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在岩浆-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行为 被引量:3
1
作者 鲍波 赵博 +1 位作者 张德会 王新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0-547,共8页
岩浆-热液系统中氯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 岩浆-热液系统中氯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氯的研究仅限于简单体系,氯对多组分复杂体系流体出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系统 氯溶解度 分配系数 水盐流体 硬软酸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井国正 王晓云 +6 位作者 张志强 何俊江 张里斌 王凤林 刘颜 石文杰 谭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11,共23页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在总结归纳东昆仑东段主要类型矿床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东段各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40~220 Ma),均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作用的产物。此外,区内及外围东昆北地体中的各类矿床均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且与该时期广泛发育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是该岩浆-热液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巴颜喀拉板块深俯冲及板块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及随后的大规模岩浆-流体活动,富含金属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形成区内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基于该成矿系统,东昆仑东段具有寻找多类型共生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 成因联系 岩浆-成矿系统 找矿方向 东昆仑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3
作者 王续文 李宇轩 安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4-1228,共15页
铁元素是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参与成矿的重要金属元素之一,岩浆-热液矿床中富铁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毒砂、菱铁矿)的δ^(56)Fe值变化较大(-2.07‰~+1.58‰),指示铁同位素在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 铁元素是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参与成矿的重要金属元素之一,岩浆-热液矿床中富铁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毒砂、菱铁矿)的δ^(56)Fe值变化较大(-2.07‰~+1.58‰),指示铁同位素在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分馏,因此,在约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金属的迁移-富集-沉淀过程和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整理和分析前人研究资料,文章总结了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程中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岩浆演化过程中铁同位素会发生显著分馏,如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比残余固相富集重铁同位素;矿物分离结晶会引起残余熔体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含Fe2+或Fe3+矿物结晶的影响,如磁铁矿分离结晶会导致残余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轻,总体反映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对铁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作用,因此,含矿岩体铁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可用于确定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流体出溶是含矿岩浆演化成为岩浆热液矿床的关键过程,出溶流体相对于母岩富集轻铁同位素,但实验研究表明出溶流体铁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其中铁的迁移形式、与流体平衡的含Fe2+或Fe3+矿物的比例、相分离和流体混合等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演化过程中,含铁热液矿物沉淀会引起流体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磁铁矿沉淀会导致流体富集轻铁同位素,而含铁硫化物(如磁黄铁矿)沉淀则会使得流体逐渐富集重铁同位素,显示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对铁同位素分馏的控制作用。由于黄铜矿被认为可以有效记录流体的铁同位素组成,其铁同位素值被用于区分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铁元素作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直接参与成矿的元素,为直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程中铁同位素的明显分馏,导致利用铁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的特殊性。进一步明确流体出溶、热液演化等地质过程中的分馏规律,是利用铁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 岩浆-成矿系统 地球化学行为 应用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赛马碱性岩体两种稀有锆矿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
4
作者 桂欣 邬斌 +3 位作者 邢兴庆 刘显成 任倩 胡寅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4-479,共16页
