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浆熔融体性质及演化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以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朋 顾雪祥 +1 位作者 唐菊兴 王立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5-52,共8页
玉龙斑岩铜 (钼 )矿床是亚洲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 ,包含多种矿化类型 ,成矿作用复杂。作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 ,岩浆熔融体的性质在玉龙铜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岩浆熔融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出发 ,解释玉龙矿... 玉龙斑岩铜 (钼 )矿床是亚洲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 ,包含多种矿化类型 ,成矿作用复杂。作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 ,岩浆熔融体的性质在玉龙铜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岩浆熔融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出发 ,解释玉龙矿床为何能成为玉龙成矿带中唯一一个超大型矿床的原因。在熔体演化方面 ,笔者主要通过对熔体密度、粘度的计算获得有关数据 ,以了解熔体运移、含矿流体分离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演化 粘度 密度 玉龙斑岩铜(钼)矿床 西藏 岩浆熔融 性质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生长过程的传热学制约及其岩浆熔融效应
2
作者 白俊豪 朱丹 黄智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研究岩体生长过程的传热学制约及其引起的岩浆熔融效应能为我们认知地壳演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从年代学和测量技术两个方面综述岩体(或者岩浆房)逐渐长大的证据,然后运用Heat-3D程序简单模拟了Mount Stuart和Tenpeak岩体逐渐长... 研究岩体生长过程的传热学制约及其引起的岩浆熔融效应能为我们认知地壳演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从年代学和测量技术两个方面综述岩体(或者岩浆房)逐渐长大的证据,然后运用Heat-3D程序简单模拟了Mount Stuart和Tenpeak岩体逐渐长大过程的传热学制约,结合年代学证据证明Mount Stuart岩体是逐渐长大的,并且每期次岩浆之间有很长的时间间隔,而Tenpeak岩体的长大可能是岩浆连续不断侵入或者各期次岩浆的短时间间隔所致。岩体逐渐长大过程引起的岩浆熔融效应是很明显的,模拟实验表明,岩浆多期次侵入地壳时生成的酸性熔体量更接近于地质观察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岩体生长 传热学 岩浆熔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花岗岩─水~18O/~16O交换反应动力学──对于造山带岩浆熔融与流体循环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伟 刘建明 +1 位作者 储雪蕾 孙世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95-205,共11页
对新疆北部花岗岩的两个典型岩体—阿拉尔和二台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组成测定,以探讨造山带的流体循环以及岩浆源区的熔融两个岩体的岩浆源区相对亏损18OZ它们在上部地壳侵位的次团相冷凝过程中共生矿物向富集18O的方向不平衡... 对新疆北部花岗岩的两个典型岩体—阿拉尔和二台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氧同位素组成测定,以探讨造山带的流体循环以及岩浆源区的熔融两个岩体的岩浆源区相对亏损18OZ它们在上部地壳侵位的次团相冷凝过程中共生矿物向富集18O的方向不平衡偏转推覆到阿尔泰山区热板片之下的晚古生代沉积物冷板片,通过进变质过程中的脱水反应提供了大量的含水流体.在倒转地温梯度驱动下,含水流体从下伏冷板片释放到上覆热板片,与富18O的早古生代变质沉积物发生18O/16O交换反应,并且最终导致造山花岗岩源区的熔融,产生相对亏损18O的过铝质花岗岩浆.对于以二台北岩体为代表的非造山花岗岩而言,幔源岩浆的下垫诱导的进变质反应造成流体对流,促进了幔源岩浆与花岗岩源区岩石的18O/16O交换反应,从而降低了后者的δ18O值.流体循环是深熔作用的先驱事件.与两个岩体侵位相联系的流体具有围绕岩体分布的外封皮性质.当岩浆温度下降到某一数值时,它们迅速进入岩体,瞬间流动速率较大.随着18O/16O交换反应的进行,流体来源迅速枯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O/16O交换反应动力学 岩浆源区熔融 流体循环 造山带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流层部分熔融岩浆竖向迁移模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军 彭省临 +1 位作者 赖健清 邵拥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24,共9页
针对地幔蠕动过程中 ,软流层部分熔融岩浆上升这一地质背景 ,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将软流层岩石抽象为一类充满液体的多孔介质 ,并假定其以均匀速度上升 ,对岩石中部分熔融岩浆的迁移机理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一组简化的公式 ,并进行了... 针对地幔蠕动过程中 ,软流层部分熔融岩浆上升这一地质背景 ,从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将软流层岩石抽象为一类充满液体的多孔介质 ,并假定其以均匀速度上升 ,对岩石中部分熔融岩浆的迁移机理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一组简化的公式 ,并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此简化模型下 ,可以得到一个临界速度值的表达式。当岩石上升的速度低于该临界数值时 ,部分熔融岩浆将在一定的界面上形成 ;若大于这个临界数值 ,部分熔融岩浆的形成将滞后到一段竖向区域内完成。同时简单的计算结果也说明部分熔融岩浆的迁移运动是实现热量及成矿物质元素向上迁移的重要原因。其结果和某些岩浆过程的地质分析是一致的 ,这对进一步研究地幔蠕动及其成矿动力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层岩石 部分熔融岩浆 迁移机理 成矿动力学 地幔蠕动机理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微震观测(Ⅱ) 被引量:7
5
作者 叶建庆 蔡绍平 +5 位作者 陈敏恭 蔡明军 刘学军 李白基 秦嘉政 皇甫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0-107,共8页
论述了腾冲火山地区流动数字化台网的建设与观测过程。根据腾冲台网记录的各种微震动图像 ,将其进行分类分析。主要有包络型事件、微构造破裂事件、汽爆事件、高频地震和小震群。由震相分析判断热海台记录到岩浆熔融体上的反射SxS波 ,... 论述了腾冲火山地区流动数字化台网的建设与观测过程。根据腾冲台网记录的各种微震动图像 ,将其进行分类分析。主要有包络型事件、微构造破裂事件、汽爆事件、高频地震和小震群。由震相分析判断热海台记录到岩浆熔融体上的反射SxS波 ,腾冲地震台记录到S波不发育图像。表明腾冲火山区南部存在岩浆熔融体 ,估计距地表 5~ 8km。腾冲台网观测表明腾冲火山区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火山区 ,火山区南部的马鞍山热海一带是腾冲火山区微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熔融 地震活动 腾冲火山区 微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许鹤华 马辉 +1 位作者 宋海斌 陈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70-3078,共9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和岩浆熔融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洋中脊跃迁是南海扩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洋脊跃迁使得在两洋脊之间形成一个部分熔融岩浆区,岩浆部分熔融的存在使洋脊之间海底火山分布也相对较多以及地形相对较高,同时造成南侧的洋脊两侧地形以及海山都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这反过来也能论证跃迁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裂大陆边缘 上升离散地幔流 热流 洋中脊跃迁 岩浆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