉米除7月鲜、干草产量与菊苣和杂交狼尾草差异不大,8月与10月鲜、干草产量仅为菊苣和杂交狼尾草的50%和30%。与单播牧草相比,混播牧草具有产量较为稳定的优势。类玉米死亡后轮作的黑麦草、混播牧草死亡后轮作的紫花苜蓿以及同期种植的白三叶均可以作为轮作牧草,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丰富牧草种类,是春秋季畜禽的良好草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产量 动态变 岩溶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演替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惠茹 罗红霞 +2 位作者 邹扬庆 程玉丝 张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295-6307,共13页
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 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例,在基于1996、2001、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建立重庆市中梁山区退耕还林前后的植被恢复演替图谱,并结合地学图谱的相关分析方法,得到该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格局演变规律,体现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生态学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法在植被恢复演替研究中的有效结合。结果表明:(1)运用BP神经网络和BP算法进行分类,分类精度达到87.42%,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5.57%。(2)自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面启动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演变特征明显,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而植被面积明显增加。(3)从2001—2013年,植被演替在该时期内依然存在着进展演替和逆向演替两个方向。虽然逆向演替比例仅占到18.63%,但它却使该区的演替研究变得复杂。(4)质心反映了各植被类型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聚散与迁移,1996—2013年,马尾松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的质心变化较小,其他植被群落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植被演替 多时相遥感影像 地学信息图谱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金沙县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郭红艳 王月容 +2 位作者 卢琦 周金星 韦清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11-217,224,共8页
为建立针对于岩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进而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岩溶区生态服务价值文献的基础上,以金沙县为例,构建了岩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并以林地生态系统、耕地生态... 为建立针对于岩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进而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岩溶区生态服务价值文献的基础上,以金沙县为例,构建了岩溶地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并以林地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生产有机质、固碳释氧、保持水土和景观游憩文化4个主导功能来估算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金沙县2005年到2010年4大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平均每平方公里减少1.62万元,总减少量3 607万元(占全县2010年GDP的0.42%)。其中生产有机质服务功能减少3 232万元,固碳释氧功能减少2 325万元,保持水土功能增加1 615万元,景观游憩文化功能增加335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金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及其类型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符裕红 喻理飞 +2 位作者 黄宗胜 李豪 侯德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2期66-72,共7页
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地貌类型及岩石类型分布情况,共计调查152个根系生境剖面,利用岩性、产状、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岩石斑块数、土层深度、裂缝宽度、垂直剖面土壤分布范围、植物根系分布的长宽幅度等指标,采用RDA排序... 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地貌类型及岩石类型分布情况,共计调查152个根系生境剖面,利用岩性、产状、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岩石斑块数、土层深度、裂缝宽度、垂直剖面土壤分布范围、植物根系分布的长宽幅度等指标,采用RDA排序方法,分析根系生长空间类型及其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速聚类,划分植物根系生境类型,并进行生境类型命名及类型特征描述。结果表明:1)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长空间分为表层空间、单层空间、多层空间3种类型,植物根系对多层空间类型利用最多;2)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分为18个类型,各类型特征不同。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岩溶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境的认识,对植物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长空间 类型 岩溶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恶化趋势定量预测——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洋 陈建平 +1 位作者 皇甫江云 童立强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5-139,共5页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以1999年和2009年获取的两个时相的TM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和平台,以碳酸盐岩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和人口聚居密度为石...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以1999年和2009年获取的两个时相的TM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和平台,以碳酸盐岩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和人口聚居密度为石漠化恶化的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确定性系数(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certainty factor,AHP-CF)法计算待预测区的石漠化恶化易发指数(rocky desertification deterioration index,RDDI),以RDDI为参数实现岩溶石漠化恶化趋势的定量预测。预测结果可为制定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岩溶石漠化 层次分析-确定性系数法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初步研究——贵阳黔灵山的启示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竹如 李燕 +2 位作者 王林均 陈强 陈黎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0-314,T001,T002,共7页
贵州省石漠面积约 98万 ha[1 ] ,87.16 %石漠分布在贵州的西部和南部 ,其中 93.93%为石灰岩石漠 ,6 .0 7%为白云岩石漠 ,即它们都属岩溶石漠。贵阳市黔灵山是一森林公园 ,山体由下二叠系厚层块状茅口灰岩组成 ,为一裸露型岩溶化山原 ,... 贵州省石漠面积约 98万 ha[1 ] ,87.16 %石漠分布在贵州的西部和南部 ,其中 93.93%为石灰岩石漠 ,6 .0 7%为白云岩石漠 ,即它们都属岩溶石漠。贵阳市黔灵山是一森林公园 ,山体由下二叠系厚层块状茅口灰岩组成 ,为一裸露型岩溶化山原 ,在大片裸露的基岩上生长着繁茂的林木使其群峰叠翠、古木参天。黔灵山的自然生态景观启示我们 :1植物在自然界存在“无土栽培”;2某些已经石漠化地区土壤难恢复 ,但植被有可能恢复 ;3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岩溶石漠的形成人文干扰是主导因子。基于此 ,文中还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出了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岩溶石漠化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单洋天 于炳松 +3 位作者 李朝晖 夏日元 唐健生 梁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53-754,764,共3页
