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热资源潜力 被引量:14
1
作者 汪新伟 王婷灏 +5 位作者 李海泉 张瑄 罗璐 刘慧盈 王嗣敏 向才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6-731,共16页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54口地热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热源、热储展布和水热动力学特征,并分8个单元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岩溶热储发育的层位主要为华北板块广泛分布的下古生界奥陶系,经历了早古生代末的表生岩溶、晚古生代的直接盖层沉积、中生代岩溶地热系统初始形成、新近纪的改造与第四纪最终定型等5个阶段。该地热系统的热源来自于新生代裂谷盆地产生的高大地热流(最高达79.12 mW/m^(2)),热传递方式可分为强烈对流型(盆地边缘)和热传导型(盆地内部)截然不同的两类。热储储集性能具纵向分层、平面分带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15~20层有效储集段,累计厚度160~180 m,可划分为3~4层主力含水段;在平面上有利储集带主要受NE向隐伏构造的控制,且主力含水层在运移过程中易发生“越流”现象。盆地中段的奥陶系热储因埋藏适中(约400~1900 m)、且储层温度较高(30~75℃),是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依据热储体积法评价出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可利用的静态地热资源量为83.03×10^(8)GJ,折合标煤2.83×10^(8)t。【结论】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1502万m^(2)的供暖面积。鉴于目前已开发资源仅占可开发的23.3%,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地热系统 形成演化 资源评价 洁净能源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太原盆地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