在辽宁赛马碱性岩体首次发现两种稀有锆硅酸盐矿物———赵氏碱锆石和水硼锶钠锆石,为岩浆期异性石的热液蚀变产物。本文通过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赵氏碱锆石和水硼锶钠锆石的产出特征、晶体结构... 在辽宁赛马碱性岩体首次发现两种稀有锆硅酸盐矿物———赵氏碱锆石和水硼锶钠锆石,为岩浆期异性石的热液蚀变产物。本文通过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赵氏碱锆石和水硼锶钠锆石的产出特征、晶体结构、化学成分以及锆和稀土的岩浆富集-热液蚀变年龄,进而探讨岩浆期后交代流体与成矿元素迁移-沉淀的关系。赵氏碱锆石为早期蚀变产物,多呈他形,与残余异性石、次生斜方钠锆石、钠沸石和铈硅磷灰石等共生。其为斜方晶系,a=1.18325(5)nm,b=1.29141(3)nm,c=0.67292(1)nm,V=1.02825(4)nm~3,晶体化学式为(Na_(0.97)K_(0.78)Ca_(0.06)Pb_(0.01)Sr_(0.01))_(Σ1.83)(Zr_(0.98)Ti_(0.01)Hf_(0.01))_(Σ1.00)Si_(3.02)O_(9)·2H_(2)O。水硼锶钠锆石形成晚于赵氏碱锆石,呈他形粒状或集合体,与次生钠沸石、锆石、菱锶矿、方解石和铈硅磷灰石等蚀变矿物共生于异性石假晶,假晶中异性石残余、斜方钠锆石和赵氏碱锆石均较少。水硼锶钠锆石为三方晶系,a=1.96634(3)nm,c=0.99581(3)nm,V=3.33445(1)nm~3,晶体化学式为(Na_(7.10)Ca_(0.99)K_(0.01)□_(3.90))_(Σ12.00)(Sr_(10.42)Ca_(1.56)Ba_(0.01)Pb_(0.01))_(Σ12.00)(Zr_(12.85)Ti_(0.49)Hf_(0.13)Al_(0.08)Nb_(0.06)□_(0.39))_(Σ14.00)Si_(42.01)B_(5.99)O_(132)(OH)_(12)·12H_(2)O。赵氏碱锆石和水硼锶钠锆石为岩浆期异性石(218±5Ma)经历不同期次流体交代的蚀变产物,其中赵氏碱锆石与赛马岩浆分异的富碱自交代流体有关,而水硼锶钠锆石(107±5Ma)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外来富Sr、Ca和B碳酸盐化流体有关。赛马岩体异性石中稀土元素经流体交代,大量进入流体相而发生迁移,少量在赵氏碱锆石等蚀变锆矿物中保留。两种稀有锆矿物的发现对揭示热液流体性质、热液活动期次及锆等关键金属迁移-沉淀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碱锆石 水硼锶钠锆石 岩浆-热液系统 晶体化学 赛马碱性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地区梅山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铁柱 余金杰 +2 位作者 车林睿 陆邦成 王贤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5-580,共16页
梅山铁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矿主矿体的顶部和外围蚀变带中新发现了中型规模的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辉长闪长玢岩和下白垩统大王山组安山质凝灰岩、辉石安山岩的外接触带,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磁铁矿、少量的黄铜矿和方铅矿以及... 梅山铁矿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矿主矿体的顶部和外围蚀变带中新发现了中型规模的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辉长闪长玢岩和下白垩统大王山组安山质凝灰岩、辉石安山岩的外接触带,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磁铁矿、少量的黄铜矿和方铅矿以及脉石矿物组成。金成矿阶段的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中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及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50~230℃之间,盐度w(Na Cleq)主要集中在2%~8%之间,指示金矿化阶段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的特点。金矿石中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的δDV-SMOW值介于-154.0‰^-110.9‰之间,计算得到的δ18O水值为-1.3‰~6.8‰,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雨水的混合流体。金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2‰~9.3‰之间,均值为5.8‰,与梅山铁矿辉长闪长玢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相近。白垩纪岩浆活动是梅山铁金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金矿与铁矿形成于同一成矿系统,均与辉长闪长玢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金矿床为成矿末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氢、氧、硫同位素 岩浆-热液系统 金矿床 梅山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带片麻岩穹窿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错那洞穹窿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维 李光明 +6 位作者 巴桑元旦 张林奎 付建刚 黄勇 张志 王艺云 曹华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2-948,共17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发育与造山带平行的片麻岩穹窿构造带,其与喜马拉雅金锑、铅锌多金属、锡钨铍多金属矿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最具特色的矿集区,集中产出20余处不同规模的金锑、铅锌、锡钨铍多... 特提斯喜马拉雅发育与造山带平行的片麻岩穹窿构造带,其与喜马拉雅金锑、铅锌多金属、锡钨铍多金属矿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最具特色的矿集区,集中产出20余处不同规模的金锑、铅锌、锡钨铍多金属矿床。矿集区内矿床围绕错那洞穹窿呈规律性分布,体现为从穹窿核部向外依次分布铍钨锡稀有金属矿→铅锌多金属矿→金锑矿。这些矿床分布特征与区域1∶5万区域水系沉积物分析结果一致,从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核部—淡色花岗岩内部及其接触带到外围表现为W、Sn、Bi、Rb等高温元素→Pb、Zn、Ag、Sb等中温元素→Au、Sb、Ag、Hg、As等中低温元素异常组合。错那洞穹窿形成于中新世,该时期伴有大量的淡色花岗岩(23~14 Ma)侵位,此时也迎来了扎西康矿集区“成矿大爆发”(21~12 Ma)。矿集区内典型矿床的H-O同位素组成表明,各矿床均显示有岩浆热液不同程度的贡献。矿石矿物的Pb同位素特征表明,锡钨铍来自于淡色花岗岩,铅锌具有多源性,既可以来自于淡色花岗岩,亦可以来自于古老基底物质,而金锑主要来自于与幔源作用有关的基性岩及玄武岩。结合矿集区内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流体及物质来源特点,文章认为扎西康矿集区内多金属矿床形成是喜马拉雅带成穹作用引发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构成了受穹窿控制的金锑-铅锌-锡钨铍稀有多金属成矿系统。自中新世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处于伸展活动时期,发育多期次的淡色花岗岩深熔作用,并在错那洞侵位形成片麻岩穹窿。深熔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演化后期出溶富集Be-W-Sn-Rb的岩浆流体。在岩浆侵位过程引发的高异常地热梯度作用下,岩浆流体向外扩散,在岩浆顶部形成伟晶岩型铍铷稀有金属矿,在岩体边部与大理岩交代形成矽卡岩型铍稀有多金属矿,在错那洞穹窿拆离断裂及近南北向张性断裂中形成锡石-硫化物脉型锡多金属矿。岩浆流体在向外渗流过程中,萃取各类地质体中的成矿元素,并与大气降水、地热循环水不同程度的混合,在外围的张扭性断裂中形成铅锌,在温度更低的压扭性断裂中形成金(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穹窿成矿作用 扎西康矿集区 构造-岩浆-成矿系统 喜马拉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周振华 高旭 +2 位作者 欧阳荷根 刘军 赵家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4-1022,共19页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圈伸展 岩浆-成矿系统 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 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