阐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趋势、过程和结果,介绍了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我国西南 岩溶石漠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岩溶石漠化区土壤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衍青 蒋忠诚 +3 位作者 罗为群 邓艳 蓝芙宁 覃星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158-16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10,15,20a后土壤(0—30cm)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结果]石漠化土地在进行植被恢复后,SOC和LFOC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使表层0—10cm的SOC和LFOC储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同时植被恢复对表层(0—10cm)SOC和LFOC储量的影响要远高于下层(20—30cm);植被恢复后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结论]在石漠化区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石漠化,增加碳的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岩溶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都安县三只羊地区与贵州罗甸县大关地区岩溶石漠化进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莫源富 奚小双 夏日元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1-296,共6页
基于遥感数据得出贵州罗甸县大关地区和广西都安县三只羊地区三个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关地区从1979年到2001年,植被面积减少,石漠面积增加,土地覆盖类型以灌木林→灌丛→荒草地→... 基于遥感数据得出贵州罗甸县大关地区和广西都安县三只羊地区三个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关地区从1979年到2001年,植被面积减少,石漠面积增加,土地覆盖类型以灌木林→灌丛→荒草地→石漠的方向变化为主,岩溶生态环境朝着恶劣的方向即典型的石漠化方向发展;而都安三只羊地区则相反,从1976年至2002年,植被面积增加,石漠面积减少,土地覆盖类型的主导变化方向是石漠→荒草地→灌丛→灌木林,即反石漠化方向,岩溶生态环境总的趋势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两地的石漠化进程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大关地区采取的是劈山造田的方式来解决紧张的人地关系;而三只羊地区则是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遥感 都安县三只羊 罗甸县大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新瑞 苏维词 +1 位作者 鄢贵权 曹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59,共4页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坡位和季节的不同,通过24组样品分析了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沿上坡向下具有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坡面土壤水分呈中等变异,...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坡位和季节的不同,通过24组样品分析了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沿上坡向下具有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坡面土壤水分呈中等变异,不同坡位间的差异不大,坡顶和坡底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坡地相比,坡底受外界条件的干扰相对较小;与坡位相比季节对岩溶土壤水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雨季来临时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突然变大,随着雨季的延续变异系数逐渐变小,到雨季末期达到最小,其含水量在4-8月之间达到最大,其变化幅度总体与降雨量呈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地区 土壤水分 动态变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洋 沈利娜 +1 位作者 莫源富 孙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9-844,共6页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机交互解译法、比值增强法、监督分类法、基于光谱特征的自动分类法、基于时间序列的分类法、基于专家经验分类法、面向对象的分类法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践工作...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机交互解译法、比值增强法、监督分类法、基于光谱特征的自动分类法、基于时间序列的分类法、基于专家经验分类法、面向对象的分类法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践工作,笔者认为从改进遥感增强模型、改进野外实测基岩裸露率的方法、加强人机交互解译这三方面着手,能建立更科学的岩溶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遥感 岩溶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关系——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悦 蔡湘文 +1 位作者 程洋 苏春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4-838,共5页
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采用不同时相的TM多光谱数据和19个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1999—2013年的逐日降雨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和平台,1999—2013年的年均降雨量和年暴雨频率为评价因子... 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采用不同时相的TM多光谱数据和19个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及自动站1999—2013年的逐日降雨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和平台,1999—2013年的年均降雨量和年暴雨频率为评价因子,运用地统计学和空间信息分析方法分析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非暴雨)是加剧岩溶石漠化进程的因素之一,也是减缓岩溶石漠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暴雨加速了岩溶石漠化的演化进程,对岩溶石漠化的恢复起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岩溶石漠化 降雨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被引量:164
19
作者 袁道先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9-25,共7页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已有的岩溶治理对策和经验,同时提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全球视野 综合治理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文莉 蒋忠诚 张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346,共2页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 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20年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台站(图1)。该站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并提供社会化共享服务。喀斯特(Karst)即岩溶,分布广泛。全球岩溶总面积2200万km^2,仅“一带一路”沿线就有50多个国家涉及岩溶地质问题。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面积344万km^2,岩溶景观奇特,岩溶资源环境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岩溶领域观测研究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岩溶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球最为脆弱的环境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岩溶地质 岩溶石漠化 岩溶景观 岩溶资源 生态环境监测 岩溶 野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